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号热搜内容
阅读至文末查看
年1月,早在疫情暴发初期,国家卫生健康委就组织制定了《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一版))》。年4月,结合实际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修订形成《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二版)》。
近日来,国内疫情呈多点发生、局部暴发态势,防控形势严峻,防止院内感染作为新冠战场的最后一道防线,院感防控工作受到极大重视。
为进一步做好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最大限度降低感染发生,近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以下简称“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在《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二版)》基础上,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修订形成《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相较于第二版有哪些更新,一起来看。
变化
第三版发布单位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改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对应的发文对象、文件号均产生变化。
为进一步做好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以下简称新冠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最大限度降低感染发生,在《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二版)》基础上,修订形成《医疗机构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第三版)》。本技术指南适用于各级各类医疗机构,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可参考执行。
变化
简称由“新冠感染”更新为“新冠病毒感染”,其余文字描述略有改动,变化不大。
壹
总体要求
医疗机构承担着发热患者诊断治疗、新冠病毒感染者(包括新冠肺炎确诊患者、疑似患者及无症状感染者,下同)救治、核酸检测以及日常诊疗等多重任务,在为新冠病毒感染疫情防控提供关键技术支撑的同时,也面临较高的交叉感染和疫情传播风险。各地要高度重视医疗机构内新冠病毒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按照本技术指南要求,加强*策资金支持保障,组织有关部门做好协同配合,协调专业机构提供技术支持。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强化感控底线思维,坚守感控底线要求,按照要求配备培训专业性强的感控人员队伍,组织全体工作人员积极参与、主动落实各项感控措施。
变化
总体要求中将“无症状感染者”的救治、核酸检测以及日常诊疗等多重任务纳入风险管控要求;
增加“按照要求”,8月,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制定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控人员配备管理相关工作的通知》,进一步加强疫情期间医疗机构感控人员配备管理工作;
明确配备的是“感控”人员队伍。
贰
防控策略
一)
内外同防。实施以“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为基础的感染防控措施,把好医疗机构的人员、车辆和物资“入口关”,对进入医疗机构人员要检测体温,出示健康(行程)码,检查口罩佩戴情况。做好住院患者和陪护人员的健康监测,出现新冠病毒感染疑似症状要及时发现并处置。
变化
将出示健康(行程)码和陪护人员的健康监测纳入了内外同防要求。
二)
医患同防。医疗机构全体工作人员、患者及其陪同人员均应当做好个人防护,在严格落实标准预防措施的基础上,根据疾病传播途径做好额外预防措施,避免发生交叉感染。
三)
人物同防。要做好医患双方人员防护和感染风险预警,对医疗机构内的环境、物品、外来物资等,也要加强风险防控。落实好环境和物体表面的清洁消毒措施,加强重点部门环境及重点人群接触后环境的清洁消毒。加强对外来人员和物品的管理,需要时开展环境检测。
四)
“三防”融合。“三防”,即规范工作人员行为、强化行为管控的“人防”;提升感控技能、优化诊疗流程的“技防”;科学使用消毒灭菌剂、相关设施设备的“器防”。将“三防”理念融入到诊疗活动中,降低医疗机构内感染风险。
变化
将降低“感染的发生率”改为降低“感染风险”。
叁
基本要求
一)
完善防控制度、工作流程和应急预案。
