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国神秘文化之方术
TUhjnbcbe - 2025/7/18 9:18:00
北京治疗白癜风哪个医院看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在博大丰富、悠久连续的中华文化中,有一部分文

化具有神奇而隐秘、科学而迷信的特征,我们统称为神

秘文化。

神秘文化的范畴涉及三方面:一是人与神的关系;

二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三是人与人的关系。其具体内容

大致有六大类:第一是思想类,它包括万物有灵论、天

入学说、阴阳五行学说、宗教学说、宿命论、无神论、

奇淡怪论等,这是神秘文化的哲学部分。第二是民俗

类,它包括崇拜祭祀、择吉禁忌、癖疾陋俗等,这是神

秘文化的泛延部分。第三是方术类,它包括各种预测

类、养生术和亲术,这是神秘文化的主干部分。第四是

文献类,它包括《周易)《尚书)(山海经)《大藏经)

(道藏),以及各种秘籍禁书和方术资料,这是神秘文化

的库府部分。第五是人物类,它包括巫师、术士、僧道

隐逸、善男信女、门帮会派、能工巧匠、神童哲士,以

及由人物演变而出的神仙鬼怪,他们是神秘文化的表演

者。第六是综合类,它包括各种奇异的现象、神秘的事

件、精湛的工艺、绝妙的名胜、人文的地下宝藏等。

神秘文化并不是中国的土特产,世界上其他国家和

地区也有神秘文化。在西方,欧洲大陆一度完全被宗教

神秘主义所统治.欧洲学者对以奥秘知识,特别是关于

灵界和未知宇宙力量的知识为依据的理论、习俗、礼

仪,统称为神秘学。神秘学包括撒旦学、星占学、喀巴

拉、神灵学、占卜学、巫术、法术等。在东方,古代印

度以神秘主义为崇高的境界。禅宗认为神秘主义是最完

备的认识,只是无法用知识表达而已。神秘主义是个人

修行的目的,通过彻悟、祭祀、幻术.达到人神一体.

神人交融的境界。

我国的神秘文化具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长期

性。神秘文化的源头可以追溯到五千年前.原始人是怎

样钻燧取火的7山顶洞人为什么要在尸体周围洒些赤铁

矿粉粒?半坡人是怎样以母系为中心组成家庭?图腾崇

拜对社会进步发生了什么影响?炎黄之争是否推动了历

史发展?这些都令我们深思。既使到了科学高度发达的

今天,还有许多人笃信鬼神、溺恋宗教、认定宿命。神

秘的观念经久不衰。二是复杂性。神秘文化是多种层次

文化的总汇,既有科学,又有迷信;既有精华,又有糟

粕;即是裸露的,又是朦胧的。它头绪纷繁,逻辑混

乱,没有完整的礼系,治丝益棼。这两个特点决定了研

究神秘文化的艰巨性。随着时代的前进,人们要求尽快

尽圆满地破释各种神秘现象,这就必然会促成神秘文化

研究向广度和深度开拓。

造成文化神秘性的根源是什么?我们的先民面对着

的大自然是个巨大的未知数,它以无限威力制服着人

们。在知识极其贫乏的洪荒时代,先民茫然地相信大自

然有生命,有意志,有能力,于是崇拜一切自然物.从

天上的日月星辰雷电云雨,到地上的山川河流上石草

木,乃至飞禽走兽,无不加以崇拜,这就是万物有灵观

念。万物有灵观念促使先民对所有的文化现象从神秘的

角度加以解释,酿造了庞大的神秘文化体系。

在先民看来,万事万物都是由天主宰的,于是万物

有灵论逐渐浓缩提炼为天入学说。天有思想,有至高无

上的本领。天人之间有感应关系,天可制约人,人亦可

以以言行感应天。人副天数。人及其社会都是按照天的

模式铸就的。天有阴阳,人有男女;天有四时五行,人

有四肢五脏;天地有上下之分,人间有尊卑之另0。汉代

董仲舒在lt;春秋繁露}创立了完整的天人学说.提出君

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天不变.道赤不变;人

如果违背天道就会受到天的谴责和制裁,这一套理论是

力统治阶层驭民服务的,得到了汉武帝的彰扬,从而使

神秘文化的根基更加“合法合理.。天人学说成为神秘

文化的一块基石。

基于天人之间的神秘关系,先民总结自然现象和规

律,创造了阴阳五行学说,作为认识神秘现象的基本理

论和方法。阴阳学说集中地反映在lt;周易)一书中,五

行学说肇始于《尚书,洪范)篇。

《周易)是一部千古奇书,它的突出贡献在于朴素

而丰富的辩证法“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这是其总纲。

它以神秘的思维模式和象数理论,试图“以通天下之

志,以定天下之业,以断天下之疑。”从而对传统文化

的方方面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周易gt;的另一个贡献

在于内涵了上古的科学,如震卦记载了雷电知识,大壮

卦表述了建筑原理,非卦强调了饮水卫生和环境保护,

卦形和卦序显示了令人惊叹的数理逻辑,这些都是应当

充分肯定的。

《尚书》是上古重要文献的汇编.其中的(洪范)

