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江西地区23例18岁以下儿童冠状
TUhjnbcbe - 2022/5/2 16:22:00
福建白癜风微信交流群 http://nvrenjkw.com/nxzx/5719.html

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专栏

江西地区23例18岁以下儿童冠状病毒病临床分析

吴华平李兵飞陈晓

年第22卷第5期

通信作者:陈强,女,主任医师,教授

工作单位:医院/医院

Email:jx-cq

.
  病例1:女,3岁4月龄,发热伴咳嗽3d入院。图A显示病程第1天,两下肺未见明显病灶;图B显示病程第8天,右肺下叶胸膜下磨玻璃阴影(箭头所示),左肺下叶胸膜下多发磨玻璃阴影伴结节(箭头所示);图C显示病程第11天,左肺下叶病灶明显吸收,右肺下叶病灶范围变小(箭头所示)。病例2:女,17岁1月龄,咳嗽2d、发热1d入院。图D显示病程第5天,左下肺外带斑片状阴影,周边呈磨玻璃改变(箭头所示);图E显示病程第9天,治疗后复查CT,左下肺外带近胸膜下病灶密度变淡(箭头所示);图F为病程第13天,治疗后复查CT,左下肺病灶明显吸收。

2.5 治疗23例患儿中,4例普通型患儿予以鼻导管给氧治疗,给氧时间1~11?d。23例患儿均应用了抗病毒治疗,其中3例无症状感染和1例轻型患儿仅应用一联抗病毒治疗(干扰素、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或奥司他韦),1例轻型患儿仅应用雷公藤、柴胡等纯中药方剂抗病毒及免疫调节治疗,其余18例患儿应用了不超过3种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23例患儿中,采用干扰素雾化治疗17例,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6例,利巴韦林治疗5例,奥司他韦治疗3例,喜炎平治疗3例,阿比多尔治疗2例,磷酸氯喹治疗1例,连花清瘟治疗6例。23例患儿中,应用静脉抗菌药物6例(有实验室炎性指标增高或肺炎支原体IgM阳性),其中静脉用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2例,静脉用头孢曲松1例,静脉用阿奇霉素1例,静脉用头孢他啶1例,静脉联用头孢曲松和阿奇霉素1例;应用口服抗菌药物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片1例(14岁4个月轻型患儿,血常规白细胞总数、CRP等实验室炎症指标无增高)。23例均未使用激素、呼吸机、血液净化和体外膜肺氧合治疗。2.6 近期转归23例患儿住院7~24d(中位数14d)后治愈出院:体温降至正常3d以上,肺部啰音吸收;隔日连续2次核酸检测呈阴性后治愈出院。12例肺部影像学异常者中,4例恢复正常,8例病灶较前吸收缩小。3 讨论本研究23例18岁以下COVID-19患儿中,17例(74%)为家庭聚集性发病,其中无症状感染3例,轻型6例,普通型8例,成人出现症状至患儿出现症状(无症状感染第一次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间隔时间为0~20d,中位数为7d,长于相关报道儿童病例的6d[8]和成人病例的5.4d[9],说明本组患儿在家庭暴露成人病例后,平均潜伏期长于成人和有关报道的儿童患儿。家庭聚集性发病是COVID-19的重要流行病学特征,家庭密切接触和呼吸道飞沫传播是主要传播方式。目前国内报道,18岁及以下人群COVID-19病例占所有报告病例的2.4%,患病率较低[10]。本研究调查期间我省18岁以下儿童COVID-19病例23例,占同期我省所有确诊病例的2.5%(23/),与国内报道儿童病例占比基本一致[10]。本次疫情正值寒假期间,儿童暴露于学校等公共场所较少,是儿童病例报道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且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强有力的防控措施,因此家庭聚集性发病的流行病学特征在儿童病例体现尤为明显。本组患儿家庭暴露成人病例后,较成人报道的潜伏期长,其中2例患儿超过14d,可能为后续防控提供一定参考价值。因本组病例数较少,有待加大样本量进一步研究。与成人相比,儿科病例症状相对较轻,预后良好[11],但也有危重型病例报道[12-13]。本组23例患儿无重症和危重症病例。COVID-19症状呈非特异性,从无症状到重症肺炎、死亡不等,中国-世卫组织联合考察报告发布的数据显示,典型症状中,发热占87.9%,干咳占67.7%,乏力占38.1%,咳痰占33.4%[10],而本组病例的发热和咳嗽的发生率较其为低。