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特殊教育的发展
面向特殊儿童的教育政策已经从以单纯个体干预为中心转变到了以个体和环境干预为中心。由于儿科医师是障碍儿童的首位诊治者,因此儿科医师就必须理解这些变化,并且能够提出建议,让特殊儿童的家长知道他们可以从政府的决策中获得那些帮助,同时要让他们了解在经济上应负的责任。儿科医师有责任帮助特殊儿童家庭了解个体的特性以及特殊教育对这些障碍儿童的作用。
(一)传统理论
根据儿童发有的阶段理论.传统的障碍模式认为所有的儿童以相似的方式和时间经历了一系列的发育历程。障碍儿童被认为是“发有落后”,特殊教育的目的就是帮助他们取得进步。传统理论认为只要充分的治疗,这些儿童的行为表现就可以接近正常儿童,因此,干预主要集中于针对儿童的治疗。
(二)目前的观点
儿童发育生态模式使我们从多个视角理解到这样一一个事实,即儿童内在系统和外在系统的相互作用是影响其生长和发育的关键环节。微观和宏观环境决定了障碍对儿童的影响及干预成效。因此,干预措施不但要针对人,还要针对环境。参与正常生活、接受适当教育是儿童与生俱来的权利,成人有义务关心儿童及儿童教育。对于儿科医师而言,这意味着要和儿童、家长起来理解治疗和特殊教育的作用,尽可能多地帮助其参与到与年龄相适宜的活动中去。为了更有效地做到这些医师必须积极地和其他社区的专业人员-起合作,帮助特殊儿童家庭就近人学和得到照顾,同时,也要帮助社区专业人员来理解特殊儿童的需求。
(三)接受特殊教育的对象
在进行特殊教育之前,首先要确认特殊教育的对象。通常情况下,当父母或专业人员,然后接受特殊教育。随着早期发现儿童的教育难有进展时,会提出让儿童接受评估诊断包括因为社会或环境因素导致发育干预的介人(从出生到3岁),特殊教育的范围在扩大迟缓或学习失败的儿童。这些儿童不再是因为自身障碍影响学习才接受特殊教育.而是为防止日后学习失败而接受特殊教育。为了适应各式各样学生的不同需求,学校方面开始尽力改善教学环境。当教学环境发生改变后.学生的学习还不能得到提高时,应考虑特殊教育的有效性。儿科医师需要认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并提高儿童的适应能力,把支持和帮助儿童与课堂教学结合起来,以取代以往的将”教室治疗”和“单独治疗"彻底分离的做法。儿科医师也应帮助家庭理解综合方法的作用。
(四)特殊教育的变化
最近几十年,特殊教育的发展出现了新的动向。首先,基于医学模式的转变,教育界已经认识到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有生理原因所致的障碍,比如疾病或损伤.也有诸如经济条件差、自然成长环境的剥夺、不恰当的教学方法等的影响,因此特殊儿童的教有既注重医疗措施的使用,又强调成长环境的调整。其次,各国的特殊教育领城出现“正常化”“回归主流"“一体化”“最少限制环境”等特殊教有新趋势新动向,特殊儿童从教有环境的隔离化逐步走向与正常儿童的融合化。
年世界特殊需要教育大会通过了“特殊需要教育行动纲领”,提出了教有应满足所有儿童的需要的“全纳性教育"和学校必须接纳服务区内的所有儿童人学,并为这些儿童提供自身所霜教育的“全纳性学校”的观点,进一步促进了特殊需要儿童和正常儿童共同学习的融合教育。最后,从20世纪60年代起,各国均开始重视特殊需要儿童的早期教育和早期干预,遵循“起步越早越好”的原则,对6岁以下儿童进行特殊教育和经济资助,促进其身体、智力和社会能力的发展,并做好入学前的准备。我国在借鉴国外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广泛开展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特殊教育在中国呈现以随班就读和特教班为主体、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城乡兼顾的残势儿童、青少年教育发展的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