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这句话非常有哲理,多来表示理亏的人无法逃避。理亏的人可以暂时躲避或者暂时逃避,但理亏的事情已经发生,理亏的结果已经造成了伤害,理亏的人没有解决受伤人的根本问题,理亏人逃避问题的方法不可取的,也是不可接受的,受伤人一直追责到底,真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此时不报,是时候未到,理亏人迟早会受到相应的处罚,理亏人最终是无处藏身,终将受到应有的惩罚。
语言不是凭空想象产生的,任何事情的发生都有其历史原因。语言是人与人之间参与社交活动的产物。语言的产生与生产生活也是密不可分的。它的产生与很多事情有关,请听我来深入分析“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的来历。
“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与祭祖有关
“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与祭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古时候,人们一年大的祭祖主要有两次,一次是正月初一,另一次是正月十五。那时候的人们可不是人人有其田,人们要种地就要租地主家的土地来耕种。无论收成好坏,每年都是要按时交租的。
那个时候的人们哪里能一日三餐啊,那个时候的人们过着有上顿没下顿的苦日子。大多数的佃户在年关之前就把能吃的粮食早已用尽,家里的铜钱也所剩无几,但有钱没钱都要拜祭祖宗,拜祭的时候也往往是地主催租的好时候,因为这个时候大多数佃户是在家里的,是能当场逮住他们逼要地租的。地主的行动计划也不是每次都能得手,有的佃户实在没办法,只好正月初一的时候早早起床把祭祖的事办了,然后匆匆出远门来躲避地主的催租。地主催租的力度还是蛮大的,初一没得手,他就会十五再来,因为十五还要祭祖,地主会连夜把守你家门,这可能就是“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的来历。
“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与月相变化有关
古人的诗句中都说过,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大家都知道月亮是地球的卫星,地球是行星,太阳是恒星。地球绕着太阳公转一圈是一年,也就是天,月球绕地球转一周大约是30天。初一的时候,月球大部分区域被地球挡住了,月亮剩下的区域才能被太阳照到,这时,我们看到的月亮像一条弯弯的柳叶,此时的月亮真像极了跟我们捉猫猫,而初十五的时候月亮与太阳的经度是一个平角,也就是度,此时地球在是太阳和月球之间。也就是太阳,月球,地球基本在一条直线上,月球被太阳照射的一面刚好全部朝向地球,我们就会看到一轮又圆又大的明月。此时的月亮完全展示在我们面前,它像极了一人无处藏身。这可能就是“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的又一个来历。
“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与过大节宰杀牲畜的日期有关
古时候人们过大节喜欢磨刀霍霍向猪羊。过大节宰杀已经计划要宰杀的牲畜是日程内的事情了。人啊,总有些琐事要处理,规定的事情是一定要办,但办的日期难免会有变化,这也许就是人们所说的计划没有变化快吧。当初一没有来得及宰杀牲畜,人们往往习惯等到十五再宰杀。这可能就是“躲得了初一,躲不过十五”的又一个来历。
“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用在书中尽显霸气
“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这句话最早出自《吕梁英雄传》,你翻开这本书找到第五十一回,文中写道:“以后找机会再抓吧!躲过初一,也躲不过十五,将来总有抓住他的机会咧哩!”,一看把“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这句话一用是不是显示出这个人不达目的不罢休的决心与意志。体现出他的霸气。
“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用在时*上尽显霸气
佩洛西 这件事是打着民主的幌子侵犯我国主权,她是没有好下场的,用中国的俗语是她“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此时不报,是时候未到。中国迟早会找她算账的,她就是过秋的蚂蚱蹦跶不几天了。这句俗语在很多场合适合,它让我们可以痛快地抒发我们的情感。用在时*上真让我们对恶人的不满抒发得痛快淋漓,尽显我中华的神威与霸气。
“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用在影视上尽显弱者的无奈
在《唐伯虎点秋香》里宁王存心找华太师的茬,宁王社会地位高,华太师势力弱小,华太师真是“躲得过初一,躲不过十五”。我们可以看出华太师多么值得同情,宁王多么可恶。弱者想息事宁人,恶人却会穷追不舍。把华太师境遇的无奈描写得活灵活现。
总结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民间很多俗语不是凭空产生的,他背后是有很多道理的,都是千百年来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深入理解老祖宗的文化对我们研究历史,探索科学,掌握人生哲理都受益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