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陈素萍通讯员姚祥燕张瑜琦郭秋君
日前,浙江卫视《周末面孔·诗画年华》栏目报道了“绘眼行记,寻物传志”——浙江外国语学院绘眼行记团队的暑期社会实践。
跟随团队成员们的脚步,镜头拍下了他们在萧山义桥镇云峰村的实践身影,寻觅传统乡居之美。
镜头中,实践团队在当地寻访“老物件”,他们通过细致的观察、绘画的笔触、镜头的记录,阅读民俗文化留下的痕迹,展现器物的古韵魅力及其所蕴涵的优秀传统文化的吸引力,更通过网络平台集中呈现乡村民俗文化,让优秀的民俗文化在快节奏的社会中得以重新发光、弘扬、传承。
聚火成炬,寻物承志
这是一群将青春汗水挥洒在寻找民俗、记录民俗、传播民俗的人。他们以质朴的心,寻偏僻的乡野,溯浪漫的民俗,担传承的使命,从岁月斑驳的民俗老物件中找寻熠熠生辉的文化瑰宝。
“在现代科技日益发达的今天,民俗文化正在日渐消失。我们希望通过绘画的形式,让一件件古老的民俗器物唤醒更多人的传统文化记忆,让传承民俗文化的声音被听见。”这是社团发起人陈海平的初衷。年,一次偶然的乡村旅游经历,让陈海平老师与民俗器物有了第一次灵感上的触碰交流,他决定将这些逐渐消失的物件以绘画的形式保存下来。年,一次出差途中的深度交流,让陈海平老师更加坚定了之前的想法,“带领更多人去画,用一群人的一系列作品去展示民俗文化的魅力。”成为了他和同事们的一致心声。
时任艺术学院院长林刚老师是绘眼行记社团最重要的推动者。年在景宁畲族自治县调研时,林老师发现许多民俗器物无人问津,当时他就想利用专业优势展示民俗器物。“这对学生而言,既是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验,也是加强美育教育的载体。有助于学生发现不同的美,增强文化自信。”林刚老师回忆说。年暑假,林刚和陈海平老师带领美术专业5名学生,组建了第一支绘眼行记风物考察小分队,并在景宁畲族自治县郑坑乡首次展示了他们的绘画作品。饭勺、米铲、锅刷、鼓、提篮……一件件栩栩如生的画作被展示在景宁城市展览馆,社员们忙碌的身影成为了那个夏天最耀眼的一束光。
年7月,团队在景宁调研
一根扁担、一把斧头、一个火炉……每一件民俗器物都与衣食住行、生产劳作、物候节气等有着密切联系,其中蕴藏着农耕文化的缩影,也珍藏着中国老百姓世世代代的文化记忆与情感体系。让器物被看见,让声音被听见,这是绘眼行记社团的集体心声,在传承民俗文化的道路上,他们用青春书写传承的华丽乐章。随着作品的不断推出,绘眼行记团队的故事也逐渐传播开来,吸引了更多志同道合的师生加入。如今的绘眼行记社团也从当初一支5人的实践小分队发展成为涵盖8个学院、56名学生参与的校级精品社团。从当初的林刚、陈海平2位指导老师到现在姜云峰、张心馨、张赟、赵春兰等多位老师的加盟,从首站点丽水景宁到延安梁家河、湖州德清、萧山浦阳、富阳银湖等地,绘眼行记社团的队伍和行走足迹不断扩大,呈现出蓬勃朝气。
年7月,团队在杭州萧山义桥镇云峰村考察
寓学于行,记感于心
绘眼行记社团以物为载体,把器物带进课堂,以“绘眼”观察器具,以“绘心”感受器物的文化内涵。每周的校内实践日是社员们最忙碌的日子。在老师们的专业指导下,他们既学绘画,又学文案设计、摄影、视频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