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是时邪疫毒所致的儿科常见的发热出疹性传染病。临床以发热3~4日后,遍体出现红色疹点,稍兄隆起,扪之碍手,状似麻粒,颊粘膜出现麻疹粘膜斑为主要特征,1~5岁幼儿易感染发病,尤多见于半岁以上的婴幼儿。6个月内婴儿因获母体受疫而罕有罹患者。
本病在整个发展过程中,一般可分为“疹前期”、“出疹期”、“收疹期”三个阶段,在病程中,如护理得当,可勿药自愈;若患儿年幼体弱,营养不良,正气不足,抗病力差,或护理失宜,再感其他外邪,或邪毒较重,麻毒不得外泄而内陷,极易引起“逆证”或“险证”而危及生命。
麻疹非尽胎毒所致,而系邪毒传染,蕴伏于内,向外透发。
1、麻毒初透、证见发热、咳嗽、鼻塞流涕等,类似伤风感冒。麻为阳毒,蕴伏于脾肺两经,因脾主肌肉,肺主皮毛,故疹点隐隐于皮肤之下,磊磊于肌肉之间,如粟米微红,状如蚊蚤所咬。疹毒由内向外,由里达表,故其疹发于皮肤。
2、发自气分、出现壮热持续,口渴喜饮,烦躁不安,大便秘结,或腹泻等胃肠证候。若肺胃热毒上壅,则口疮、喉炎、喉头水肿等。麻毒随疹出则外泄。故疹子外出为顺,内陷为逆。邪毒内陷,郁闭于肺,则为肺炎喘咳。
3、发自血份、内犯心肝,则出现神志昏迷,谵妄抽搐,疹色深红或紫暗成片(为麻疹夹斑)或衄血等。
4、气阴耗伤、若病情继续发展,邪热炽盛,正不胜邪,由于气阴耗伤,损及心阳,则成心阳虚衰之危候。
常见证治
(一)、初热期(疹前期):
证候.本期为自发热开始,至皮疹出现,约3-4天。发病初起,邪在肺卫,证似伤风感冒,突然发热,虽汗出而热仍不解。证见发热、咳嗽、烦闷、打喷嚏、流鼻涕、面红目赤、羞明多泪、精神困倦、食欲望减退,或伴吐泻昏睡;甚则惊厥;偶亦可见口腔粘膜疹;并有咽喉发红,舌质偏红,舌苔偏*,脉数。
治法.辛凉透表,轻宣肺卫。
方例.宣毒发表汤去升麻、葛根、积壳、加蝉衣。
(二)、出疹期(见形期):
证候.本期为发热3、4天出疹。出疹时热势增高,其险逆证的变化,多见于见形期。证见烦躁口渴,咳嗽声哑,疹白耳后颈部先出,3天后遍布全身及手足心,疹红如丹,舌红或绛,苔*。
治法.清热解毒,清营透疹。
方例.银花、连翘、芦根、生地、玄参、生石膏、丹皮、紫草、薄荷、甘草。
如疹出不透,可加浮萍。疹色以红润为隹,女色淡红而暗可加当归。如疹出稠密,舌质红绛,壮热不休者,则属热毒壅盛,可加桅、芩。火炽神昏者,酌加紫雪丹(冲服)。如疹出1、2日即收,成疹色淡,仍须宣毒发表,可加当归引以再透。
(三)、收疹期(收没期):
证候:本期顺证从麻疹布齐至疹子收没完毕为止,历时三天。证见疹点出齐之后,按出疹的顺序而渐次隐没,发热渐退,胃纳转隹,精神亦渐次恢复,其它如咳嗽,腹泻,烦躁等症状亦相继消失。舌苔薄*,唇舌红赤,脉象微数,指纹见淡红紫色。疹退后,4~~5天,皮肤呈现粃糠状脱屑,脱屑后留有棕色痕迹。经7天后,色素痕迹渐退而完全消失。
治法.益气养阴,清化佘热。
方例.沙参麦冬汤。
如见潮热不退,可加牡丹皮、地骨皮、青蒿等以养阴除热。如见唇红口干、心烦不眠,可加鲜石斛、莲子蕊以养阴清热除烦。如胃纳呆滞,加生北山楂、广皮、麦芽、鸡内金。
欢迎大家阅读,点赞,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