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人物说起往事,Lily仍然几度哽咽。「我怀的是双胞胎女儿,早产,才30周+2,出生时只有1.2公斤,33厘米长,两个都一样。我记得她们的手,一动一动的,只有我的食指粗。」「当时马上就住进NICU了,情况应该是很重的,呼吸机呀各种仪器都上了。其实我们也是有心理准备的,我从怀孕50多天就开始安胎,24周的时候宫颈已经开了,我坚持签字,不放弃,我觉得无论提早多少出生,无论什么情况,都是我的孩子。」「有一天晚上,有个医生联系我们送奶粉过去,她值通宵班,一直在病房里忙前忙后,但态度非常非常好,很耐心地跟我们解释,说这种奶粉其实营养是不够的,但因为我的女儿消化不了太好的,所以需要暂时吃这种,不能长期使用,还叮嘱了很多事情,我们就这样认识了,当时觉得这个医生特别好。后来才知道,她是儿科的大主任,我们都很吃惊,因为她一点架子都没有,亲切得不得了。我看到她对其他医生护士也这样,完全不像一个主任,有问必答,特别和蔼,平易近人。」「有些地方的医生,稍微有一点名气就会摆脸色,可能还要送礼或者说很多好话才肯给人看病。她这么多人慕名来找,按道理说也可以很有架子了,但她就真的完全不会,很热心,跟病号和家属说话都特别温柔,小孩子一般都很怕医生的,但对她不仅不怕,还特别喜欢,都吵着要找她。」「她真的很尽心尽责,对待宝宝有时比家长还要紧张,考虑得很周全,什么情况都是亲自上的。她要看很多小病号,但每一个都记得很清楚,哪里要注意,哪个时间要打针吃药,有没有特殊要求,都记得特别清晰。」「她对家长也是完全不厌其烦的,我的女儿开始可以插管喝奶的时候,她会每天几次跟我们交待,这次喝了5毫升啦,有进步啦。过了一段时间能喝20毫升啦,很了不起啦。其实我们真的没有这样要求,但她会理解家长的担忧,反正就是最大程度地减轻我们的心理负担吧。」「她经常鼓励我们的,她的手机里有很多宝宝的照片,很多都是情况很不好,后面治好出院的。她就会跟我们说,你看,这个宝宝体重更轻,并发症也多,但都能顺利出院,你们也要有信心哦。」「其实做了妈妈的都知道,自己孩子这个情况,哪有不担心的,但有她在,我们就能安心很多,情况再坏也从来没有绝望。她的医学知识,技术,人品,就是很让人安心。我千辛万苦怀孕、安胎、生下来的两个女儿,我愿意把她们的生命交给她,完完全全地交给她,可想而知这种信任。」「我两个女儿在NICU几进几出,一直都是她在跟进,我们放心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最后一次出院的时候,我们还说,回家怕照顾不好,不如再住一段时间吧,护士姐姐还说我,哪有这样的家长,医院的。就是因为觉得她和科室里的护士们比我们还要细致。」「后来她建议我的两个女儿去康复科治疗,也顺利过了早产儿脑瘫和很多认知障碍这些难关。从小到大的每一次看病,我都是找她。我是珠海人,我们家也在珠海,但我就是每一次都回去江门找她。我女儿以前身体很差,特别多病,几乎每个月都要住院,只有找她我才放心,她也一直跟到现在。」「其实整个江门市妇幼保健院的医生护士都很好很好,技术、态度都很好,对我们,对我的孩子们,一直都很关怀,无微不至的。」「现在两个小家伙八岁了,身高体重都很好,白白胖胖的,智力也很好,跟其他正常小孩没有两样,还有些小聪明,考试在班上能排前一二名,很招人喜欢。有时看着她们,我真是不敢想象,她们能这么好。我的两个早产的女儿不仅活过来了,还活得这么好。有时晚上看着她们睡着了,这么可爱,回过头去想想以前的日子,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那些天确实很煎熬,但万幸的是每一步都有她在带着我们,陪着我们,扶着我们。」「我觉得有这个结果真是奇迹来的,我很感恩,觉得自己太幸运太幸福了。」「我妈妈常说,对这个好医生,千感谢万感谢都感谢不完。没有她就没有我的两个女儿,也没有我的家庭。我们也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但她就是我们一辈子的恩人,我们一辈子感激她。」这是我后来才知道的故事。在这之前,我和江洪清医生素未谋面。想象中的儿科大主任,大概率是不苟言笑,威严肃穆的。但采访时第一次接触,她从门那边快步走来,带着浓重的笑意,「不好意思不好意思,刚才有点忙,你想在哪里聊?」她领着我参观新生儿区,尽管我已不是第一次来,她仍有如数家珍的耐性,甚至详细得连通道的布局结构和原因都解释了一遍。她有一张看不出年龄的脸,总是笑容灿烂,声音高昂悦耳,整个人充满着向上的气场。她解释说儿科医生都这样,因为常年与小孩子打交道,心态年轻,沾染了不少童趣。她模仿生病的小宝宝嘟嘟囔囔,生动搞笑,活灵活现,让人忍俊不禁。Lily描述得没错,江洪清没有一点架子,就像我们身边都有的一个活泼开朗的朋友。她的父母都是教师,学医并不是刻意为之。大学生涯「好辛苦好辛苦,一天到晚不是在图书馆就是在课室,考试又多」。但当医生,她觉得是「能体现自己价值的工作」,能帮人,能治好一个个孩子,看着他们康复出院时的满足感无法比拟,无论多么习以为常,仍然「情不自禁,热泪盈眶。」江洪清在儿科已经整整三十个年头,从「4个医生,9张病床,一个婴儿室」走过来,说得上是儿科发展的见证者。她总说自己老了,但医术随资历渐增,从新生儿到十多岁的大孩子,她都能看,都在行,也不失为一件好事。儿科算是一个「哑科」,很多时候需要极细致地察言观色,判断病因,她有着独到的经验和判断力,从不疏忽。经手的病例多不胜数,以至于被问到「有什么记忆深刻的故事」时,她竟想不起来,大概每个孩子都是心尖上的宝,会予以一视同仁的爱护与支持。江洪清总在强调保健院成就了她,因为「一个人是做不了的」。她相信团队的力量,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各有所长,每一个科室都有能独当一面的好医生,都有能在全省市名列前茅的好技术。他们在五邑地区率先开设新生儿专科门诊,新生儿护理门诊,率先推行新生儿窒息新法复苏术,率先开展并推行儿科医生进产房、手术室进行新法复苏的产儿科合作模式...这些果敢的创新和充满人文关怀的用心之处不胜枚举,他们勤勤恳恳,把儿科从一个小婴儿培养至壮年——成为江门地区业务量最大,声誉好,技术过关的优质团队。江洪清带领着这个团队,但她仍是最初那个好脾气、接地气的平凡医生。她的门诊号总会提前很多被约满,很多人喊她「江阿姨」,有些院领导也这样,都是随自己小孩称呼的,自然亲切。许多从小看大的小小人儿,已经成家立业,又带着和当年模样相似的小小人儿来找她,这是一种建立在无限信任上的温暖动人的循环。她很幸运,总会遇到像双胞胎妈妈Lily一样的家长,医患之间相互理解,相互尊重,也相互成全。回想自己走过的从医岁月,似乎一直都挺顺利的,经营着终生所爱的职业,做得得心应手,也总能在里面汲取无穷无尽的爱与信念。
或许更幸运的是,足够优秀的人,
在享受上苍眷顾的同时,还能把心安顿好。
采访、撰稿:佩佩
整理、编辑:宋洁、曾昭炜
责审、策划:陈永梅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