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于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有哪些舞蹈图像呈现
TUhjnbcbe - 2025/6/29 18:35:00
北京治疗白癜风新技术 http://www.xxzywj.com/m/

画像砖起源于战国时期,画像砖在战国时期主要被用于建筑装饰,这种民间美术艺术在汉代时期非常的兴盛,画像砖是一种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在本质上汉画像砖也是一种雕刻艺术,汉画像砖在四川被出土的数量最多,而且也是最具特色,四川地区的画像砖表达的题材非常多,内容也非常丰富,反映了当时社会发展的经济政治状况,以及人们的个人喜好和生活状态,如宴乐舞戏、播种收割、祭祀等。

汉画像砖是我国美术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也是一座非常丰富的图像资料库。从秦王朝开始,就开始流行砖室的墓地,就开始用画像砖来装饰墓地,自从秦始皇统一六国后,画像砖就被流传到四川地区,从此以后画像砖主要出现于大型墓葬中,极少一部分用于宫殿建筑上面,最主要的是用于装饰墓地,这些画像砖也是墓葬人的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考古学家们可以从出土的画像砖的图像大致来推断墓地主人的身份地位。

四川省彭州市太平出土的东汉时期的画像砖,彭县在汉代时期与成都相邻,境内有两个汉代人的墓地集葬地。图像中间的两人长袖细腰,舞姿轻盈,婀娜多姿,右边的舞者膝盖弯曲,长袖飘逸,神采奕奕,左边的舞者长袖流动起伏,栩栩如生,旁边两人手持便面,侍奉主人。这种长袖舞以腰、手、和长袖为主,戚夫人所擅长的翘袖折腰舞,就是这个画像砖所呈现的舞姿,图中间两人对舞的舞蹈,是汉代著名的“以舞相属”一种礼节性舞蹈,也是交谊舞。

四川省彭州市太平出土的东汉时期的画像砖,汉朝时以本朝艺术展于外来使臣,接见外来使臣时,经常有舞蹈杂技等表演项目,有史书记载:“于是大角抵,出奇戏诸物,多聚观者,另外国客遍观各仓库府之积,见汉之广大,顷骇之。”中间一女子,脚下有盘鼓,地上有六盘,中间用两个盘鼓分开,被分成三组,女子双手握着长长的舞巾,非常飘逸,正在从一个鼓跳向另外一个鼓,动作轻盈飘逸,神采奕奕,这种舞蹈被称作“盘鼓舞”,左边可以看到有女子折腰抬着头,双手伏案正在倒立,手臂非常有力量,身体非常柔软,手下按的是十二叠案,正在倒立,这个动作在当时非常流行,叠案又被称作为“安息五案”,在后面的画像中这个动作还有出现,右边有一位男舞者正在跳丸,跳丸师表演者快速的抛接手中的圆球,跳丸也被称作弄丸,整个场面非常热闹,非常精彩,这些都是百戏中的内容。

四川省成都市昭觉寺汉墓出土的东汉时期的画像砖,昭觉寺后面发现一处汉墓群,发现了东汉时期的13座墓地相连在一起。图中可以看到,左下方有一人正在弯腰拿着鼓槌击鼓,右下方有一人望着击鼓的人举袖翩翩起舞,左上方有一人拨弄琴弦,有一人引吭高歌,右上方还有两人席地而坐,正在欣赏这场乐舞。这是主人正在宴请客人,双方互相起舞。

四川省大邑县安仁出土的东汉时期画像砖,左上方一女子席地而坐,正在悠然自得的吹箫,一男子端坐在一旁舒长袖高歌,左下方有两人并排跪坐吹箫伴奏,右下方有一女子上身紧束,细腰束带,手握短棍,棍上系着长巾,翩翩起舞,婀娜多姿,旁边有一男子半蹲着,手持摇鼓,表情夸张,与手持长巾的女子对舞,右上方有两男子,一人双手弄丸,另一人右手持剑,左肘顶着瓶子,场面非常热闹,分工明确,每个人都有自己负责的部分。

四川广汉出土的汉代时期的画像砖,图右方,一女子束着腰,手持短棍,棍上系着长巾,长巾飘起,女子身体前倾,向着一个鼓踏去,身体轻盈,动作飘逸优美,中间有一艺人,半蹲状态,正在跳丸,左边有一女子正在叠案上倒立,胳膊非常有力量,腰部非常柔软,技艺高超,引人入胜。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马家出土的东汉时期的画像砖,图中一人骑在骆驼上,与之同行,骆驼的两个驼峰中间驾着一建鼓,右边的人一边敲打着鼓,一边起舞,骆驼慢慢前行。