篇是治国纲领。lt;洪范)记载了禹治理天下的九类大法

一一九畴。九畴以五行为首.五行哲学贯穿全篇。五行

学说把世界统一于五种基本的物质,具有朴素的唯物论

色彩。五行学说还以五行相生相克,五行毋常胜.表现

出辩证思维。作为一种哲学,五行学说渗透到文化的各

个领域;政治上有五德始终;伦理上有五礼五宗五常;

医学上有五药五脏五味。不过,五行学说有很大的局限

性,它以对闭循环的机械模式,把万事万物都牵强地附

会于五行,束缚了人们的思维。历代的术士以五行学说

作为绝对的思想律,推广于方术,使五行学说蒙尘尤

厚。

阴阳五行学说是上古思想家创造的.巫和方士是我

国最早的一批思想家。巫曾经是很高尚的智者,是文明

初开时期的知识分子。lt;国语.楚语)记载:“古者民神

不杂,民之精爽不携贰者,而又能齐肃衷正,其智能上

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总能听彻

之。如是则明神降之。在男曰觋,在女曰巫。”传闻中

的巫咸、巫相、巫彭都是杰出的大巫。囿于时代条件,

巫的迷信成分很重,诚如《诗‘大雅》所云:“靡哲不

愚”。凡是科学感到不知所措之时,迷信就会乘虚而人.

巫后来分化为两个派别.一个是科学家,一个是巫师。

“巫”遂由褒义词演变为贬义词。

上古的方士多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战国时的谈天术

就是一位精通阴阳五行学说的方士,《史记)卷七十四

记载他提出了“五德转移”和大九州说.由于他的见解

新鲜、宏大不经,所以诸侯争相以贵实款待他,比起孔

子周列国的狼狈处境,谈天术可谓是很受礼遇的。后世

的方士都是一些失意的知识分子,他们或是浪迹江湖.

或是摆摊设点,以方术作为生计。秦汉时的方士有徐

市、卢生、新垣乎、李少君、奕大、郎宗、张楷、甘

始、封君达、左慈、甘忠;晋代有陈训、郭璞、步熊、

魏华存、单道开、郑隐、葛洪;南北朝有阮孝绪、邓

郁、陶弘景、耿玄、许遵、王远知;唐宋时有李淳风、

袁天纲、明崇俨、陈搏、周克明、苏澄隐;明清时有剑

基、张三丰、张中、邵元节、蒋平阶等。他们在历史舞

台上淋漓尽致地表演了各种方术。

除了巫师和方士.还有一批宗教徒也是神秘文化的

创造者和实践者。北魏末有僧尼二百多万人,唐宋时道

教徒遍及天下,可见势力之大。他们表演的方式多种多

样,如法显、玄奘西行取经;僧肇翻译并著书立说:智

宪聚众讲学;张道陵在民间传教;张鲁、发动农民起

义;陆修静整理文献;张守真、林灵素作为皇帝的智

囊;王重阳建立流派,他们推波助澜,促进了神秘文化

传播,并使之更加丰富。

宗教是神秘主义的产物,又是神秘文化的重要组成

部分。西域是印度佛教传人中国的前沿.西汉时佛教已

播及到中国的周边地区,直到东汉才被统治者接受。汉

唐间译着了大量佛经,修建了众多佛寺。唐以后形成不

少流派,如天台宗、华严宗、法相宗、禅宗、律宗、净

土宗、密宗,其中以禅宗和净土宗最有中国特色,简便

易行,故能长期流传。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第一大宗教。东汉太平道和

五斗米道的问世,标志着道教的确立。道教是传统文化

的杂交.它从儒家吸收哲理,从佛教吸收教义和教规,

从巫祝吸收齐醮,从方士吸收术数。辽金时道教有正一

派、全真道、真大道、太一道、净明道五个大的教派。

除了正统宗教,我国还有众多的民间宗教。民间宗

教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和愚昧闭塞文化的产物,其思

想基础是多神论,其基本群众是农民和小手工业者。民

间宗教与原始宗教一派相承,不过更加秘密而已。白莲

教是一支较大的民间宗教,多次以神秘的形式发动农民

起义。此外还有涅槃教、红封教、老子教、罗祖教、南

无教、净空教、悟明教、大成无为教、红阳教,有的昙

花一现,有的囿于一隅,有的似有似无,这些民间宗教

使神秘文化传播到广泛的领域。

一般说来.宗教侧重于从意识上制造神秘性,方术

侧重于从实践上制造神秘性。什么是方术?lt;文心雕龙.

