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父母之后,最害怕的就是孩子生病,每次孩子生病,不仅仅是孩子身体难受,背后还有家长整晚整晚的熬夜、心里无数的担心、在医院跑断腿的背影。所以每次流行性疾病高发的时候,凌晨的儿科门诊外总是挤满了焦急等待看病的家长和儿童。
医院,等排到自己天都亮了
琪琪是一名二胎宝妈,自从生了医院的常驻人口,每次流行病一来,二宝肯定逃不过。
这次流行性的感冒又来了,半夜12点,二宝总是来回翻身,琪琪预感不好,一摸头真的是发烧了。医院挂号都是多号,一看周围都是孩子发烧,没办法琪琪只能抱着二宝在诊室外等待。
周围的家长有着急的满地转圈的、也有趁人不注意加塞的、还有脾气暴躁和医生吵起来的,总之这个夜晚真是过得不消停。等到琪琪的号的时候,天都蒙蒙亮了,
为何每次去儿科总是人满为患,医生不能多安排一些吗?
很多家长总是抱怨,既然知道每次流行性疾病高发孩子的数量会增多,为什么不多安排一些儿科医生值班?医院也想多安排,但真是的情况是没有人可以安排。
一组数据对比大家就会有比较清晰的概念:我国的儿科医生目前只有10多万,而儿童的数量是2.6亿。就算按照最基本的数量对比,也意味着一名医生对应的是名的儿童。
如果是在一医院,医生的数量更是少得可怜。虽然高校在不断扩招,每年差不多有80万的医学生毕业,但是能真正走上医生岗位的只有2万人,成为儿科医生的数量更少,只有不到人。
除了儿科的医生数量少,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是,面对这样的人员缺口却没有人员进行补充,甚至很多的儿科医生还会选择辞职或者转到别的科室,背后的原因是那些年家长的冲动。
看到自己的孩子生病,家长情绪难免激动和着急,所以可能会对看病的医生、照顾的护士等出言不逊,甚至是动手打人,这几年这样的案例也是层出不穷。面对这样紧张的医患关系,很多儿科的医护人员都不敢再上前,所以儿科医生数量越来越少。
除了看医生,家长也要学会对孩子疾病进行判断
既然看病人员比较多,医生的工作量巨大,家长与其在门诊外着急的等待,不如学习一些基本的判断方法,当孩子出现身体不适的时候,家长可以做好区分知道哪些情况是需要着急,而哪些可以慢慢等待,哪医院。
1)病情的程度
孩子生病最多见的就是发烧,如果发烧的温度在38度以下,身体没有别的不适的感觉,医院,家长在家给孩子做好物理降温,比如用温水擦洗手脚四肢、身体、做好散热、多喝水等。
随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