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操作指南
TUhjnbcbe - 2021/5/10 17:58:00

气道内吸引(endotrachealsuctioning,ETS)是呼吸管理和机械通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即从患者的人工气道内将肺内分泌物吸出,整个过程包括病人的准备、吸引以及后续护理。一方面,气管导管(endotrachealtrachealtube,ETT)的存在会抑制呼吸道纤毛运动,减弱咳嗽反射,并绕过上气道加温湿化功能,显著降低分泌物排出能力。另一方面,气道内分泌物会增加气道阻力、导致肺不张、降低肺顺应性,增加呼吸做功,导致低氧血症。美国呼吸治疗协会(AmericanAssociationforRespiratoryCare,AARC)指出,有效的气道内吸引可以帮助插管病人改善气体交换,降低吸气峰压、气道阻力,增加肺顺应性和潮气量,提高血氧饱和度。

在新生儿重症监护室(neonatalintensivecareunit,NICU),机械通气时进行气道内吸引是常见且必要的侵入性操作,且可能伴随不良事件的发生,包括缺氧、心动过缓、心律失常、颅内压升高、感染、气道黏膜损伤、出血、气胸和肺不张等。因此,制订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操作指南可促进这一操作规范化实施,保证病人安全。

一、吸引指征与禁忌证

推荐意见一:不宜定时吸痰,应实施按需吸痰(B级证据,强推荐)。

推荐意见二:新生儿气道内吸引无绝对禁忌证(D级证据,弱推荐)。推荐说明:由于吸痰过程的相关风险和对气管支气管黏膜的损伤,新生儿执行气道内吸引应基于对患儿临床状况的评估,而不应该作为机械通气时常规护理的一部分。当新生儿出现以下情况时考虑进行气道内吸引:

(1)人工气道內出现可见的分泌物或血液;

(2)双肺听诊湿啰音、痰鸣音或呼吸音降低;

(3)氧饱和度下降,或伴有二氧化碳潴留且怀疑是气道分泌物增多引起;

(4)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的表现,如呼吸频率增加、三凹征等,考虑为气道堵塞引起;

(5)呼吸机监测面板上出现锯齿样的流速和/或压力波形,排除是管路积水和/或抖动等引起;

(6)患儿在压力控制模式下潮气量下降或容量控制模式下气道峰压升高,考虑为气道分泌物引起;

(7)反流误吸。

新生儿气道内吸引无绝对禁忌证,若为了避免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而停止吸引操作,可能导致生命危险。临床实践中,考虑到药物的疗效,新生儿使用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后早期原则上避免吸引操作。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如存在颅内压升高时,在气道内吸引之前需采取控制颅内压的措施,因为吸引操作可能会导致颅内压升高,造成严重后果。

二、气道内吸引管型号选择

推荐意见:新生儿吸引导管外径不应超过人工气道内径的1/2至2/3(C级证据,弱推荐)。

三、吸引前预充氧

推荐建议一:预充氧不常规应用于吸引流程(D级证据,弱推荐)。

推荐意见二:若在吸引时出现氧饱和度下降,则立刻或在下次吸引前30~60s及吸引后1min在基础吸入氧浓度上增加10%(B级证据,强推荐)。

四、负压吸引压力与吸引深度

推荐建议一:建议负压为80~mmHg(D级证据,弱推荐)。

推荐建议二:建议采用浅吸法,插入深度为气管导管长度加外接长度(B级证据,强推荐)。

五、吸引时间与重复吸引次数

推荐建议一: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吸引过程(A级证据,强推荐)。

推荐建议二:整个吸引时间限制在10~15s内,实施负压的时间不超过5s(C级证据,弱推荐)。

推荐建议三:最好1~2次完成吸引,避免超过3次以上的重复吸引(D级证据,弱推荐)。

六、封闭式吸引

推荐意见一:推荐新生儿使用封闭式吸引系统(B级证据,弱推荐)。

推荐意见二:推荐高吸氧浓度、高呼气末正压(PEEP)的患儿使用封闭式吸引系统(B级证据,弱推荐)。

推荐意见三:当患儿存在呼吸道传染性疾病时,建议使用封闭式吸引系统(D级证据,弱推荐)。

七、0.9%氯化钠溶液灌洗

推荐意见一:不建议0.9%氯化钠溶液灌洗在气道内吸引时常规进行(C级证据,弱推荐)。

推荐意见二:仅在气道分泌物黏稠而常规治疗措施效果不佳时,才应注入0.9%氯化钠溶液(0.1mL/kg,最大剂量0.5mL以促进排痰(D级证据,弱推荐)。

八、促进排痰相关措施

1、气道内药物灌洗协助排痰推荐意见:不推荐乙酰半胱氨酸、盐酸氨溴索、糜蛋白酶气道内灌洗协助排痰(D级证据,弱推荐)。

2、吸引前胸部物理治疗推荐意见:不推荐吸引前常规进行胸部物理治疗(chestphysiotherapy,CPT),仅在痰液多、黏稠或者出现肺不张时考虑使用,并在治疗期间稳定头部(D级证据,弱推荐)。

九、疼痛管理

推荐意见:建议使用“鸟巢姿势”(facilitatedtuckingposition)减少早产儿气道内吸引操作时的疼痛(A级证据,强推荐)。

十、吸引后监护

推荐意见:新生儿执行气道内吸引操作后,应严密监测患儿生命体征、分泌物的性状、机械通气参数(D级证据,强推荐)。

十一、无菌操作

建议意见:在整个吸引过程中,应使用无菌技术(B级证据,强推荐)。

十二、纤维支气管镜深部吸引

推荐意见:纤维支气管镜不宜常规应用于新生儿气道分泌物的清除,可用于常规吸痰效果不佳或有明显肺不张且高度怀疑是分泌物阻塞引起的患儿(D级证据,弱推荐)。

气道内吸引是机械通气中人工气道管理的一项基本医疗措施。本指南在广泛检索国内外数据库,对相关证据资料进行GRADE分级,并广泛征求同行专家意见后形成。下面我们对本指南有关推荐项目、推荐意见及其证据等级做一个总结。

本指南目标人群为新生儿科医生、呼吸治疗师及护理人员,旨在帮助新生儿科医生、呼吸治疗师及护理人员准确掌握气道内吸引的操作规范及流程。本文章内容是部分分享,具体内容可在文献内查询。

参考文献:

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循证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新生儿科医师分会呼吸专业委员会.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操作指南[J].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2(6):-.

最后,还没有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生儿机械通气时气道内吸引操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