书记)云:“方者,隅也。医药攻病,各有所立,

专精一隅.故药术称方。术者,路也。算历极数,

见路乃明,九章积征,故以为术。”方术是特别的本领,

医历算数、阴阳卜祝都属于方术。《后汉书.方术列传)

记载:“汉自武帝颇好方术,天下怀协道艺之士,莫不

负策抵掌,顺风而届焉。”

我国古代的方术大抵有以下类别:

卜筮术盛行于先秦,延续至明清。(札记.表记)

云:“三代明王,皆事天地之神明,无非卜筮之用。”

(史记.日者列传)亦云;“古者受命为主,王者之兴何

尝不以卜筮快于天命哉!”卜以甲骨占,筮以耆草占.

后来又产生了樗蒲卜、金钱卜、十二棋子卜、瓦卜、拋

石下、蛋卜、签卜,以占卜所得的信息反馈,判断吉

凶。三国时管辂、北魏时关明都以卜筮称着于世。清代

王夫之认为应当具体对待卜筮,君子占易是以鬼谋助人

谋,有助于思维和决断;小人占易是支离附会,愚弄民

众。卜筮对于吉凶各有一半的概率.其灵验是偶然的,

缺乏事实为依据。

占星术是根据星辰的方位、形状、远行、变化、预

测自然灾害及人事。殷墟卜辞有不少以天象占卜的记

载。周代认为政治的兴衰可以从天文得到征兆。春秋战

国时代的子书、裨灶、甘公、唐昧、严皋、石申都是著

名的占星家.《五星占》是现存最早的占星书。汉代的

司马迁、剑歆、京房、张衡、王充、蔡邕都精通占星

术。(史记.天官书)(灵宪}(开元占经}(灵台秘苑)

为占星术提供了理论总结。占星术丰富了先民的天文知

识,是一种朴素的天文学。历代统治者以占星作为决策

依据,达官贵人认为自己与星辰有对应关系,占星术成

为驭民的工具。

占候术以自然现象占验吉凶。宋沈括在《梦溪笔谈

.象数)云:“予占天候景,以至验于仪象,考数下漏,

凡十余年,方粗见真数。”占候侧重于观察气、云、雨,

旁及各种物象,其目的在于推测灾祥。《四库全书.占候

提要)指出:“占天本以授时而流为测验灾祥,皆末流

迁变,失其本初。故占候之与天文.名一而实则二也。

.….后世以占候为天文、盖非圣人之本意。”可见占候

术与天文学是有区别的。汉代的谢夷吾、段翳、公沙穆

偏好占候,唐代李淳风撰《观象玩占)、邵谔撰有(望

气经},清代汪宗沂撰有《云气占候)。占候文献对于研

究古代气象、物候有一定价值。

星命术是根据日月五星四余二十八宿及想像出的神

煞的运行变化及相互关系,预测人的命运。早在汉代就

有以星位侈谈禄命的记载,唐代张果在《星宗)以天星

运数推算人的禄命。明代叶子奇在《草木子gt;卷二云:

“星术以七曜四余定所遇得失.以太阳定立命.以太阴

定立身,以百年定行限,以生克制化定人吉凶寿夭。”

星命术歪曲占星知识,认为人禀星气而生,随星位尊卑

而成贵贱之命,这无疑是天命论的反映。宋代的鲍云

龙、元代的郑希诚、辽代的耶律纯、明代的万民英都是

呈命术大师。主要代表作有《七曜神星禽经)(星命溯

源)(星命总括)(星学大成)。

算命犬又称命理术.它以阴阳五行和四柱法推算禄

命。算命术的依据是宿命论,认为每个人的命运都是在

出生时就决定了。王充在(论衡.命禄篇)云:“凡人遇

偶及遭累害,皆由命也。有死生寿天之命.亦有贵贱贫

富之命。自王公逮庶人,圣贤及下愚,凡有首目之类,

含血之属,莫不有命。”唐代李虚中开创了以年月日的

干支算命法,五代末年徐子平增加了以时算命的方法.

