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星哥说农,我国是个有着悠久文化的文明古国,从古至今,灿烂的中华文化熠熠生辉,不仅有书面上的精彩文字,也有民间数不清的民俗俚语,它们在各自的范畴内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尤其农村俗语,更是贴近老百姓的生活,比如今天咱们说一说俗语“人怕腊月生,有怕腊月死”,这是什么意思呢?
一、人怕腊月生
大家都知道,古代是个真正的农业社会,农民种地生产粮食养活一家老小,那时的农业生产也不像现在这样,一亩地小麦一千多斤,一亩水稻七八千斤,据史料记载,汉朝时亩产3石粟,其实也就斤水稻,到了明代一季也就斤,这也是年景好的年份,若是遇到灾年,别说吃饭了,估计就是交税都不够,所以那时家家户户到了年底也就基本没有余粮了,这时候出生的小孩,因为食物不足,营养不良,面黄肌瘦,老人便心疼的说,腊月生的娃命苦啊!
而且腊月是一年之中最寒冷的月份,所谓寒冬腊月,这个月份滴水成冰,在古时,富人这时尚可添置火炉取暖,而穷人只能忍饥受冻,比如白居易《卖炭翁》,那个老人不是伐薪烧炭吗?他的木炭就是卖给有钱人家取暖的,穷人用不起,所以对于刚出生的小孩来说,不仅饥饿,而且还要遭受寒风低温的洗礼,好多小孩因为熬不过去而夭折,所以人怕腊月生。
二、人怕腊月死
腊月在我国传统习俗上,也是春节前最后一个月,过就这个月就是春节了,俗话说“紧腊月,慢正月,不紧不慢是冬月”,意思是过年要吃好玩好,由于春节需要准备各种食物,腊月是最后的关头,大家纷纷上集市购买烟花爆竹、瓜子零食、春联等物品,而妇女也要在家蒸炸各种食品,这个时候人去世,好多亲朋好友不能到场,后人不得已只能草草下葬,这是对先人的大不敬,可又没办法,只能如此。
同时,腊月过后就是春节,这个时候各个家庭花费都比较大,对于贫苦人家能够过个吃饱穿暖的春节都是奢望,此时若家里有人去世,无疑又要增添一笔开支,这在古代很难再有多余的金钱去厚葬,比如棺材、寿衣等,而风光大葬又是我国孝道的一种,古代没有了这些流程,在后人的眼里死者是不能瞑目的,对于死者就有点憋屈了,所以又怕腊月死。
其实,人出生也好,死亡也罢,谁也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应该怎样,之所以“人怕腊月生,又怕腊月死”,其实是古代农耕社会,生产力低下,人们终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终日辛苦而不能自足是腊月是年末,天寒地冻,无论出生还是去世,对于人都是不利的因素,这也是古人把美好生活寄托在老天上,时至今天,已经失去了原来的意义,人们衣食丰足,科技发达,再也不用担心这些问题。
所以农村俗语“人怕腊月生,又怕腊月死”,是古代人民在缺衣少食的条件下总结出来的经验,而对于现代已经完全脱节,失去了它的意义,所以也就没有什么道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