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国家卫健委召开例行新闻发布会。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副局长周长强介绍了医疗人才“组团式”援医院对医院的有关情况。周长强表示,目前新疆地区的诊疗能力显著提升,在组团援疆专家与当地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8医院医院。
↑新闻发布会现场
红星新闻从发布会上了解到,针对新疆特别是南疆医疗卫生事业的条件相对薄弱的情况,年在中组部的统筹推进下,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实施了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由7个省市支援新疆南疆四地州以及塔城、吐鲁番和兵团一师等地8家医院,变“零星选派”为“组团布局”,深入开展了“以院包科”医院医疗、管理能力的“双提升”,积极推动“团队带团队、专家带骨干、师傅带徒弟”为代表的医生服务能力的“再回炉”和人才队伍“本土化”,变“输血”为“造血”,为新疆卫生事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周长强介绍说,医疗人才“组团式”援疆工作开展以来,目前获得的主要成效有以下几点:
一是诊疗能力显著提升。在组团援疆专家与当地医务人员的共同努力下,8医院医院。三年来,医院的住院人次增长了12.35%,手术量上升了19.08%,三四级手术占比由年35.70%提升到年的48.85%。目前已有种急危重症不出自治区,种重症不出地市。二是学科建设稳步推进。以“常见病、多发病就地解决”为目标,综合组团援疆专家的优势和特长,确定了重点学科建设近百个,重点专科个,开展了新技术和新项目项。三是人才培养效果显著。支援方与多名学员签订了培养计划,组织多名当医院进行挂职和学习锻炼,举办了各类讲座多场次,培训地县医务人员11.2万人次。医院建设更加规范。各医疗队注重传授先进工作理念,有的引入“管理链”“品管圈”,有的引进“以病人为中心构建管理制度”,援受双方开通远程会诊、查房以及培训等平台,共享全方位资源。五是支援形式不断丰富。援受双方协作创新支援方式,有的推行多学科联合诊疗,有的开展“柔性组团”“银发援疆”,有的实施“润心计划”“心佑工程”“志愿者行动”,有的组织“大组团”援疆战略合作联盟,有的构建三级联动、优势互补的医联体。这是组团式援疆的主要成效。
周长强还介绍说,年国家卫生健康委会同国务院扶贫办医院医院的工作,组织全国7医院对口帮扶个贫困县的医院,这其中43医院与新疆32个贫困县的37医院建立了对口帮扶关系。
周长强表示,支援采取了“组团式”的帮扶方式,即选派院长或者副院长、护理部主任以及学科带头人组成的团队,至少5名医务人员组成团队进行驻点帮扶,每一批医务人员连续工作时间不少于6个月,每年“为医院解决一项医疗急需,突破一个薄弱环节,带出一支技术团队,新增一个服务项目”。
周长强称,援受双方密切配合,这种“组团式”对口帮扶也取得了不少积极的成效。自治区选派37支支援队伍“托管式”支援37医院,将支援方成熟有效的管理经验“带着泥土”医院,运用现代管理医院。此外,年至今,受援方共派驻医务人员余人次,医院诊疗患者万余人次,开展住院手术3.2万台次,会诊7.2万人次,加强临床专科建设余个,开展新适宜技术个,新项目个,50%医院能够开展颅脑肿瘤手术、颈椎手术、内镜治疗技术等复杂的手术,一些常见病在县域内就可以治疗。
周长强还表示,针对当地疾病谱、县外就诊率比较高的病种,结合重大疾病保障病种,援受双方重点加强常见病、多发病相关专业以及急诊急救、重症、传染病、精神病、肾内科、妇科、儿科等相关专业的专科建设。支援方还利用远程系统将诊断、会诊、查房、监护、教学等“打包”输出,上级优质医疗资源向下传导实现了“高效、低耗和广辐射”,提升了县域医疗整体服务能力,对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看病远发挥了重要作用。根据不完全统计,新疆每年约有2.4医院诊治,有效降低了患者外出就医的负担。
红星新闻记者牛亚皓严雨程北京报道
编辑杨渝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