形成四柱八字法。算命术代表作有《李虚中命书)《三

命通会)(三命消息赋)。算命术完全无科学可言,应当

彻底批判。

奇门遁甲术是有关时空方位的选择术。它以十干中

的乙丙丁为三奇.以八卦变相“休生伤杜景死惊开”为

八门,合称奇门。以十干中的“甲”最尊贵而显露,称

为遁甲。方士把奇门遁甲托名于黄帝,姜太公、张子房

所创立,实际上南朝时才风行奇门遁甲术,宋代杨维德

撰《遁甲符应经),明代程道生撰《遁甲演义》,清代史

易撰《奇门臆解}。无名氏(烟波钓叟歌)的影响最大。

方士认为奇门遁甲是兵家的必备知识,开运用于经商、

旅行等事宜。

太乙术是古代七大方术。《史记.日者列传)记载汉

武帝会聚五行家、堪舆家、建除家、丛辰家、历家、天

人家、太乙家咨询国策。太乙是北极神的代称,象征天

帝。方士说太乙依五行生克、阴阳消息,在九宫运行,

预示休咎。一九七八年在安徽阜阳出土汉文帝时的太乙

开花盘,其地盘的方位上分刻有“忧‘患‘喜‘利”

“病‘僇”“显”“盗争”等字样,表明是用于预测的。

太乙术的代表作有《太乙九宫占)《太乙金镜式经》,其

术已经失传。

六壬术是以阴阳五行结合干支占卜吉凶的方术。六

王与遁甲、太乙合称三式。五行以水为首.十干中壬、

癸分别为阳水、阴水。六十甲子中有王甲、壬午壬

辰、壬寅、壬子、壬戌,六壬值七百二十课,每课皆显

示特定的吉凶。传闻先秦时伍子胥已经采用六壬占.汉

代流行六壬式盘,宋代祝泌撰《六王大占),明代无名

氏撰(六王大全)。由于六壬术荒诞无稽,已被历史淘

汰。

择日术是选择吉利日时,防止灾异的方术。《礼记.

曾子问》云:“择日而祭于祢.成妇之义也。”说明先秦

已有择日的习俗。汉代的建除家就是专门从事择日的方

士。清代,钦天监每年颁发一册宪书,以九星配年月

日.以太岁神煞、月令神煞、干支五行神煞推究吉凶。

《协纪辩方书)是钦定的最大一部黄历通书。民间办事

总要请方士择选吉日,实际上.吉日纯属于虚乌有,刻

意追求吉日只会作茧自缚。

扶乱术是用乱笔在沙盘上写字画图,根据显示的痕

迹判断吉凶。又有扶鸾、扶箕,与扶乱大同小异。扶乱

在唐宋流传,明清盛行,这与科举有关。读书人临考前

心中空虚,就以扶乱祈求神示。失意的士人往往以扶乱

为业,借以糊口。

相术是根据人的形貌判断其性格、经历、前程的方

术。我国医学以望闻问切分析疾病.相术借用了望诊的

手段,歪曲地推断吉凶。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流行以体

态说明人的表现的习俗.汉代以后形成为一门独特的方

术.许负撰有《相法)。唐代袁天纲、明代袁琪都是著

名的相师.现存相术文献有(神相全编》《玉管照神书)