各地要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下医疗机构感染防控工作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号)、《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型冠状医院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78号)等要求,根据新冠病毒病原学特点,结合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以及医疗机构的实际情况,完善感染防控制度和预警机制,优化工作流程,制订不同情形下的应急预案并实施演练,确保各部门各环节步调协同、衔接顺畅。
各地要建立既熟悉*策要求又具备较强业务能力的感控专业队伍,承担感染聚集事件处置和检查、协助流行病学调查等工作,指导疫情防控和医疗机构内感染防控工作。
变化
增加《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型冠状医院院内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78号);
明确指出各地需建立“感控专业队伍”;
将“流行病学调查”任务由承担改为“协助”。
二)
聚焦源头管控,严防感染风险输入医疗机构。
医疗机构应当优化体温检测、核验健康(行程)码和流行病学调查等预检分诊内容和流程,提升预检分诊能力。落实首诊负责制,加强流行病学问诊,早期识别新冠病毒感染临床症状。对具有可疑症状不能排除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应当规范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
严格执行新住院患者及陪护人员、医疗机构工作人员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应检尽检”要求。根据当地疫情流行态势和防控需要,确定上述人员核酸检测频次,必要时可选择开展血常规、胸部CT、抗体检测。
医疗机构发现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阳性人员,应当及时报告当地疾控部门,由疾控等部门及时开展流行病学调查,迅速确定医疗机构内密切接触者,明确需实施封控管理和消毒处置的范围,指导医疗机构尽快落实,控制可能的感染源,有效阻断感染传播。
变化
第一段中改为将可疑患者应当规范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第二版中发热患者的检验检查及就地隔离等部分内容,移动到第四大点的第一小点“发热门诊”中;
第二段中在严格执行后删除“发热门诊患者”一词。
三)
开展全员培训,全面提高感染防控意识和水平。
医疗机构要制订细化本机构的感染防控全员培训方案,进一步强化“人人都是感控实践者”的意识,将感染防控要求落实到临床诊疗活动各环节。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社会办医疗机构、医院等,要进一步重视感染防控工作,梳理本机构存在的薄弱环节,持续开展全员培训。在全员培训基础上,对发热门诊、急诊、感染性疾病科、呼吸科、口腔科、耳鼻喉科、重症医学科、内镜室、血液透析中心(室)、CT检查室、核酸检测实验室、手术部(室)等高风险科室和部门制订针对性培训内容,使相关人员熟练掌握新冠病毒感染的防控知识、方法与技能。
变化
医疗机构后删除“根据当地疫情防控要求和本机构功能定位”;
高风险科室和部门中增加“核酸检测实验室”。
四)
加强标准预防和额外预防,建立行为屏障。
标准预防是保护医患双方安全的重要措施,主要包括手卫生、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呼吸道卫生和咳嗽礼仪、诊疗设备及环境清洁消毒、患者安置、安全注射、医用织物洗涤和医疗废物管理等。落实标准预防的关键措施是医务人员的行为要规范,建立起行为屏障;同时,与建筑布局、诊疗流程(见附件1)、物资保障、人员培训等因素密切相关。
额外预防是在标准预防基础上,针对感染性疾病病原学特点和传播途径,以阻断接触传播、飞沫传播或空气传播途径为目的,而采取的针对性综合防控措施。
变化
将“呼吸”改为“呼吸道”。
1
严格执行手卫生。根据《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WS/T-),医务人员应当在接触患者前、清洁或无菌操作前、暴露患者血液体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5个时刻采取手卫生措施。手卫生措施包括流动水洗手和卫生手消毒等,如有可见污物,应当使用流动水和洗手液清洗双手;如无可见污物,宜使用对新冠病毒有效的含乙醇等成分的手消毒剂进行卫生手消毒。
2
