作者
母婴研究所所长
前两天,邻居大姐跟所长咨询,说她3岁半的儿子睡觉时总是打呼噜,她不知道别的孩子是不是也这样,担心儿子身体有问题。
所长回家一观察,发现自己家儿子睡觉时也张着小嘴,打着小呼噜。
这应该是睡得香的表现?所长当然不能轻易下结论,赶紧跑去请教专家。
专家说:“这是病,得治!”我听完吓了一跳,专家的解释完全颠覆了所长对孩子打呼噜的认知。
孩子到底为什么会打呼噜;
打呼噜对孩子有什么伤害;
想让孩子不打呼噜又有哪些好办法呢?
今天咱们就来好好聊聊。
孩子为什么会打呼噜?
3岁的哲哲睡觉时就有打鼾的习惯,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严重。后来父母不太放心,医院做了检查。
出乎意料的是,睡眠监测结果显示,哲哲的睡眠质量十分糟糕。
正常人呼吸睡眠暂停指数至少要小于5次,而哲哲的指数竟然高达次!另外,正常人的血氧饱和度不低于92%,哲哲却只有54%。
医生说,打鼾让孩子长期处于缺氧状态,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心肺功能,甚至还会对大脑神经系统造成损伤。
后来经过进一步测试,哲哲的智商只相当于2岁的儿童,是发育迟缓的表现。
除此之外,哲哲的听力也因为打鼾受到了损伤。听不清楚,也就说不清楚,时间久了,反应也变得迟钝。
哲哲的父母也没想到,只是打个呼噜而已,怎么就造成了这么大的伤害?
医生解释,孩子打呼噜是一种病,俗称儿童鼾症。
打鼾是因为呼吸道受阻,呼吸不通畅,就会发出鼾声。
诱发儿童打鼾的原因有很多,美国儿科学会认为,最普遍的原因就是:腺样体和扁桃体肿大。
腺样体,是鼻子和喉咙之间的一块组织,正常情况下会在10岁左右逐渐退化。
但在退化之前,如果上呼吸道总是反复感染,腺样体就会受到刺激发生肿胀,堵塞呼吸道,导致打鼾。
扁桃体,则是我们喉咙部位的两块软组织,左右各一个。
平时它们对呼吸没什么影响,只有当孩子感冒发烧时,才会红肿发炎,严重的时候,就会堵住孩子的咽喉,让孩子无法正常呼吸,开始打鼾。
简单来说,只要孩子打鼾,就意味着呼吸受阻,甚至会呼吸突然暂停的状况。
孩子打呼噜,声音不大,对身体伤害极强
虽然跟大人相比,孩子的呼噜声小,听起来还特别萌,但还是会给孩子带来危害。
不仅会影响睡眠质量,还会导致长不高,认知能力、记忆力下降,长期口呼吸,孩子的颌面发育还会受影响,长成“呼吸脸”。
打呼噜怎么会导致长不高呢?成都的6岁男孩熙熙,已经有2年的打鼾史。他经常睡着睡着,就突然喘不上气来,直接被憋醒。
医院检查,发现熙熙的扁桃体严重肿大,阻塞了呼吸道,这才导致孩子睡觉时打鼾,并且出现了呼吸暂停的状况。
医生说,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下去,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人体的生长激素是在深睡时才会分泌,孩子长期打鼾,总是被憋醒,就无法进入深度睡眠,生长激素分泌自然就会减少,影响骨骼发育。
除此之外,孩子频繁经历呼吸暂停,喘不上气,还会有窒息死亡的危险。
打呼噜又为什么会导致记忆力下降呢?医生说,0-6岁是孩子大脑的发育*金时期,如果大脑供氧量跟不上,孩子的神经发育就会受影响,导致认知、记忆力都下降。将来上学了,学习能力也会受影响。
还有些长年打呼噜的人,颜值也会受影响所长通过请教专家得知,很多人打呼噜时,鼻子无法吸入足够的氧气,尤其在睡眠期间,就会下意识地张嘴呼吸。
长期张嘴呼吸,空气不断地对上颚进行冲击,导致上颚变窄变长,就会出现“腺样体面容”。
国外一名小男孩养了一只仓鼠。
当时他并不知道自己对仓鼠过敏,只是从那以后,他晚上睡觉都会因为鼻塞,不得不用嘴来呼吸。
结果过了3年,他的面容发生了惊人的变化,从原本面容精致的小男孩,变成了典型的“腺样体面容”。
不仅会造成下颌畸形、牙列不齐等面部发育问题,还容易显得目光呆滞、表情缺乏。
无论是为孩子的健康着想,还是为孩子的智力和颜值考虑,打鼾都是值得我们每个家长重视的问题。
既然打鼾危害那么大,那有没有什么方法,能够预防孩子打鼾,将危险扼杀在摇篮里?
这里所长就给大家支支招:
1、预防感冒,防止鼻塞
所长刚刚提到过,腺样体和扁桃体肿大是诱发孩子打鼾的重要因素,
而上呼吸道感染引发的感冒、咳嗽,又是引起腺样体和扁桃体肿大的最主要原因。
所以,避免反复感冒,就变得更加重要。
平时要让孩子多锻炼身体,增强身体的免疫力,提高抗病毒能力,把鼻塞引起的打鼾扼杀在摇篮里。
2、喜欢打鼾的孩子,建议采用侧卧睡姿
当孩子仰着睡的时候,舌根因为重力的作用会向下坠,舌根就会压迫到气管,从而导致呼吸不顺畅,引发打鼾。
如果孩子没有疾病,只是单纯性的打鼾,可以让孩子侧卧睡,减少打鼾的情况。
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刚开始侧卧睡可能会不太适应,这时我们可以用小枕头垫在孩子的后背,辅助孩子侧卧睡。
最后还想提醒朋友们一点:别把孩子喂太胖哦!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均衡孩子的饮食,让孩子多吃新鲜的果蔬,少吃高热量的糖果饮料,避免营养过剩导致超重肥胖。
您的孩子睡觉时打呼噜吗?有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快来评论区和所长聊聊吧~
——End——
作者:母婴研究所所长。本文部分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