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能看病——甘肃健康扶贫“协奏曲”之一
编者按
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收官之年。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健康扶贫是重要的一环。近年来,甘肃紧紧围绕让贫困地区群众“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有制度保障看病、少生病”等重点问题,全面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硬件条件和诊疗水平,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看病远”等问题,坚决打好防止因病致贫、因病返贫这场攻坚战。日前,记者走访了陇南、天水、白银、武威等地,将我省健康扶贫的所见所闻呈献给读者。
6月上旬,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镇黑王村村民郭雪琴刚刚在村卫生室做完今年的体检。
离家不远的村卫生室,是郭雪琴常去的地方,隔三差五去量一下血压、腰腿疼了就去做做中医理疗,家里老伴行动不便,打个电话村医就来上门服务。
曾几何时,血压计、体温表、压舌板、听诊器,是村医的“四大件”,条件简陋、医疗水平低曾是我省村卫生室的“代名词”。
如今,村卫生室早已不是从前的模样,全省75个贫困县应设置的个卫生室全部达到分类建设标准并配备了合格医生。
标准化的村卫生室,成为我省农村群众在家门口看病迈出的第一步。
宕昌县沙湾镇沙坝村村医杨焕昌和村里的标准化卫生室。
有病先去找村医
黑王村卫生室离郭雪琴家不远,走路两三分钟就能到。68岁的她虽然没啥文化,但是“有病先去找村医”这句我省健康扶贫的宣传语,她记得最清楚。
其实在几年前,郭雪琴一家看病还都是个难心事。这个七口之家,孙子在外地上大学,她和老伴,儿子和儿媳,轮番生病,“那时候有病了医院”。一来二去,不仅跑路远,而且花钱多。
这两年,随着标准化村卫生室的建成,村医郭宝林成了郭雪琴家里的常客。“姨,你不舒服了先到我这里来,要是吃药不管用,我再给你联系卫生院。”
这个90平方米的卫生室,是村里人气最旺的地方。从早上七点多开门,郭宝林一直要忙到下午,中午也休息不了。
新卫生室建成之后,不仅设备比以前多、环境比以前好,而且郭宝林每年都要接受专业培训,能够治疗常见的50种疾病。
黑王村卫生室配置了按摩床、红外线理疗仪等设备,附近村民平时腰腿疼了,就来这里做理疗、艾灸、拔罐,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中医保健服务,小小的卫生室一年能有一万多人次的门诊量。
在我省健康扶贫工作中,每个行*村有1所卫生室,每个村卫生室都有合格医生是“标配”。而且,我省还为这些建在老百姓家门口的村卫生室配备了基本的药品和器械。
有病先去找村医,小病村卫生室就能看,已经深入人心。
住院先到卫生院
宕昌县沙湾镇卫生院建在国道边,这里离县城不算远,离武都区也就半个多小时车程。以前镇里人生了病,坐车就往县城走。21元的车费虽然不贵,但是路途折腾、看病还要排队,对于村民来说很不方便。
按照我省分级诊疗的要求,乡级医疗机构负责50+N种普通疾病治疗,也就是基本的疾病要留在乡镇治疗。
这一*策目的,不仅是为了让老百姓就近看病,更重要的是乡镇一级医疗机构收费低、报销比例高,能够大大减轻就医负担。
沙湾镇地处国道旁边,交通事故多,急诊病人多。以前出了事,医院送,怕在卫生院耽误了治疗。
院长石卫国深知,急诊科做不好,医院不信任。他横下心,医院的急诊做起来。
最初组建急诊科,既没人又没设备。石卫国说,没设备就采购,没人就送出去培训。很快,急救药品、心电监护机、呼吸机、除颤仪、洗胃机等设备都到位了,医生经过培训也上了岗。
遇到交通事故、外伤、一氧化碳中毒等病人,该院医生第一时间就能够到现场救援,医院也能开展相应的治疗。“我们每晚都有急诊值班,医生宿舍就在附近,遇到急诊病人,很快就能开展治疗。”石卫国说,现在卫生院辖区的6万多人中,80%的急诊在我们这里都能得到救治。他笑着说,“我们是国道上医院。”
除了常规科室的建设,该院近三年来投入万元用于设备的更新,“以前设备老化,医院有偏差,老百姓不相信我们。”
经过更新后的设备,不仅检测准确率上去了,医院便宜。石卫国说,在我们这里做一次生化全项检查,医院便宜多元,而且我医院是互认的。
据统计,沙湾镇卫生院年的住院病人为余人,到年已经达到人。
医院并不是我省乡镇卫生院的个例,在健康扶贫*策的推动下,我省对乡镇卫生院制定了相应的建设标准。
目前,我省75个贫困县有个乡镇卫生院配备心电图机,个乡镇卫生院配备生化分析仪,个乡镇卫生院配备彩超或B超。35个深度贫困县区中有23个县区的万人以上乡镇卫生院全部配齐了心电图机、生化分析仪、彩超或B超、DR机等四种设备。
设备好、服务好、收费低,乡镇卫生院成为老百姓住院的最先选择。
宕昌县沙湾镇卫生院加大口腔科建设,派出医生外出进修学习,图为医生开展牙科治疗。
把病人留在县域内
从年起,我省就开始试行分级诊疗制度。随着该项制度在全省推开,省卫生健康委明确了省级、市级、县级、乡级四级医疗机构负责的病种,其中:省级医疗机构负责50+N种疑难危重疾病、市级医疗机构负责+N种常见大病、县级医疗机构负责+N种常见病多发病、乡级医疗机构负责50+N种普通疾病。
我省利用新农合资金作为经济杠杆,把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留在基层。面对+N种常见病多发病,医院开始了硬件条件和诊疗水平提升之路。
6月14日,医院收治了一名动脉瘤的患者。要是在三年前遇到这样的患者,医院医院转诊。动脉瘤随时有破裂的风险,一旦转诊途中破裂,后果不堪设想。
如今,该院很有“底气”地收治了这位患者,因为这种疾病,医院已经有设备、有能力进行手术治疗。
近年来,该院投入资金近千万元,对妇产科、儿科、消化科、急诊科、心血管内科等11个急需关键薄弱科室进行建设,并推进新生儿救治、危重孕产妇救治、胸痛、创伤、卒中等5个救治中心建设,实现了“分级诊疗留住患者,医院能够接住患者”。
据院长杜世明介绍,三年前,该院仅有9个临床科室,如今共有15个临床科室。年,医院只能开展种疾病的治疗,目前该院已经能开展种疾病的治疗,实现了90%以上患者在县域内治疗的目标。
医院近年来重点建设中医康复科等11个重点科室,图为该院医生正在配制中药。
为了把病人留在县域内,降低看病成本,我省投入医院硬件建设。
截至年,我省累计为46医院投入2.亿元建设个薄弱学科,全省35个深度贫困县实现了5个薄弱学科建设全覆盖。
医院为患者开展核磁共振检查。
县域内医疗水平提升了,病人自然留了下来。据不完全统计,年至年,全省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住院人次提高了33.18个百分点,床位数增长了41.04个百分点。
让老百姓在家门口就能看病,是甘肃健康扶贫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解决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根本所在。(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李欣瑶)
来源:甘肃日报、新甘肃客户端
编辑:李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