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小儿护理工作具有很强的特殊性,临床中儿科素有“哑科”之称。护理过程中不仅要面对无法正确表述疾病症状及需求的患儿,还需应对患儿不配合和焦虑、担心等心理因素,还有对患儿家长的解释、咨询、安慰等一系列工作。针对这一特殊性,要求儿科护士必须掌握更灵活更易让小患者接受甚至配合的护患沟通技巧。
首先当患儿初入院时,护士就应以微笑面对患儿及家长,热情接待,医院、科室的环境、医院的相关探视陪护制度,征求患儿或家长的意见,使其有一种亲切被接纳的感觉,消除陌生感,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进行语言交流时要全神贯注地倾听患儿及家长的意见,并注意应用安慰、赞美、鼓励的语言。
护士的仪表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护士整洁大方的仪表,稳重的举止能唤起患儿的乐观情绪,赢得信任。微笑是最常用、最有效的非语言交流方式,恰当适时的微笑可以给患儿以亲和力和安全感。在病房里我们经常听到患儿这样说:“我要那个漂亮阿姨打针”,其实并不是漂亮阿姨打针不痛,而是在孩子眼里整洁的衣着、亲切的微笑就是美,这种仪表美消除了护患之间沟通的障碍。
再者善于应用肢体语言,包括手势、点头、握手、抚摸、拥抱等,以动作配合语言。在日常工作中为患儿剪指甲、梳头发、整理床铺等基础生活护理可以让患儿从微小的事情中体会到无微不至的关怀,增强了患儿的安全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护士为患儿进行护理操作时“一针见血”或娴熟地完成操作,可以消除患儿的紧张情绪,增加信任感。护士还要注意巧妙地运用恰当的眼神来表达,增强谈话的感染力,增进与患儿感情的交流。与患儿谈话时,要平视对方以示尊重,同时护士也要注意患儿的眼神,来判断患儿心理状态并及时给予帮助。
每个宝宝都是家庭的无价之宝,一旦患病,全家出动,家长们难免心情急躁,和家属的有效沟通显得尤为重要。护士要学会换位思考,站在患儿家长的角度为他们着想,多理解、同情、尊重他们,当陪护有生活不便时,主动伸手帮忙,关心陪护是否需要陪床,饭菜是否合口,以及陪护人员的健康状况等等,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将给护患沟通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护患关系不仅是一种特殊服务关系,同时也是一种情感关系,平等与尊重是护士与患儿家长达到有效沟通的前提,护士在工作中应一视同仁,根据具体情况采取有针对性的沟通,避免造成信息的歪曲与改变。
良好的护患沟通能够使护士及时、充分了解病情,有效地避免护患矛盾。语言是情感交流的工具,是护患交往的桥梁,是取得患者家长信任、建立良好护患关系的重要因素。非语言沟通是通过动态的目光、表情、手势语言等形式来传递或表达沟通信息。随着社会的文明发展,情感沟通逐渐成为人类重要的交际工具,成为人们互相理解,互相信任的纽带。因此,护理人员应将有效沟通灵活地应用到工作中去,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不断提高护理质量。
(图/文:董珍审核:吴朝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