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宋代民俗文化审美构成了宋代美学独特的审美
TUhjnbcbe - 2023/3/25 19:57:00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社会文化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也是封建社会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在这样一个感性与理性精神并具的历史时期,各类民俗活动五彩缤纷,应有尽有,承载着当时民众心理企盼和生活样式的民俗礼仪与行为惯制,始终契合着美的规律性与目的性,蕴涵着独特的审美因子。

宋代民俗在美的角度与层次上表现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揭示着彼时深厚的文化内核。相对于唐代社会气象的恢弘、磅礴和浪漫,民俗文化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进入了发展、稳固、求新、变异的新阶段。同时受到理学思想、儒释道思想合流、商品经济繁荣发展、市民阶层意识觉醒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和浸润,呈现出这个时代特有的形态、特征和规律,内容丰富、形式独特、韵味丰厚、独具风尚。

宋代民俗文化的生态语境及其美学特质

民俗文化审美的生态语境指的是民俗文化赖以生成、发展和传承的社会经济背景。众所周知,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若想追溯探求民俗文化的起源,首先应从物质生活条件着手。宋代民俗文化的兴盛根源于宋代经济的繁荣。欲探求和考察宋人民俗文化审美心理、审美特征及审美文化,必先对宋代民俗文化生发的土壤加以考察。

1.宋代经济状况与社会形态

宋代处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完备期,整个社会关系都在发生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经济关系的转型和生产力的快速发展,促使宋代呈现出一派繁荣的经济态势。

在此期间,土地私有制制度最终确立,且以社会生产制度的形式得到认可,给社会组织关系带来巨大的影响。同时,宋代的手工业和商业也得到长足发展,从宋代疆域全局来看,南方少受战乱之苦又拥有良好的土壤、气候等生产条件,特别是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得北方的经济落后于南方,出现经济中心的转移,由此带给社会各阶层不同的一系列变化。

可以说,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在内的经济发展,不仅为宋代社会文化生活尤其是士层和市民阶层的审美娱乐生活提供了充足的物质条件,也为宋代秀雅精致的审美趋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宋代的经济民俗主要表现在传统生产方式形成的一系列惯制,它是社会民俗的基础。宋代的农业工具进人了木与金属的复合工具阶段,在一些墓葬中发掘了成组的犁、铡、耧、耙、锄、镰等铁制农具,表明农业的精耕细作和耕耘程序的增多。

除农业生产器物方面的演变更新以外,宋代农业发展中更重要的变革在于农业生产关系的更改。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是中国古代社会最为显要的特征,在以农业经济立国的国度里,土地这一生产要素是一国之民生活生产立足的根本。因而,对土地占有的方式成为经济关系的重要内容,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生产关系的属性,而农业生产关系又制约着农业经济的发展,甚至决定着中国古代社会的兴衰及王朝的更替。

生产民俗与产品紧密地关联着,形成了拥有时代特色的商业文化。宋代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力的提高,带动了宋代商业的快速发展和壮大,在宋代*府鼓励工商业发展的背景下,许多阻碍和抑制商业发展的障碍被排除,商人的利益得到*府的鼓励和保护,比如宋代*府允许商人从*为官,令商人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商人群体一改以往被贬低的处境,而成为权势亨通的社会精英分子。

宋代*府向商人征收统一的商税,改变了以前对商人横征暴敛的过度纳税,从而形成了良好的商业制度和交易环境,既能增加*府的财*收入,也让商业在良好*策的鼓励下空前繁荣。宋代的经济繁荣产生了一系列民俗事象,构成了古代经济民俗的综合实体,它给社会民俗、信仰民俗和游艺民俗展现出物质文化传承的风貌,为人们研究宋代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领域中的民俗事象找到了相应的物质依据。

2.宋代儒释道合流的思想基础

自东汉佛教初次传入中国之时,出现了儒、释、道三教鼎立的局面,后来经过尽千年的相互斗争以及交汇融合,到唐宋之际,三教鼎立的局面逐渐让位于三教合一。进入宋代,出于社会自身发展需要,儒、释、道三者之间的斗阵开始缓和,相互融合逐步加深,理学家以“弃名取实”的方法引入佛理,对佛教思想吸收改制,以革新儒学。