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医疗机构应当加强人员防护管理,储备质量优良、数量充足的防护物资。医务人员应当根据暴露风险和开展的诊疗操作,正确合理使用医用外科或医用防护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手套、隔离衣或防护服等个人防护用品(见附件2),确保医务人员个人防护到位。在隔离病区、发热门诊及核酸采样点、核酸检测实验室等重点场所工作,接触到新冠病毒可能性较大的医务人员,要加强防护,严格落实佩戴医用防护口罩等要求。从事发热门诊、医院隔离病区工作的人员要做医用防护口罩适合性测试和密合性测试,合格者方可上岗;每次进入发热门诊、医院隔离病区工作前,要做医用防护口罩密合性测试。同时,应当指导、监督患者及其陪同人员,以及其他进入医疗机构人员做好个人防护。
变化
增加加粗部分文字,强调重点场所医务人员防护重要性以及医用防护口罩适应性及密合性测试。
3
正确实施呼吸道卫生和咳嗽礼仪。所有进入医疗机构的人员均应当佩戴合格的医用口罩,不应佩戴有呼气阀的口罩,患者接受诊疗时非必要不摘除口罩。在不影响正常诊疗工作前提下,应当保持至少1米的社交距离。在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或肘部遮掩口鼻,手部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即刻实施手卫生。
变化
将“肘窝”改为“肘部”。
4
加强清洁消毒管理。严格落实《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WS/T-)、《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WS/T-),做好诊疗环境(空气、物体表面、地面等)、医疗器械、患者用物等的清洁消毒。一次性使用医疗器械应当即用即弃;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应当在每次使用后进行规范清洁消毒,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宜专人专用。诊疗环境优先选择自然通风,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应当选择机械通风或空气消毒措施,合理配置新风系统、回风系统和排风系统,建立上送风下回风的气流组织形式。使用清水和清洁剂彻底清洁环境表面,并使用有效消毒剂对环境物体表面,尤其是高频接触部位进行规范消毒。对患者呼吸道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进行规范处理。患者出院后规范实施终末消毒(见附件3),消毒后按《疫源地消毒总则》(GB-)进行消毒效果评价。
变化
不具备自然通风条件时,选择机械通风或空气消毒措施的表述由“可选择”改为“应当选择”。
5
合理安置患者。根据感染性疾病病原学特点、传播方式和特定人员感染风险评估结果,对不同类型感染者、疑似感染者、易感者采取合理的分区分类安置措施,降低不同风险人员因暴露导致交叉感染的机会。
6
规范医用织物和医疗废物管理。新冠病毒感染者救治过程中使用的医用织物,洗涤处置执行《医院医用织物洗涤消毒技术规范》(WS/T—);救治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严格执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等有关规定。集中隔离医学观察场所的医用织物洗涤处置和医疗废物管理,参照上述规定执行。
变化
将“新冠感染确诊或疑似病例”改为“新冠病毒感染者”,包含无症状感染者,下同。
五)
加强人员管控,减少人群聚集。
医疗机构门急诊应当合理设置就诊及等候区域,优化就诊流程,避免人群聚集。鼓励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远程医疗等技术,提供网上预约和远程医疗服务。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时,对其本人及密切接触者及时采取规范的隔离控制措施。
加强病区人员管控,对新入院患者落实“应检尽检”要求,设置并合理使用过渡病室,通过采取核酸检测筛查和隔离安置等措施降低交叉感染风险。严格陪护及探视管理,医院不安排探视和陪护;非医院不探视、非必须不陪护,确需陪护的,要固定陪护人员,不得随意进出病区,严格限制行进路线和活动范围。陪护人员在进入病区前应当持有核酸检测阴性报告。合理确定病床使用比例,病床间距不小于0.8米,禁止加床。住院患者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应当佩戴口罩,陪护人员全程佩戴口罩。
变化
将“新冠肺炎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改为“新冠病毒感染者”;
将“定点救治医疗机构原则上不安排探视和陪护,非定点医疗机构非必须不探视”改为“医院不安排探视和陪护;非医院不探视”,删除原则上和非必须。
六)
关爱医务人员,实施健康监测。
医疗机构应当合理调配人力资源和安排班次,优先保障隔离病区、发热门诊及核酸检测等重点部门的诊疗需求,医务人员相对固定,缩短可能暴露的时间,避免医务人员过度疲劳。提供营养膳食,保障医务人员充分休息。做好医务人员疫苗接种工作,落实“应接尽接”要求。根据岗位特点和风险评估结果,合理确定新冠病毒核酸检测频次,开展体温和呼吸道症状等主动健康监测,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对参与相关诊疗工作人员要加强管理,必要时,可集中封闭管理,并根据疫情流行情况和防控要求进行核酸检测,需要时可合理开展胸部CT、血常规、抗体检测等检验检查。收治新冠病毒感染者的隔离病区工作人员实行闭环管理。