四川省金堂县出土的汉代舞蹈画像砖,图中共有七人,左上角三人并排坐,抚琴伴奏,左下方两人面对面弹奏,中间有一女子,头发高高盘起,两只手挥舞着长袖,拧身下蹲的姿势,右边两个人也在为中间舞蹈的女子伴奏。

所谓的汉画像石实际就是汉代地下墓葬、目的祠堂、墓阙和庙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结构石,其所属建筑,绝大多数为丧葬礼制性建筑,因此,在本质意义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汉代画像石是汉代人们雕刻在墓室、祠堂、石阙上的具有鲜明主题的装饰壁画,其中包含的内容题材相当丰富,涉及到了汉代民生的方方面面,不仅自身具有文物价值,其中所刻画的内容也具有十分珍贵的史料价值,是研究汉代的史学、艺术学、民俗学等等许多方面的宝贵史证。

石棺是画像石的主要分布地,按画像主题大致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描绘了神仙的世界,也是墓主人希望死后可以生仙,过生仙人的享乐生活,第二类就是描绘了墓主人生前的生活实景。这种艺术我国艺术史上的一个巅峰时期,对我国的美术艺术的发展也是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为后人留下了丰富宝贵的史料。

四川彭县出土的东汉时期的画像石,图中中间的女子,头发高高盘起,双手举袖,身体侧着,束腰长裙,舞姿优美,左边一人深蹲状态,右边一人左腿半蹲,右腿抬起,两人摇鼓,舞剑,与中间的女子配合起舞。四川省内江市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左边有四人并排坐,为舞者伴奏,右边有一舞妓,挥舞着长长的袖子,舞姿优美,神情悠然,女子的左边一人在跳丸,一人伸展着手臂,还有一个人正在倒立。

四川省郫县出土的东汉时期画像石,这块画像石可以看出,有七人带着野兽面具,源于对狩猎活动的模仿,身下的其他人格子都有不同的动作,这种舞蹈被称为“舞像”《盐铁论.散不足》记载:“今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戏倡舞像。”这块画像石表现出了汉代的角抵百戏的艺术形式。在汉代时期,角抵百戏这种艺术形式出现,是汉代歌舞、杂技、武术。魔术等的总称,在汉代非常流行,且这种艺术形式发展到了一定的高度。

四川省郫县新胜出土的东汉石棺画像石,可以看到图中间下方一排人并排坐,正在宴饮,有说有笑,左上方还有两人正在对饮,有一人正在叠案上折腰倒立,她周边还有三个人正在舞动着,这也是汉代突出的比较有代表性的宴饮百戏画像石。

四川省内江市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在汉代时期,角抵百戏这种艺术形式出现而且非常流行,角抵百戏包括杂技、舞蹈、武术、驯兽等,种类非常的多,内容非常的丰富,这块画像石可以看出图中有四人形态各异,做着自己的动作。四川省郫县出土的汉代画像石,画像石中间有一人手持器物,指向一只猿,最右边有一人手拿棍棒冲向猿,戏猿是五禽戏中的其中一种,汉代的角抵百戏,很多是模仿了动物的状态,人们演出时会带着动物的面具,这也是汉代时期的艺术形式之一,也是丰富多彩的舞蹈种类的一种,在当时非常流行。

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区出土的东汉时期画像石,画像石中可以看到在云雾缭绕的仙境中西王母端坐在上方,周边有很多动物,下方还有一只欢跳的蟾蜍。汉代时期,道教兴起,把西王母纳入神话体系,是长寿之神,可以给人类幸福,所以汉代时期有很多关于神仙题材的舞蹈作品,这也是汉代艺术的一大特色,人们对西王母非常的崇拜,希望自己死后也可以升仙,去神仙的世界,这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对死后生活的想象及向往。

四川省崇州市出土的东汉时期的画像石,画像石的左下角缺失了一块,图中舞人上身人形,下半身动物形,飘在空中,挥舞长袖,手拿圆鼓。汉代时期看重神仙思想,人们渴望和神仙交流,渴望死后可以升天过着和神仙一样的享乐生活,所以出土的画像石中有很多这种神仙思想内容的画像石,

1
查看完整版本: 于四川出土的汉代画像砖有哪些舞蹈图像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