随着新儒学的出现、发展及最终被定于一尊,三教形成了以儒家为主,其他两道为辅的组合形式。儒、释、道三教合流,共同构筑了中国古代独特的文化精神,同时造就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与人格理想。处于儒、释、道思想浸润之中的宋代士人,由于各自处境不同,各取所需,再加上自己的阐释与生发,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追求。

从不同的知识分子那里,人们可以窥得传统文化的各个侧面,如历史上屈原、杜甫的忧国忧民的儒家情怀,陶渊明恬淡平静的自然人生境界;然而在宋代士人这里,儒、释、道三家得到了完美的统一与融合。儒释道三教又是调节着宋代民俗文化演变的重要精神力量。无论是当时的时令节日,还是人生礼俗,都深深地烙上了三教的印记。这一点在过年这一节日中尤为突出。

宋代民俗文化的审美表现

1.物质民俗

物质民俗,又可称其为实体民俗,这是中国民俗范畴中一个庞杂而又重要的新领域。国外传统的民俗学分类中,曾经取消过它们“入俗”的资格,甚或根本对之视而不见。现在民俗学纠正了这一偏颇,把物质民俗纳入了民俗的系统,使民俗大家庭增添了新的生力*。

因而物质民俗也成为民俗文化审美研究中的重要对象。具体来讲,有形的物质民俗是指人们在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实践活动中,长期劳获物质为自己服务形成的各类看得见、摸得着的生产工具、衣冠服饰、饮料食品、居住交通、器用杂物等物品。它为一地所固有,一般就地取材经众人共同长期使用而逐渐定型,并在以后的实践中为人们所习惯应用而很少发生改变。在一定意义上,它是群体心意的物化存在。

饮食习俗是在人们生存需要基础上的衍生,不同的饮食习俗相应地反映出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宋朝经济发展,都市繁荣,饮食文化也有很大发展,不论在饮食的种类、烹饪技术、特色,还是在饮食习惯与制度方面都显现出饮食文化的繁荣。

宋代饮食文化深厚,繁盛的根源不仅在于生产发达和物质资料丰富,而且受世人价值取向及社会风气制约和影响。对宋代饮食习俗审美特征加以概括,大致可总括出以下几点:第一,宋代饮食习俗依赖和生发的材料具有多元性,这与宋代农业生产、不同地域物产差异等原因紧密相关。第二,宋代饮食习俗中制作烹饪的丰富性,精美的珍馐是精湛烹饪技艺的结果,宋代烹饪技术极为高超多样,为宋人追求极致奢华的饮食追求提供可能性。

第三,宋代饮食文化中饮食心理呈现层次性,这基于不同社会阶层对饮食物质基础的掌控,以及由阶级差别带来的文化上的层次划分。第四,宋人饮食文化审美充满开放性与融合性,特别是随着南北方人口流动催生的物质生产资料的置换,以及掌握着不同风味烹饪技艺的人的交流,不同群体间不自觉的互通有无,让宋代不同民族、不同地域发生极大的交融。

岁时节日饮食审美是整个宋代饮食习俗审美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节日是饮食礼仪文化最为集中和彰显的时期,各种文化意蕴丰厚的礼仪规定和程式实践在日常交往外的岁时节日和宗教活动体现出其文化内涵。

2.社会组织习俗

在人类的生产生活实践中,不可避免地要应对各类不期而至的天灾人祸,于是各类社会组织应运而生,为人们的生活保驾护航。社会组织就是地方社会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实践中依据血缘、地缘、姻缘、业缘等纽带所建立的社会关系总和,它一般具有自己的规约或制度来维持自身的运行和发展。

社会组织在人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宋代的社会组织一般有宗族、斋会、行会以及娱乐性结社等。社会组织民俗这是以血缘关系组合起来的家庭、家族、宗族群体流行的人生社会民俗,主要有家谱、家风、家法、族规等形态。家族以血亲延续系统为主要内容。唐末五代经历了几起影响深远的社会动乱和战争,这对隋唐时期一些赫赫有名的门阀士族的打击是致命的,以血缘为纽带建立起来的的旧式宗族随之土崩瓦解。

