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从纪录片粉雪奇遇看吉林省冰雪民俗养成
TUhjnbcbe - 2025/6/11 19:17:00

吉林冰雪文化历史悠久,冰雪活动种类丰富,吉林人凭借不畏寒冷的强健体魄和嬉冰御雪的文化热情,一直是冰雪运动的爱好者、参与者。特别是今年1月,由我省首次与国外主流媒体合作拍摄的大型纪录片《粉雪奇遇》在央视频道惊艳“出道”后,也让吉林的冰雪文化再次“热起来、火出圈”。

热气腾腾的乌拉火锅、孩子们最爱的抽冰猴、马拉爬犁、滑雪圈、查干湖冬捕、泼水成冰……电影中的画面已经成为了冰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记者特邀我省著名民俗专家施立学一同观看纪录片《粉雪奇遇》,为大家解构吉林冰雪的宝贵成长,细数吉林民俗在生活中的影响力,让大家在感受冰雪之奇的同时,也能体验到民俗之美。

纪录片《粉雪奇遇》截图

纪录片中,孩子们穿着棉袄、戴着耳包、兴致勃勃地坐上大雪圈,在冰天雪地里欢快撒欢。施立学告诉记者,昔日东北大雪漫天,爬犁是唯一的交通工具。现在,已经成为了孩子们玩冰嬉雪的娱乐工具。在长春市南部新城的兰桡湖公园,冰封的湖面上,溜冰车的、抽冰猴的、拉雪爬犁的……处处是一片欢声笑语。市民刘女士告诉记者,她家就住在公园附近,每年冬天都带孩子来冰面上玩。落雪后,公园附近的超市、母婴店里都能买到雪爬犁、抽冰猴等工具。

知晓了雪爬犁,施立学还向记者介绍了松花江上一道特有的风景——冰上客栈。“那时还没有吉林丰满水电站,爬犁在结冻的松花江上是沟通城乡经济的重要交通工具。冰爬犁多,又不能上岸,聪明的商家就在厚厚的冰上凿窟窿,再插上木板或木杆围个大圈,搭起冰上客栈,俗称水院子。”据不完全统计,年吉林城现船营街江段,冰上客栈就有六家。

纪录片《粉雪奇遇》截图

纪录片中,孩子们用器皿盛着热水泼向天空,无数个水滴沿着一条弧线向外喷洒,低温下,泼洒出的水和热气被瞬间凝结成冰、成霜、成凌,层次分明地在空中扩散,形成了一幅蓝天、白云、白雾交织在一起的绝美画面,给记者留下了深刻印象。“‘泼水成冰’现已经成为了广大年轻人喜欢的网红打卡娱乐方式。采冰的民俗很特别,是用来冻年猪肉的。进了腊月门,人们杀了年猪,就在院内篱笆墙边堆起一座冰山,差不多将一个整猪的肉都冻在冰山里。被冻在冰山里的肉不易腐烂,不易风干,即便到了后来有冰箱储存的今天,一些乡间仍选择冰山来冻年猪。”施立学说。

在中国·叶赫满族民俗旅游节暨叶赫冰嬉节上,演员们身着满族传统服饰进行着花样滑冰表演。施立学介绍说,“雪地走”是满族妇女的雪趣活动。“竞赛者着旗头、旗袍、寸子鞋,鞋跟高度不低于十公分,于雪地竞走,远远望去,晶莹世界里擎红缀绿,有紫燕翩翩,欲凌空展翅,十分壮观。这种习俗是从清代宫廷妇女在降雪后,于城外雪地行走演变而来。行走中既要掌握身体平衡和竞走技能,又需有一定的速度,还要不湿鞋。”

纪录片《粉雪奇遇》截图

纪录片中,一架架整装待发的冰爬犁、一尾尾活蹦乱跳的胖头鱼、一声声雄浑激昂的劳动号子、一挂挂绵延千米载满希望的渔猎大网,勾勒出一幕充满民族神韵和塞北风情的奇观。“冬捕主要是指冬季破冰捕鱼,有两种捕法,一种是在一定水域打一圈儿冰冻,然后下围网捕鱼,这是最大规模的冬捕,比方说查干湖冬捕。另一种是在冰面儿打一个大冰洞,用小鱼叉来叉鱼。”施立学说。

临近春节,长春冰雪新天地停车场里车来车往,年轻情侣或一家三五口人,一同其乐融融地来观赏冰雕艺术的不在少数。在长春市南湖公园,除了多姿多彩的冰雕、雪雕,还有应用了全息投影技术打造的炫彩南湖灯光秀。“从腊月到正月,旧俗东北满族人家多挂自己制作的廉价冰灯,寓意明灯亮烛,日子红火兴旺。”施立学告诉记者,这种制作冰灯的习俗源于渔猎,东北溪流湖泊多,鱼源十分丰富,最初制造冰灯是为了冬月捕鱼照明。

“孩子特爱玩,这礼拜我们都来两次了。”在长春市儿童公园,正陪女儿玩滑冰坡的翟女士说,这些趣味性强的冰雪运动项目,不光孩子爱玩,大人也喜欢。施立学讲解道,“打滑挞,东北人叫‘打眦溜滑儿’。入冬之后,在自然形成的坡地覆上积雪,小孩子自顶端下滑,或蹲或立;有的在庭院中积雪成坡,泼上水,结冰之后就是一座晶莹洁白的滑梯。登上去,滑下来,甚是好玩。”

在四平市叶赫皇家滑雪场,四平市民孙女士4岁的儿子米米坐在海豚造型的冰车上,在冰面上滑行,小脸蛋冻得通红也舍不得下来。孙女士说,“游乐场对小孩子吸引力本身就大,再和冰雪结合起来,孩子更喜欢玩了,每次来都玩得很尽兴。”施立学介绍说,“居住在长白山以北,松花江流域的女真族中,曾出现了一种竹马。所谓竹马就是人站在竹马上,手握一根曲棍,用力一撑,就可以向前滑行十几米。它是在原始的滑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冰上活动。这种‘竹马’一般长四尺,宽五寸,一左一右系在两脚上,在冰雪中疾行,可以追得上奔马。”

纪录片《粉雪奇遇》截图

不只是孩童有着玩趣之心,老当益壮的大爷也不例外。听,是什么在“噼啪”作响,还发出“嗡嗡”声?寻声而去,原来是一群老人在长春市胜利公园已经结冰的冰面上抽冰猴。71岁的李玉臣抽冰猴已经有8年了,他还组织了几十名老人一起参加这项运动。天蒙蒙亮,他就来到南湖公园冰面清理积雪,为大家抽冰猴做着准备。“子女们都劝我去南方过冬,但我离不开家乡的冰雪和这火热的生活!”李玉臣说。

施立学告诉记者,“冰陀螺,又叫冰尜,因其灵巧如猴,俗称冰猴儿,是关东一种常见的儿童玩具。冰猴儿形状略似海螺,一般以寸许下锐上平圆木制作,上端平面,下端尖尖,尖上镶有铁珠。抽冰猴儿,即以鞭绳缠绕陀螺中间,猛然用力撒开,使之旋转于地面或冰面,并不断抽打以持续不倒。”

吉林日报全媒体记者:王皓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

1
查看完整版本: 从纪录片粉雪奇遇看吉林省冰雪民俗养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