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呦呦学府21种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值得
TUhjnbcbe - 2021/11/17 1:36:00
白癜风的发病原因 http://m.39.net/pf/a_5924222.html

今天,呦呦学府为大家整理了21种小儿推拿手法,快来收藏学习~小儿推拿是一种调理和治疗兼备的方法,如果运用得当,可以起到很好的效果。

(图片来源:网络)1为什么小儿推拿可以预防疾病?小儿推拿是建立在中医整体观念基础上的一种保健方法。它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等学说为理论指导,运用各种手法刺激穴位,使经络通畅、气血流通,以达到调整脏腑功能、预防疾病、保健的目的。小儿推拿在操作方法上强调轻快柔和、平稳着实,注重补泻手法和操作程序,对常见病、多发病均有较好效果,对消化道病症的调理效果最佳。种小儿推拿手法

1.补脾经

位置:脾经位于拇指末节螺纹面,在拇指桡侧缘,指尖至指根成一线。

作用:健脾和胃,补益气血,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适应症状:

1、治疗脾胃虚弱导致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肌肉消瘦等

2、湿热熏蒸、皮肤发*、恶心呕吐、腹泻、痢疾等;

3、治疗脾胃不和导致的饮食停滞、胃脘痞闷、吞酸纳呆、呕吐腹泻等;

4、小儿体虚,正气不足,患斑疹热病时,可推补本穴。

手法:

1、一手将患儿拇指屈曲,另一手循拇指桡侧缘由指端向指根方向直推,或旋推拇指末节罗纹面,称补脾经。

2、由指根向指端方向直推,称清脾经。

3、补脾经和清脾经统称推脾经,往返推为平补平泻,称清补脾经。

注意事项:小儿脾胃薄弱,多用补泻,体壮邪实者方用清法。

2.顺应八卦

位置:手掌面,以掌心(劳宫穴)为圆心,以圆心至中指根横纹内2/3和外1/3交界点为半径,画一圆,八卦穴即在此圆上。

作用:顺运治寒,开胸膈,和五脏;逆运治热,降胃气,消宿食。主治咳嗽、痰喘、胸闷、呃逆、呕吐、泄泻、食欲不振等症。

手法:医者用右手食、中二指夹住患儿拇指,然后医者用拇指自乾宫起向坎宫施运至兑宫止为一变,叫做顺运内八卦或右运内八卦;如果从艮宫起以逆时针的方向旋运至震宫止,周而复始的旋运,称为逆运内八卦。

另外,在临床应用时还可根据具体的疾病和八卦各宫和脏腑的对应关系,在某个宫上进行顺或逆揉操作。次数-次。

注意:在运八卦的过程中,要避开宝宝手掌的“离宫”。离宫连接心脏,过度按摩离宫,会对宝宝心脏有伤害。

3.掐五指节

位置:位于手背,五个指头的第一指间关节横纹处。

作用:镇静安神,祛风化痰,通关窍。

主治:惊燥不安,惊风抽搐,胸闷,痰喘,咳嗽,风痰,吐涎,腹痛,气血不畅,呼吸困难等。

手法:一般用掐法、揉法等。

掐法:用拇指甲掐3-5次,称掐五指节。

揉法:用拇、食指揉搓30-50次,称揉五指节。

捻法:用拇食指捏指节捻搓30次。可治扭挫伤引起关节肿痛,屈伸不利等症。经常搓捻五指节有利于小儿智力发育,可用于小儿保健。

屈伸法:用拇食指捏拿指节作屈伸活动约3-5次。

4.揉涌泉

位置:位于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3跖趾缝纹头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作用:涌泉穴是足少阴肾经的常用腧穴之一,主治肺系病证,大便难,小便不利,奔豚气。