宋代初期,统治者强化中央集权的欲望愈发强烈,封建大家族财势庞大,维护地方稳定的作用不可小觑,因而逐渐被纳入统治者的视野之中。统治者的认同大大提高了封建士大夫重建家族制度的信心和希望,“收宗族,厚风俗”,他们想借此以引导风俗。随着庶民阶层的逐渐扩大,人身相对自由的他们为了互救互助,维护同姓本家的地位和利益,确认心理归属,也迫切地希望建立一个家族组织形式。在上述因素的影响下,宋代新的家族制度得以最终建立。

宋代民俗文化的审美功能

民俗文化审美的功能是民俗文化诸多功能中的一种,指的是民俗文化审美在社会生活和文化体系中的地位及其客观功用。民俗文化天然地具有审美特质,能够给人带来审美的愉悦,并对社会美育和民众生活旨趣发挥作用,这是民俗文化审美功能得以成立的前提条件。

探究民俗文化审美的功能能够加深我们对民俗文化功能的认知,也是研究民俗审美的必然要求。总的来说,民俗文化审美在精神塑造、心理认知与调适、社会规范与维系、身心娱乐等方面发挥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1.集体人格塑造

民俗是一个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和悠久的历史实践成果,它是按照民族的审美观念创造和运用的,自然也是民族内部每一位成员的审美对象,承担着绝大部分的民族审美功能。民俗所蕴含的美包含着创造它的民族所特有的认知观念和价值体系,积淀着特定的审美心理结构。

民俗及其审美在日常生活中的展演与传承对民族内部的精神塑造有着不可估量的影响和作用,这是一个不容争议的实践过程。

一个民族的民俗文化以其传承性和集体性的特征,深刻地影响和约束着人们的心理和、群体行为、群体心理模式。这种塑造归结起来是通过两条途径,即民俗的自然影响和通过一定的强制性手段加以约束。这种是民俗本身形成一种文化氛围,对群体中的个体产生约束力。

宋代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富裕,人民生活水平很高,到处是歌舞升平的景象,并由此形成了一系列的精美华丽的民俗类型。从衣食住行到休闲娱乐,从乡野田间到都市老街,奢华、奢侈之风愈刮愈烈,造就了宋代社会奢靡高雅的审美风尚和宋代民族安于现状、追求享乐的人文品格。宋代的民俗文化以其深厚的意识和内涵时时刻刻从社会的精神文化侧面牢牢地维系着生活在这个朝代的民众,模塑着宋朝子民的人格与品性。

2.规范社会与凝心聚力

民俗是一个民族或地方的民众在长期社会实践中所形成生活方式与生存智慧,民众深层的民俗文化心理以及相应的价值观念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部秩序,是中国民众在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精神构架的总体原则,

民俗文化是维护地方社会生存秩序的重要工具。民俗在一个人乃至一个民族社会化过程中所起的具有控制功能的作用,是其他文化类型难以替代的。宋代社会的人生仪礼及其审美活动在维护社会规范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譬如,宋代民俗对个人的规约贯穿他的整个生命流程,从出生到死亡,都是按照一系列程序化的民俗进行的。

正是民俗文化及其审美形式的存在让每一个社会的人认知了生命的形式,体验生命的意义,实现了生命的平稳过渡。宋代人生仪礼不仅是对个体的规范,对社会群体(家庭、家族及其相互关系)间的关系也具有重要的维系功能,婚礼中有关娘家与婆家亲密互动与往来的设置是为了调和男女双方家庭间的关系,从而使婚姻关系能够顺利缔结。

产育习俗中,孕妇的娘家从怀孕到出生要完成一系列的仪式,赠送诸多充满美好寓意和美感的物品,目的就是关照孕妇与婴儿的安全,祈望母子平安,但在深层次上是为了实现两个家族的和睦相处。丧礼更是关乎整个家族的大事,各类社会关系借助丧礼得以重新界定与整肃,如丧服的等级、守灵的位置等是为了区分远近亲疏,家族内部的关系网络在丧礼中得以重新确认和加强,有效地维护了宗法统治。

总结

宋代美学的深刻裂变与转型正是基于宋代文化,尤其是民俗文化,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划时代的转型意义。对宋代美学的研究,不能忽视对宋代民俗文化、民俗文化审美的研究,因为正是宋代民俗文化审美的活跃,构成了宋代美学独特的审美个性,也促生了宋代独具特色的民俗文化审美生态。

参考文献:

《宋史》

1
查看完整版本: 宋代民俗文化审美构成了宋代美学独特的审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