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信,亦可称为民间俗信,作为民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主要以民众生产、生活经验的累积和对未来事物发展及生产、生活前景进行预测所形成的,一般在特定时间、地点、条件下发挥作用,并为一定范围内的民众群体广泛认可和遵行的一种心理信仰现象。
后羿,作为神话中的英雄人物,在晋东南地区逐渐成为民间信俗生活中的水神,产生后羿信仰,即三嵝信仰。这与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息息相关,同时社会转型的变化又促进了神灵功能的转变。
晋东南地区自然环境的影响
自然地理环境的因素
晋东南地区平均海拔在米以上,境内山峰重叠,山地居多,长治、黎城、晋城、高平等小型盆地错列其中,并由周围的的低山、丘陵共同组成。
晋东南属于大陆温带季风气候,一般来说春季干旱多风少雨,夏季暖热较多雨水,秋季晴和,时有暴雨,冬季较为寒冷干燥。全年平均最高气温12℃到14℃之间;平均最低气温在-4℃到-8℃之间。降水量介于毫米到毫米之间,全年降水不均匀,其中60%是集中在夏季的6月到9月。
晋东南有沁水、漳河等河水流贯高原、丘陵、盆地和山谷之间,是晋东南主要的水来源。这些河流多源于高山峡谷的地表泉流与山涧供水,流量很不稳定,具有明显的枯水期和涨水期。
“太行水皆狀流地中,关中诸水皆行流地上。”水的利用大为不便。上党山区,则田地皆为梯田,凿井灌溉皆为不可想象之事,完全靠自然降水。泽州除了今泽州县和高平市部分地区处于低谷外,其余地区则为山区。土地肥力不高,晋东南“田多峻阪,跷瘠者往往再岁一易”。
由于农业对自然环境因素具有很大的依赖性,因此,靠天吃饭的民众对雨水的需求也就更为严重,祈雨也就成为我们能够见到的最主要的神灵功能。
特别是在生产力发展较为落后的原始社会,对于当时的民众而言,自然地理环境制约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可以说,这样的制约影响几乎是决定性的。因此,在人类没有掌握一定的控制降雨的方法之前,向上天祈雨成了最为重要的活动。水神也就成为了晋东南地区最为重要的神灵之一。
众所周知,有相当大的一部分神话与产生及流传的地方密切相关,特别是山川、河流的存在。且有一定的规律普遍存在着,神话产生在前,以神命名的地理特征的地名在后。
在民间流传的神话中,经常会有相应的神话中的人物以及地点存在。原因无非是因为当地民众对于神话的附会,又或是在原有的文献曾经有所记述的。
后羿信仰的发展与演变正是符合这种规律的,而后羿信仰的发展最初正是因三崾山的存在。后在三崾山上修建庙宇,并出现具化的三嵝神灵。对于山川的崇拜其实质还是对于水的渴望与祈求,缘于山川能够“兴云致雨”。因此,当三崾神灵走进民间时便自然以水神的形象出现。
自然灾害与信仰渴求
晋东南地区作为大陆温带季风气候区,春季干旱,夏季多雨,且频降冰雹。由于古代自然科学发展尚未能够旱灾、雹灾极大地影响了当地农业的生产发展以及百姓的生活。特别是山西长子县境内,三崾庙庙宇在其县是整个晋东南地区最多的,共有14座。这与当地水灾、雨雹灾害有着直接关联。
人们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再加之政府的赈灾措施不理想,水利兴修不善。面对这样的灾情,民众只能将自己的期望寄托并诉诸于神灵,希望这些超自然的力量能够帮助他们脱离苦难,更好好地生活。
随着当地民众内心对神灵的渴求与愿望,各种地方神祗逐渐在民众生活中出现并产生了一定影响。同时,面对这样的灾情,当地的各种水神也逐渐应运而生,风师、雨伯、龙王成为民众信奉的首选对象。
但是,相对于这些大众都会信奉的神灵,民众总是会选取一个对于本地区、本村社更为灵验的神灵去寻求庇佑,特别是晋东南地区频发雹灾,民众自然会寻求一个具有专属职能,能够“致雨司雹”的神灵出现。
于是,后羿作为当地独有的水神悄然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后羿信仰也由此不断形成与发展。
在晋东南地区旱灾、雹灾不仅复发频率高,而且范围广,历时长,危害大。旱象雹灾困扰着本地民众的生存,水灾造成的房屋坍塌使得民众无家可归,旱灾、雨雹灾害直接威胁了百姓的食物与收入来源。
然而,这些自然灾害还是他们所必须面对的生存环境。这种环境决定了民众的生存状况,形成了当地特有的生活方式和生存观念。作为古时生产力发展较弱的时代,又没有先进的科学技术来预防和应对这些自然灾害。祈雨成为了当时民众最为广泛的应对灾害的方式。
对于晋东南地区而言,后羿从“射日”的英雄转变为“致雨司雹”的水神,是三嵝信仰独特存在的原因之一。因此,后羿成为晋东南地区“致雨司雹”的专业水神。然而,龙王、成汤、二仙等神灵,都是当地较为有名的水神。
对于对于冰雹灾害的影响,人们认为只有三崾才能够为民众免除灾祸。因此,“司雹”成为三崾所具有的独特职能。从实质来看,无论是“致雨”、还是“司雹”,这也正体现了“射日神话”的本质,抗旱救灾,表达人类对自然的反抗。
