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家原创作者:品静谈历史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句话我们是非常熟悉了,而且非常认同这句话的说法,这都是来源于我们的生活经验,民俗所产生的俗信,也有很多不成熟,不科学的存在,今天小编和大家一起来探讨一下吧!
在洪荒野性时代,初民难以摆脱猛兽的侵扰,无法理解自身已感悟到的自然威力,便以“生命的一体化”“以己度物”揣度它们他们或采取一定的行动试图征服“异己”的力量,从而形成最早的原始巫术;或采取祈求的方法,讨好那些超人的外力,使它们能够“顺”为自己服务。
在这过程中,他们既崇仰使自己显得软弱无力的一切外力,又迷恋自以为是的两套做法,两者结合形成了原始的心意信仰民俗。后世的心意信仰民俗大多数是由它传承或衍化而来的龙旧时农村久旱无雨,靠天吃饭的农民便把下雨灌庄稼的希望寄托在所谓的“王爷”身上。他们烧香献供,祈求龙王开恩一旦祈愿不成,就把“龙王爷”抬到烈日下游行暴晒,让它也尝尝太阳的煎熬。
据说,这一招还很灵验。当然,也有在暴日下晒了十几天,滴雨未下的。祈愿施法的“龙下雨”的心意信仰民俗,根源于中国原始初民的龙意识、龙观念。诚如前面已说过的,龙观念最初是从自然物候景观逐步神化凝聚的。初民对云这一自然现象缺乏科学的认识,特别是对暴雨前兆风云突变、乌云密布等具体景候更感到神秘莫测,想当然地以为存在着一种力大无比的神灵,它不断发出“隆、”的吼声,拟声取名为“龙”,只要它一出现,大雨就会从天而降。这种原始的心意信仰,幻化出张牙舞爪、四不像的龙形,并传承于一代又一代的后世民众的心底和思维中,有些民间俗信最先从原始崇拜或迷信中发展而来,它渗透着原始信仰及迷信的影响。
俗信是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民众精神生活的一种表现形式。有的学者把俗信看作是民间宗教的一部分,是宗教在民间的退化和残余。但又不等同于原始信仰和迷信,与原始信仰和迷信处于一种“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我催生你,你借我活”的关系。如民间流行的“打燕子瞎眼”“摸燕子尾要烂手”崇信,其间的俗信和迷信交织在一起,很难截然分开。
有的俗信就其本质来说属于“生产与生活经验的积累尽管其中有些俗信是生产、生活常识的片面的甚至是歪曲的反映。虽然一部分俗信往往笼罩着一层神秘的色彩,然而将其剥开,就会发现其源头在于民众的生产、生活。一是直接来自于实际生产、生活的经验。其中有些经验是成熟的、科学的,而有些经验则是不成熟的、非科学的。但无论哪一方面,人们往往都普遍认可、接纳,从而形成俗信。
如“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等。二是来自对未来的预测。其中有的是根据一些客观自然因素推测的,如“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多行不义必自毙”,就是自然规律或社会发展一般规律的体现。三是在传统观念和风俗习惯的引导或制约下,大部分往往具有必然应验的因果关系。比如“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出头的椽子先烂”“胳膊扭不过大腿”等处世俗信。
小编知道在不少人的心目中,认为俗信属于那种神神道道、荒诞不经、不科学、不健康的东西。但就总体而论,这个结论是失于偏颇、有欠公允的。对民间俗信,既不能全盘肯定,也不能全盘否定,大家觉得呢?可以说出你的见解,在评论下方畅所欲言!
以上图片素材来源于网络,侵权立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