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作家澍禾谈民俗为什么说七月十五鬼不走干
TUhjnbcbe - 2023/2/24 8:52:00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民间俗称*节、施孤节、“七月半”,是中华民族传统的祭祖日子。

小时候经常听老人们讲“七月十五*不走干路”,当时根本不明就里,只知道这天一大早,长辈们会带着祭品、香裱,领着族人小的们去给祖先上坟。传说中这一天是地狱之门打开的时候,有主的*会回家享受供奉,没主的孤魂野*便四处游荡捡些便宜。这一天或前夜,为了避免把接受供奉的*神灵气晒干,经“上峰”特批,老天爷多多少少是要下点雨的,而且亘古不变。及长,才明白原来七月十五下雨是专门为“*”而特别下的。

除此之外,经深究,原来节日拜“*神”是由中国的本土宗教道教的节日演化而来,即“三元节”拜“三官”,三官道家讲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因三官诞辰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日,久而久之,因而这三个时段分别固定下来,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拜*神是为了祈福,也是“拜节”一词的由来。

慢慢的,随着中华文明的不断进步和时代发展,在老百姓心目当中,已抛开了与道家节日的联系。约定俗成,逐渐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世代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之物质和文明的不断发展,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逐渐演化开来,固定成民间世俗的节日。

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特别是中原地区老百姓,都有在约定俗成的日子祭拜祖先的习俗。如农历的大年初三、清明节、七月十五、十月一等,家家户户或出嫁的姑娘都要回娘家,一来是到祖坟上焚香、烧纸、放鞭炮祭拜祖先,二是借此走亲访友,回娘家看看,串串亲戚什么的。尤其是*河、长江中下游流域的广泛区域,千百年来受“敬天法祖”及“忠孝”思想的深刻影响,按节按气儿的拜节、祭拜祖先,已是衡量一个家族乃至区域社会,社会道德风气好坏的标志之一。但现在,老百姓在这三个节日时段集中拜“*神”,已远非单单道家的“*神”,而是成为祈求上苍的恩赐,感恩祖先的护佑,感谢国家的强大,对幸福生活前景的美好向往和追求了。

若干年来,这种中华传统文化一直无形的影响、平衡、调节着社会秩序和老百姓的世俗生活,就像一杆秤,敬拜仪式的固定日子,就是称干上的定盘星啊。如果没有“定盘星”就会称不出人心的斤两,道德的高下。违背公序良俗,中华传统文化的天平就会失衡。这就昭示人们,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无论何时何地,绝不能忘本,不能忘记祖宗的恩德。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初心守望,不失家国情怀啊!

如大年初三上坟拜祖(有的地方是大年初一;有的地方是年三十晚上打着灯笼引路到坟上把“祖宗”“请”到家中堂,十五再“送灯”走),意思很明白,年初一欢欢喜喜过新年,辞旧迎新。初二看望老岳丈。初三别忘了“那边”过世的亲人祖宗,尚享你在“他乡”还好吗。

挨到正月十五上元(宵)节,据老辈人传说,与恭迎上天述职的老灶爷等神明“下界保平安”有关。因为,年前腊月二十三祭灶时,家家户户摆上供品,放鞭炮、吃饺子、吃灶糖,主要是欢送、祈求老灶爷等神明“上天言好事”的。灶爷放假回“天宫”好好休养,顺便到玉皇大帝那儿述职,把这一年来人间的好事、美事好好总结汇报一下,该让谁家坟上长棵草就长棵草,免得老天爷他“老人家”操心不是。待正月十五下凡,老灶爷等神明们开始上班,又要肩负上差,按照责任清单,继续保佑人间的幸福与平安,你说正月十五这天,谁家不愿献殷勤呢?

至于清明节拜祖,在传承发展演变中,已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习惯,具有极为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慎终追远,礼敬先贤,弘扬孝道,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光等。现在已成为中华民族炎*子孙的重大公(春)祭节日,国家还专门给予假期,鼓励扫墓、祭拜先烈,良好的社会效果可见一斑。

旧历谚语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意即提醒人们农事(时)的开始,人勤地不懒,“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但为了确保来日丰衣足食,粮食丰收,勿忘祭拜先祖、英烈护佑,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

农历七月半,绿油油的庄稼地,一望无际,一片丰收在望,感谢列祖列宗和上苍保佑,遇上了好年景,期盼着春华秋实。

进入农历十月(下元日),中原地带的人们“十月一走娘家上坟”的传统风俗显得格外明显(有“早清明,晚十月一”之说),此时,感恩的意义远大于祭祖的意义。老话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头伏萝卜末伏芥”“秋葫芦晚瓜,一凸噜两仨”。你想啊,金秋十月,艳阳高照,棉花朵朵白,大豆粒粒饱,*橙橙的梨,红彤彤的枣,高粱涨红的脸,稻子笑弯了腰。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所有的期盼,此时都定格在了农历十月上旬下元时段,比起春耕,心情是格外不一样的。

因为此时,已(打)场光地净,所有秋粮颗粒归仓,“饭碗”已牢牢的端在自己手中。小麦、油菜等农作物冬播已成定局,“农闲”开始休养生息。待忙碌的人们闲下心来,享受丰收喜悦的时候,一定不会忘记向祖先、神明分享丰收的成果,始终不忘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民富国强。

家中有粮,心中不慌,因为有了较殷实的经济基础,接下来就是集市交易,添置农具,六畜兴旺,修房盖屋,张罗孩子们的婚事等等,年复一年,直至大踏步的迈进新时代的复兴之路。

“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藏粮于民、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九天揽月、五洋捉鳖,山水林田湖草沙雪。人们在享受高科技和绿水青山带来的快感的时候,更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传统的东西,因为那是守望的初心,是中华文化的根脉,永远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1
查看完整版本: 作家澍禾谈民俗为什么说七月十五鬼不走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