人地关系,在某种意义上,为人们的信仰提供了最为基础的自然根源。正是人与自然的不可脱离的紧密关系,才导致了人们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并因为自然力量的强大而产生崇拜,产生民间信仰。所以,自然地理环境是晋东南地区三崾信仰形成、发展、演变的基础。
社会转型对神灵功能转变的影响
社会转型为民间信仰提供了空间,对民间信仰中神灵功能的转变具有重大影响。神话传说的产生和传承有着属于自己独特的区域和范围,晋东南地区除后羿射日神话之外,还流传了大量的神话传说,如炎帝神话、精卫填海神话、黄帝神话、尧神话、舜神话以及成汤祷雨传说等等。
我们可以发现,“精英文化”和“世俗文化”共同存在于这片土壤。而且,这些神话传说的共同点就是与农耕文明有关。
晋东南地区地属黄河流域,考古发掘证明,这里在几十万年前就有人类繁衍生息。这一地区以农业为主,早在秦汉时期就得到了较好的发展,为这一地区的神话传说奠定了丰厚的物质基础。因此,对于后羿作为神灵的转型过程,是渔猎社会向农业社会的转型过程,更是民众对自然的认识发生转变的过程。
根据神话和社会生活的“对称规律”看,射日神话也是伴随弓箭的出现并广泛应用而生的,因为他的物质前提是准备充分的。因此,后羿在这个“蒙昧”时期,正如鲁迅笔下的后界,他只是一个普通的猎人,过着狩猎的生活,靠狩猎维持生计,偶尔也会采摘食物。特殊之处正在与他的射艺较为精准和高超。
后羿的“人性”生活,正是与晋东南地区的社会生活相符合的。在晋城沁水县的“下川文化遗址”中所发现的石磨盘残片、磨锤、石锛、镑形器等,是“旧石器时代”生产工具的遗址,但他同时也表明了人类由采猎文化向采集文化的过度。
当人类还处于原始社会初级阶段时,在晋东南地区,先民们就己经开始进行打渔狩猎的经济生活,同时也进行农业采摘活动。因此,在旧石器时代和新时期时代的初期,民众通过简单的生产农具从事单一简单的农业活动,获取食物的工具也较为单一。
对于渔猎社会的民众来说,狩猎、采集的生产方式完全满足了他们获取食物的需求。如果要获取更多的食物,狩猎这种获取食物的方式,对于民众来说显得更为适用和重要。
而后羿作为一个神射手,能够“射日”,在民众眼中,就已经不是普通的人,而是一个具有神力的英雄,因此,将他称作“射神”并不为过。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在翼城枣园遗址又发现了许多陶壶、陶罐、陶锛,以及石刀、石墨棒等。足可以说明,这里己经有了农业生产。在晋东南地区,新时期时代初期的人类由单纯的采集经济向生产经济转化。人类的社会生产基础也开始发生了变化,以劳动来获取物质生活资料变得更为普遍。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们由野蛮向文明过渡,由自然的奴隶向大自然的主人过渡,获取食物的方式也逐渐由狩猎、采集转为农耕与畜牧。
晋东南地区的地理气候条件非常适合农业的发展,由于这里气候地属温带,分布着大量山脉、河流,山脉之间有谷地,河流两岸有阶地、台地及冲击区等。黄土层的存在,为农业的出现与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黄土易碎、均匀,方便了人类使用原始工具耕作。黄土层中还有常年堆积并腐烂了的植物残体,为土壤提供了天然的养料。此外,由于黄土呈碱性,其中蕴含的矿物质就不易流失。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促进了当地农业的发展。由于农业发展较好,这里也就逐渐成为了人口聚集的重要地区。
对于晋东南地区来说,想要更好地发展这种耕作农业,对于科技不甚发达的时期,简单的水利工程并不能完全应对自然的水旱灾害。因此,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民众文化素质和经济能力低下,科技推广程度又低。为了寻求合适的灌溉水源,不得不祈求上天。
为了寻求心理的慰藉,在晋东南地区,民众塑造了许多水神形象,确保适合的水源以发展农业。而后羿在这一时期被纳入水神体系也就不足为奇了。水对民众生活的影响是后羿神格发生转变的根本原因。
结语
虽然,广大民众并不会把丰收的希望完全寄托在神灵的庇佑上,不完全松懈自己的努力,但他们还是会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希望与神灵联系起来。
这时,当后羿以一个射神的形象再次出现在大众的视野时,在民众的意识中,后羿既能够射日,必能够除旱。这就为后羿从射神转向水神奠定了基础一一由射日来表现抗旱。祈雨以解除水旱灾害也就成为后羿从射神转向水神提供了基本条件。
本账号所发布文章,如无意中侵犯了哪个媒体、公司、企业或个人等的相关权益,请私信告知,所发布文章将在规定时间内给予删除等相关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