本组病例中70%患儿出现发热,多为低热,48%出现咳嗽,以干咳为主,除个别病例出现腹泻、腹痛、流涕、咽痛、头痛等症状外,均无呕吐、头晕、乏力、呼吸急促、意识障碍等表现,与相关报道以发热和咳嗽症状为主类似[7,14],无明显特异性。本研究23例患儿中,26%无阳性体征,70%咽部充血,35%有肺部啰音。普通型患儿中57%(8/14)出现肺部湿性啰音,43%(6/14)有影像学改变而肺部体征不明显为亚临床型[15]。以上临床特点提示,儿童病例的诊断仅依据发热和/或咳嗽等临床表现,可能会不可靠或不特异,故此时的流行病学史显得尤为重要。成人病例发病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正常或轻度增高,可见淋巴细胞减少,多数患者CRP和红细胞沉降率增高,降钙素原正常,严重者D-二聚体增高。本研究23例患儿中,3例白细胞总数降低,2例白细胞增高,2例淋巴细胞下降,2例CRP增高,1例红细胞沉降率增高,与成人病例大多淋巴细胞减少不符,与国内大部分文献报道一致[7,14,16],实验室检查除SARS-CoV-2核酸检测外无特征性表现。D-二聚体是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常用于血栓性疾病的排除诊断。肺部炎症常伴随肺血管内皮损伤、血小板活化和微血栓形成[17],D-二聚体与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严重程度和死亡风险相关[18]。本组病例中2例D-二聚体增高,均为普通型病例,未发展为重症和危重症病例,均为发病1~2d入院,可能与积极抗病毒治疗和对症治疗有关。及时给予有效的氧疗是各版本指南的重要推荐[5]。本组病例中4例普通型患儿予以鼻导管给氧治疗,1例3月龄患儿伴有喘鸣音在雾化平喘治疗的同时给氧11?d,住院14?d治愈出院。对于儿童病例,目前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参照成人患者试用[6]。本组23例患儿均应用了抗病毒治疗。其中3例无症状感染者中,2例因白细胞总数下降,1例因入院后偶有干咳应用干扰素雾化治疗;1例给予纯中药方剂抗病毒及免疫调节治疗;其余18例患儿应用了不超过3种抗病毒药物联合治疗。目前尚无经证实[10]的特异性抗病毒药物治疗COVID-19,部分老药新用的药物和试验性药物仍在临床试验实施过程中,抗病毒治疗的确切疗效不明,治疗意义有待于进一步评估。本组病例中,1例15岁5个月轻型患儿试用了磷酸氯喹。患儿反复干咳,SARS-CoV-2核酸检测阳性,停用其他抗病毒药物后,应用磷酸氯喹(?mg,2次/d)2?d,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心肌酶谱均正常,干咳好转,复查SARS-CoV-2核酸检测阴性。这提示磷酸氯喹可能对较大年龄儿童有效,但国家最新COVID-19诊疗方案[5]中磷酸氯喹仅推荐18~65岁成人使用,因此在无充分证据前提下不建议18岁以下儿童使用。传统中医治疗是COVID-19的特色[5,7]。本组病例中1例发热7?d入院的16岁9个月轻型患儿,表现为低热,最高体温37.8℃,无其他症状和体征,给予了雷公藤、柴胡等纯中药方剂抗病毒及免疫调节治疗。该患儿自发病15?d后SARS-CoV-2核酸检测转阴性,住院14?d痊愈出院。目前全国尚无COVID-19儿童死亡的病例报道[10],但19岁以下病例可发展为重症(2.5%)或危重症(0.2%)[10]。本组23例患儿住院中位时间为14d,与国内相关文献提出轻症病例从发病到临床痊愈的过程为2周一致[10,19]。18岁以下儿童COVID-19病例相对较少,症状较轻,多为家庭聚集性发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无特异性,尚无有效的抗病毒药物,预后较好。流行病学史在18岁以下儿童COVID-19诊治中非常重要。目前随着国内疫情的逐步控制,重点在于防控输入性病例,学校逐步开学后将可能出现新增病例和增加聚集性病例风险,本回顾性分析结果可为后期COVID-19的防控提供一定参考。参考文献

(略)

美国MEDLINE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北大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CSCD核心库期刊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西地区23例18岁以下儿童冠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