《太清神鉴)等。

测字术是通过拆解组合文字,随心陆地会的方术。

测字术于秦汉萌生,唐宋普及,明清泛滥。宋人笔记载

有不少测字的事例。现存测字术代表作有(字触)《测

字秘牒)。测字不以事实为依据.望文生意,任意解释。

测字过程中有一定的趣味性和知识性,似可作为一种文

字游戏加以正确引导,或许有利于开发智力。

占梦术是依据梦境解释人事的方术。殷墟卜辞记了

不少据梦占卜的资料。周代统治者以占梦作为治国的依

据。秦汉时期成书的(灵枢)有《淫邪发梦篇gt;,首次

论证了梦的生理机制。现存占梦代表作有明代陈士元的

《占梦逸旨)、无名氏《周公解梦书)。占梦书籍汇集了

千奇百怪的梦例.对研究先民心理史有一定价值。至于

占梦家的种种解释,我们只能作为笑料。

风水术又称堪舆术,是选择最佳地点作为宅地的方

术。它可以分为选阴宅和选阳宅两大类。风水术孕育于

先秦.周公和樗里子重视相地。晋代郭璞撰《葬书),

奠定了风水理论;唐代杨筠松撰《三龙经),丰富了风

水理论。宋至清,风水术分为形法派和星气派。形法派

重视形胜.星气派重视卦理和星气.形法派比星曳扳更

加普及。风水术的阳宅理论有待重新发掘和利用对于认

识和改造环境有一定。

炼丹术分为两类,一是外丹术,一是内丹术。外丹

术蕴酿于先秦,冶炼业为其提供了物质准备.神仙观为

其提供了思想准备,阴阳五行学说为其提供丫理论准

备。宁封子、务成子、安期生被方士推崇为炼丹宗师。

汉代李少君向汉武帝建议炼丹,开创了大规模的炼丹事

业。魏晋南北朝出现了葛洪、陶弘景这样的炼丹大师,

写出了《九鼎经)(周易参同契)《抱朴子)等典籍。唐

代皇帝多饵丹药而丧命,使人们深深地认识到丹药的弊

端。但是,炼丹术客观上对祖国医学、化学起了促进作

用,提供了经验。特别是火药的发明,推进了人类文明

的进程。

内丹术就是气功。严格地说,内丹术以丹理说明气

功,与广义上的气功是有区别的。通观形形色色的气

功,无非异曲同工,都主张炼清、炼气、炼神,以调

身、调息、调心、静坐、放松、守一等方式完成性命双

修。气功可以疏通经络,调和血气,关发智力,诱导特

巽功能。古代有不少气功书籍,如《黄庭经)《阴符经)

《悟真篇)都蕴含很深的哲理。

房中术是关于男女性生活的方术,又再为阴道、九

一术、御女术、交接术。(汉书.芸文志)记载了房中术

文献八家、八百八十六篇。晋代房中术达数十家,但存

在许多愚味、损人利己的观念,应当慎重地研究和评

价。

中医术最初也是方术之一。古代巫、医同源,巫、

医不分。先秦的岐伯、俞景、僦贷季、雷公、医和、长

桑君、肩鹊既是医家,都是方士。后世的葛洪、陶弘于

人体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脏腑关系、经络现象

无不以阴阳五行加以说明。《汉书.艺文志》把[医经]

列于(方技略),作为与房中术并列的方术。汉代以后,

医术日益科学化,自成一系。

巫虫术是巫师常用的邪术。古人把许多毒虫放在器

皿中互相吞食,最后剩下的不死之虫叫虫。巫虫术在战

国时就产生了。汉武帝时发生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巫虫案

狱,隋炀帝曾以巫虫陷构其弟杨秀.《红楼梦》第二十

五回记载了马道婆是怎样用巫虫作法的。历代贤哲都主

张严禁巫虫术,《六韬)云:[伪方巽伎、巫虫左道、不

祥之言、幻惑良民,王者止之。]

降神附体术是以巫术的仪式,诈称使鬼神降临,驱

邪避灾的方术。这种方术十分愚味落后。

幻术是虚而不实,假而不真的方术。汉代盛行幻

术。幻术有隐身术、士遁、火遁、木遁、金遁之奇闻。

幻术与当今的魔术有相似之处,应当推陈出新。

以上这些方术大致可以分为三大类,一是预测术,

如卜筮、占星、占候、星命、算命、奇门遁甲、太乙、

六王、择日、扶乩、相人、测字、占梦、风水等方术皆

可统属之。二是养生术,如外丹术、气功、房中术、早

期医术皆可统属之。三是杂术,如巫虫术、降神附体

术、幻术皆可统属之。

此外,神秘文化还广泛地存在于约定俗成的限制,

在农业、工匠业、商业、军伍业、戏业也有很多神秘的

规定。民俗文化中的神秘性最为纷繁,有待进行疏理。

如何评价神秘的民俗,迄今还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

我国古代已有学者封神秘文化感兴趣.他们大致做

了两方面工作:一是汇编有关资料,如《中明史‘方技

传)记载周述学[撰《大统万年二历通议)以补历代之

所未及,图书、皇极、律吕、水志、分野、与地、算

法、壬遁、太乙、演禽、风角、鸟占、兵符、阵法、卦

影、禄命、建除、葬术、五运六气、海道铖经,莫不各

有成书,凡一千余卷,统名曰(神道大编)。]此书已

佚。另一类是封有神论进行批判,如先秦的子产、董无

心、荀子,汉代的桓谭、王符、荀悦,南北朝的何承

天、范缜,唐代的传奕、董吕才、柳完元、刘禹锡,宋

元的张载、谢应芳,明清的王廷相、吕坤、陈确、王夫

之、周召、熊伯龙,他们站在无神论前沿作出了贡献。

这两方面工作有必要继续做下去,更重要的是在文

献整理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应当宏观的、较深层次的领

域揭示文化中的神秘性,特别是对那些传门得很离奇的

灵验故事加以剥离,使民众认识到迷信的危害性.移风

易俗.弘扬我们伟大的传统文化。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国神秘文化之方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