手法:将拇指或食指的指端放于足心涌泉穴处,来回按揉,每天揉次为宜。

5.捣小天心

位置:手掌面大、小鱼际交接处的凹陷中。

作用:通全身经络,清心火,发汗祛邪,安神,止惊,促进睡眠等。

手法:顺时针揉3~10分钟。

6.平肝经,清肺经

位置:肝经的穴位在食指末节的螺纹面。肺经的穴位主要在无名指末节的螺纹面。

作用:用于预防呼吸道外感。

手法:用食指和中指的指腹,沿着孩子左手食指和无名指的指腹面,从指根推向指尖。

7.顺时针摩腹

位置:以肚脐为中心,外侧一圈。

作用:主治便秘、积食、内热、口臭、烦躁易怒、舌苔*厚腻等。

手法:以脐部为中心,顺时针方向揉动。每次5-10分钟不等。

8.拿风池

位置: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之间,平后发际上0.5寸处的凹陷处。

作用:感冒发汗、头痛、发热

手法:按摩者用拇指与食指合作,将两侧风池穴同时捏而提之,称为拿风池。拿5-10次。也可用拇指螺纹面由上而下采用擦法。

9.退六腑

位置:前臂尺侧,从肘横纹至腕横纹呈一直线。

作用:凉血,止血,解毒,退实火引起的发热,消炎,消肿,化热痰等。此穴性寒,虚寒证者忌用。

手法:离心推—次。

10.捏挤大椎

位置:在项背部脊柱区,第7颈椎和第1胸椎棘突之间。

功效:清热解表,通经活络。主治发热无汗、感冒、咽喉肿痛、项强、咳嗽、百日咳、哮喘等病症。

手法:用拇指指端或中指揉该穴,称揉大椎。用双手拇指、食指提捏皮肤向穴中挤去,每次30-50次。

11.分手阴阳

位置:手掌根部,从小天心穴开始向两侧分推,为阴阳穴。只推向靠拇指大鱼际侧的为阳穴,只推向靠小指小鱼际侧的为阴穴。

作用:平衡阴阳,消积食,化痰,帮助消化等。分推阳穴适用于体内“寒大”者;分推阴穴适用于体内“火大”者。

手法:分推阴阳,用双手拇指指腹自小天心穴向两侧分推,操作2~5分钟。

①分推阳穴:从小天心穴开始向大鱼际分推2~5分钟。

②分推阴穴:从小天心穴开始向小鱼际分推2~5分钟。

12.清大肠

位置:食指桡侧缘,自食指尖至虎口呈一直线。作用:止泻,清大肠热。手法:来回推(清法)3~15分钟,用于有些肠热,但肠热不是很明显者;离心推(泻法)3~15分钟,用于肠热很明显者。

13.掐四缝穴

位置:掌侧食、中、环、小指近节指间关节横纹处。(又叫四横纹)

作用:小儿腹胀、疳积、消化不良等;推四横纹多用于治疗消化不良、疳积,可与补脾经、揉中脘等穴合用;

手法:

①四指拼拢从食指横纹推向小指横纹,称推四横纹;

②用拇指甲分别掐食、中、环、小指近节指间横纹,称掐四横纹。

推~次;掐5次。

14.揉肺俞

位置:肺俞穴位于人体的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二指宽)处。

作用:

1、止痰,缓解治疗咳嗽气喘、吐血、盗汗等;

2、缓解治疗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肺结核、肺炎等;

3、缓解治疗皮肤瘙痒等。

手法:咳痰时,一边吐气一边强压肺俞穴6秒,重复三次,就会感觉喉咙处的异物消失了。小孩不能按压太强,应该增加次数。

15.下推七节骨

位置:位于背部正中线,由腰部最低点的凹陷处,到尾椎骨。

作用:升降脾胃,调理二便

手法:让宝宝俯卧,医者用拇指或中间三指,自上向下,从宝宝腰部最低点的凹陷处推至尾椎骨,约一秒一下,共推2分钟,-次。

16.推拿肩井

位置:穴位在肩下,前直乳中,当大椎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作用:宣通气血,发汗解表。多用于防治感冒、惊厥、上肢活动受限等病症。

手法:用两手拇指与食指相对用力捏拿肩上大筋,约捏拿5~10次。

17.分腹阴阳

位置:腹阴阳,即中脘穴与两肋下之软肉处。

作用:可健脾和胃,理气消食。主治腹痛,腹胀,肠鸣等消化系统疾患。顺时针摩腹可通便,逆时针摩腹可止泻。

手法:沿肋弓角边缘或自中脘至脐,向两旁分推,称分推腹阴阳、分腹阴阳;掌或四指摩称摩腹。

18.横擦小横纹

位置:小横纹在掌面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掌指关节横纹处。

作用:开胸散郁,化痰涎。主要用于脾胃热结、退热,消胀,散结、口疮、唇裂、烦躁等症。

手法:

1、掐揉法:用拇指甲逐个掐揉本穴(可掐1次,揉3次),称掐揉小横纹。

2、推法:用拇指面逐个纵向上下来回推本穴,或使患儿四指并拢,横向来回推本穴,称推小横纹。

19.揉板门

位置:拇指根下方的大鱼际处。

作用:健脾和胃,消食化滞。主治小儿腹泻,腹胀,嗳气,食欲不振,呕吐,恶心,消化不良,厌食,呕吐,盗汗等症。

手法:拇指端在患儿的大鱼际中点处,先顺时针按次,再逆时针按次。

20.揉足三里

位置:在小腿外侧,犊鼻下3寸,犊鼻与解溪连线上。

作用:燥化脾湿,生发胃气。

手法:按摩时用两只手的拇指指端分别按压住两腿的足三里穴,指端位置不动,用力由轻渐重,连续而均匀地用力按压。

21.清天河水

位置:前臂掌侧正中,自腕横纹中点至肘横纹中点呈一直线。作用:泻心火,安神,除烦,利尿,化热痰,退心火引起的发热等。此穴性凉,虚寒证者忌用。手法:向心推,自腕横纹推向肘横纹1~10分钟。3以下这些情况,千万别做推拿

学习完这21种推拿手法,我们还不能立即给宝宝应用。在做推拿前,一定要确认,宝宝没有以下5种情况,才可以进行推拿。

1、皮肤发生烧伤、烫伤、擦伤、裂伤及生有疥疮者,局部不宜推拿。

2、某些急性感染性疾病,如蜂窝织炎、骨结核、骨髓炎、丹毒等患者不宜推拿。

3、各种恶性肿瘤、外伤、骨折、骨头脱位等患者不宜推拿。

4、某种急性传染病,如急性肝炎、肺结核病等患者不宜推拿。

5、严重心脏病、肝病患者及精神病患者,慎推拿。

特别提醒:呦呦学府在此特别提醒各位宝妈以及护理人员,在给宝宝做推拿前,一定要进行专业的培训,并且进行反复练习,才方可上手。

小儿推拿培训班长期开课!

小儿推拿绿色疗法,

不打针不吃药治疗宝宝常见病!

学员保障:

零基础,手把手,包教包会,

可循环听课,免费复训。

可在“

1
查看完整版本: 呦呦学府21种小儿推拿常用手法,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