变化
将“核酸检测”纳入重点部门;
增加“收治新冠病毒感染者的隔离病区工作人员实行闭环管理”。
七)
开展风险评估,实施综合感控。
结合常态化疫情防控要求,开展医疗机构感染监测工作。有针对性地持续改进感染风险监测评估机制,完善本区域、本机构感染信息化监测网络,建立完善基于临床症状或症候群的感染病例、感染聚集事件的预警报告机制。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时,应当按要求及时报告、做好相应处置。加强医疗机构内感染暴发的监测预警,发现疑似感染暴发时应当依据相关标准和流程,启动应急预案,及时规范报告处置。
规范抗微生物药物的合理使用,严格掌握各类抗微生物药物使用指征。提高抗微生物药物使用前和调整用药前病原学检测标本送检率。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对接诊的发热或/和具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在明确病原学诊断前,慎用抗微生物药物、退热药物等,防止不合理用药掩盖症状。
变化
将“确诊或疑似新冠感染患者”改为“新冠病毒感染者”。
八)
加强患者教育,开展健康宣教。
医疗机构应当对患者及陪同人员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普及新冠病毒感染防控知识,指导正确实施手卫生、呼吸道卫生和咳嗽礼仪,保持安全社交距离,避免人群聚集等。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鼓励治疗期或康复期的患者早期运动、合理运动,但应避免剧烈或动作幅度过大的运动。
▲点击查看:医院打造更智慧的护理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肆
重点科室、部门技术要求
一)
发热门诊。
1
发热门诊建筑布局和工作流程应当符合《医院隔离技术规范》(WS/T-)、《应对秋冬季新冠疫情医疗救治工作方案》(联防联控机制医疗发〔〕号)等有关要求。
2
发热门诊诊区应当按照“三区两通道”设置,即污染区、潜在污染区、清洁区和清洁通道(医务人员和清洁物品)、污染通道(患者和污染物品)(见附件1)。各分区之间应当有物理隔断,各区域和通道出入口设有醒目标识。
3
发热门诊及留观病室应当首选自然通风,如使用机械通风,应当控制气流方向,由清洁侧流向污染侧。发热门诊空调通风系统应当独立运行。规范设置管理通风口。
4
医务人员进出发热门诊和留观病室,应当戴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手套、靴套或鞋套(防护服如已有靴套则不需另行加穿),穿隔离衣或防护服(留观病室应当穿防护服),根据诊疗操作选戴护目镜或防护面屏,并严格按照穿脱防护用品规范流程,正确穿脱防护用品(见附件2)。发热门诊医务人员要指导患者及其陪同人员在健康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规范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接诊入境、国内中高风险地区以及集中隔离点发热患者等高风险人群的发热门诊,所有工作人员要严格闭环管理。
变化
增加文中加粗部分文字。
5
医疗机构应当将有发热或/和呼吸道症状且无法明确排除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分诊或引导至发热门诊就诊。对发热门诊就诊的患者均应当进行核酸、血常规检测,必要时进行抗体检测、胸部CT检查,以排除新冠病毒感染。核酸检测结果反馈前,应当将患者安置在发热门诊进行留观。接诊儿童患者的医疗机构应当在发热门诊设置单独的儿科诊室或儿科诊区,满足发热患儿就诊需求。发热门诊接诊医务人员应当掌握新冠病毒感染的病原学特点与临床表现,按照诊疗规范进行诊疗,对新冠病毒感染者要立即转往医院,并及时报告。
变化
加粗部分为(三)中第二点移至此处;
将“对新冠感染疑似或确诊患者应立即规范隔离”改为“对新冠病毒感染者要立即转往医院”。
二)
急诊。
1
落实预检分诊制度,按规定路线引导发热或/和有呼吸道症状且无法排除新冠病毒感染的患者至发热门诊就诊。制定完善重症患者转诊、救治应急预案并严格执行。
2
合理设置符合隔离救治要求,可为新冠病毒感染者提供就地急救服务的诊疗区域或急救室。
变化
将“新冠肺炎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改为“新冠病毒感染者”。
3
加强人员管控,规范设置等候区域并加强管理,避免人群聚集。
三)
接受诊疗措施时需患者摘除口罩的科室/部门(如鼻/咽拭子采集、口腔诊疗、支气管镜或上消化道内镜诊疗等)。
1
所在地区发生多点散发或聚集性疫情时,应当严格实行一室一医一患,必要时可安排一名医务人员辅助开展工作,避免交叉感染。
2
诊室通风良好,必要时采取机械通风或动态空气消毒措施。
3
实施易产生气溶胶的诊疗操作时,相关医务人员应当做好个人防护,诊疗不同患者应当合理更换个人防护用品。
4
