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期:送幛子。刘现辉画邵宝明文王建英策划
以前送幛子是表达情感、传递友谊和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不论官民皆守此俗而循之。
送幛子主要分:喜幛、寿幛、贺幛、挽幛四种,喜幛为结婚时所送,也是城乡最普遍的一种礼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之前还十分流行,之后渐衰,到今天已被装有现金的红包所取代。结婚送的喜幛全是带有吉祥纹样和美好寓意图案的大红色。不论什么阶层和行业的人送的喜幛一律要展开挂起来,以示对送幛人的尊敬。每幅喜幛都要用红纸写上祝福语和吉祥话,然后用红线缝缀在上面,这叫作“幛挂”。幛挂的用语通常为四个字,内容多借用传说和典故作比喻,如:秦晋之好、喜结连理、举案齐眉、比翼双飞等等。随着社会的发展,幛挂的内容也在跟着变化,上世纪五十年代提倡男女平等、同工同酬,则把:互帮互学、互敬互爱、携手并肩、模范夫妻等内容写了进去;六七十年代使用最多的则是:革命到底、战天斗地、红心向*、计划生育等与*治和*策相联的词语;八十年代是结婚送礼发生变化的过渡期,人们开始选择送暖瓶、脸盆、茶具、床单、被罩等生活用品,有送喜幛的也不再展开悬挂,只是在院里拉上根绳或铁丝将喜幛折叠搭在上头、用红纸写上送喜幛人的姓名贴在表面就算完活。现在农村结婚办喜事也像城市一样,红灯笼、红地毯、红气球、充气拱门,有的还请来婚庆公司又是音响、又是主持,倒也热闹,虽与那时挂着满院红幛子相比确实洋气了许多,但人们对以往办喜事时乡亲们那种真诚、朴实和发自内心的欢笑仍留有一种说不出的眷恋。
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