进行支气管镜或上消化道内镜诊疗时,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和患者实际情况,可先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
四)
血液透析中心(室)。
1
对血液透析患者及其陪护人员,应当根据当地疫情形势定期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进入诊疗区需测温、查验健康(行程)码和流行病学问询。患者接受透析治疗时应当规范佩戴口罩。陪护人员应相对固定。
2
加强预检、候诊、接诊等区域的管理,采取加强通风、增加候诊面积、合理安排功能空间以及减少人员聚集等感染防控措施。
五)
普通病区(房)。
1
规范设置过渡病室,用于收治暂无核酸检测结果的急诊患者或者隔离排查可疑的住院患者。过渡病室不需按“三区两通道”设置。
2
过渡病室宜设置独立卫生间,通风良好,标识明确,应有防护用品穿脱空间。应单人单间安置患者。
3
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及流程,病区(房)内发现新冠病毒感染者时,即刻启动相关应急预案,按规范要求实施及时有效的隔离、救治和转诊。
变化
将“新冠感染疑似或确诊患者”改为“新冠病毒感染者”。
六)
收治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医院及病区。
1
各地应当合理确定医院,优先选择综合实力好、技术水平高、感控基础好的医疗机构医院,同步确定备用医院,制定完善的医院启用和综合保障预案。医院和备用医院应当制定本机构启用及管理方案。
变化
将“新冠感染疑似或确诊患者”改为“新冠病毒感染者”;
将“重症救治能力强”改为“感控基础好”。
2
医院及隔离病区的建筑布局、管理制度和工作流程应当符合呼吸道传染病防控标准和规范,配备质量优良、数量充足的个人防护用品,原则上储备量应当满足医院满负荷运转30天需求。
变化
对个人防护用品的质量、储备量做出明确要求:将“质量合格”改为“质量优良”,增加“原则上储备量应当满足医院满负荷运转30天需求”。
3
医院隔离病区工作人员应当戴医用防护口罩、工作帽、手套、护目镜或防护面屏,穿防护服、靴套或鞋套(防护服如已有靴套则不需另加穿),并严格按照穿脱防护用品规范流程,正确穿脱防护用品(见附件2)。
4
新冠肺炎疑似病例应当单人单间隔离安置,无症状感染者、确诊患者可分别同室安置。鼓励有条件的医院对新冠病毒感染者进行单人单间隔离安置(带独立卫生间),进一步减少不同病例间相互交叉感染的机会。
5
污染区内应当配有独立包装的个人防护用品和职业暴露应急处置箱,呼吸道职业暴露后的处置流程(见附件4)应当在明显处张贴,以供应急情况下使用。
6
进入医院工作的人员,上岗前应当进行新冠病毒核酸检测。所在地区发生多点散发或聚集性疫情时,根据疫情发展形势和防控需要,可选择增加血常规、抗体检测和胸部CT检查。
医院隔离病区所有工作人员(包括医务、管理、安保、保洁、餐饮、医疗废物收集转运等人员)及其他直接或间接接触新冠病毒感染者的工作人员(包括专门为新冠病毒感染者提供服务的影像学检查等医务人员、闭环管理人员的通勤车司机等)应当严格实行闭环管理,工作期间安排单人单间集中居住,所有人员在驻地与医院间两点一线出行,固定通勤车辆,不得在医院内安排驻地。
变化
上文加粗内容为新增内容。
七)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实验室。
严格落实实验室生物安全制度,规范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相关操作,实验室工作人员做好个人防护,规范处置医疗废物。
另外,附件1和附件4无变化。
附件2中有以下变化
“患者需摘除口罩”情形下,工作帽和手套改为可选;
在手术室、转运及备注5的正压头套等选用的三种情形中,均将“新冠肺炎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改为“新冠病毒感染者”;
去除了戴手套的备注项“单层”的要求。
附件3中推荐方案的表格内容几乎无变化。
表格下方的备注有三处改动
在第1点处更新参阅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消毒工作的通知》(联防联控机制综发〔〕94号);
第4点和第5点中“接诊、收治新冠肺炎疑似患者或确诊患者”改为“接诊、收治新冠病毒感染者”。
来源:国家卫生健康委、SIFIC感染视界,筑医台资讯综合整理。
年10月14日-16日
医院医院建设、装备及管理展览会将再次启航。
医院建设领域年度盛会,本医院高质量发展趋势,全面解读高质量发展的内涵,设置了公共卫生版块,涵盖公共卫生应急体系建设论坛、医院感染性疾病防控空间规划与建设论坛及平疫转换医疗设施建设与发展论坛—中国医疗建筑基建处(科)长联盟专场等,医院建设知识体系,引领“十四五”医院建设风向。
诚邀全国各相关机构同仁共襄本届年度盛会,共同医院高质量建设发展擘画美好未来!
长按参会报名
免费获观展门票
END
热搜内容
深度报道
手术室
国内案例
国外案例
胡国庆课堂
医建风向标
医家之言
大咖分享
青年医建圈
物流系统
医疗养老
企业风采
大湾区医建
医院
医院
抗疫手册
洗涤系统
医院后勤
医学影像
病房空间
戳”阅读原文“,下载相关附件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