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唐河沿岸在明清之际有哪些发达的古镇
TUhjnbcbe - 2024/12/21 19:01:00

唐河是南襄盆地,唐白河流域其中一条主要河道,在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的时候,水运是主要的运输方式。在明清时期,尤其清中期,唐河沿岸有很多贸易古镇,今天就来说说这些古代贸易比较发达的古镇。

唐河发源于方城县北部的七峰山南边,上游主要是由潘河和赵河汇集而成。其河道宽广,水运发达。《地理志》加载:“航路北通方城的赊旗,南到襄樊汉口,每日帆樯如织,往来不绝。云贵入京者,由襄樊乘舟溯唐河北上。北方货物运往南方从唐河顺水南下。”因为这条水路的兴运,衍生出很多兴旺的城镇。

下文主要说说这些古镇。

裕州(方城)

方城地处南北交通要地,城东北是当年楚国著名的隘口,往南有通往江汉地区的官道和水路,交通便利。明末清初,很多外地商人来此,商人们集资在潘河桥南修建码头,这样商品能通过唐河水运进入汉江通往汉口,甚至可以顺长江而下。当时市场活跃,尤其清中叶“沽客乘航直达东廓,四方之物无不云集,城东南下货台就是当时停船下货的地方。”

《方城民俗志》:“裕州位于潘河之滨,从唐河上溯裕州东关五里长街南端下货台,樯帆如林。通往云贵的官道,经过长街北边,街上店铺林立,小商小贩,沿街摆摊,生意兴隆。”

可是有人却为了利益不惜改变这一繁华的局面。

《方城县志》:“赊店镇奸商拟专其利,乃以镇北漫流寨修桥以御之。时方城人乃将黑龙庙河源用铁锅堵塞,使其水量减少,船不通。”

因为赊店的商人为了利益,在北边修建了桥不让船去往方城,方城人干脆用铁锅将河水源头堵塞,这样连船都不能行。双方的竞争导致潘河上游无法行船,交通受损使得裕州商业收到了打击,发展也受到了影响。后来双方都意识到所做太过,重新打开水源却无济于事。

《方城县志》:“后赊店镇甘愿毁桥议和,乃掘之泉水没矣。至民国十七年,见过军樊钟秀复经派工疏浚,水势仍杀,终未通船,”

青台镇

青台镇位于今天社旗县境内,距社旗县城14公里,西边是唐河。明朝嘉靖年间,这里设有青台保。到了清代,这里逐渐有了集镇,称为青台店。青台依靠唐河水运,又依靠水运交通要地,是当时裕州通往唐河的交通要塞,是裕州四大镇之一。

苍台镇

苍台镇位于县城西南四十多公里河东岸,属于唐河,新野,襄阳,枣阳四地的交界处。明清时期就是水运码头,清代在这里有了集市,县治在这里。

郭滩镇

郭滩位于县西南三十多公里河西岸,明初山西洪洞县郭姓移民在水潭旁边居住,所以名为“郭家潭”,渐渐有了集市。明朝嘉靖年间变成“郭家滩店”,清朝初期仍用其名。清乾隆年间称为“郭家潭”。凭借水运优势,在道光年间郭滩已经有了商业码头,帆船航运是一大特色,是豫,湘等地商人聚集之地。当地的特色“郭滩烧鸡”非常有名,有“银郭滩”之称。

民国时期称其为“郭滩镇”,是水运码头,全县四大集镇之一。在郭滩商人们建有陕西会馆,光绪年间,本地商者变多,在镇上设店开业。

唐河县城

唐河,古称唐州,因唐河流经其境内,所以称为“唐河”。唐河县处于要地,北方通往江汉平原要经过这里,南襄古道的东路,西边有唐河流过,水陆皆通,交通便利。明清时期,唐河北可通方城赊旗镇,往南到襄樊,汉口。

清人郭平鼎有诗《唐城怀古》云:“毂击戾摩比户卦,淮襄千艘竞并冲”,说明了唐河县城的水运之盛。水运的繁盛促进了商业的发展,清康熙年间山西陕西,怀庆商人相继来这里开店。雍乾时期开始修建会馆,“通商情,叙乡谊”,控制了很多商品。

清道光年间,唐河县商业主要是各种杂货铺还有小铺,摊商。咸丰年间,山陕商人来此开设商号,当时生意兴隆,大修会馆。到了清末光绪年间,当地商人崛起,逐步占据主导地位。民国年间,又有不少新的商号设立。

清代的唐河,商贾云集,沿岸有很多山陕会馆,唐河县城当时有四座会馆,两座在县城,一个在城西关西便门,是山西陕西商人投资建设,名曰“山陕会馆”。另一座在城内,名曰“江西会馆”,是江西商人建造。

赊店

赊旗镇,位于唐河上游潘河,赵河交汇之处,南来的商人楫溯唐河到赊店,又通过陆路到开封,洛阳。北来可以顺唐河水而下直到汉水。处于水陆两路要地,交通便利,是南北物资汇集处和交易地。

赊店在明朝的时候只是一个小的过路店,到了清朝时候,赊店通过潘,赵二河的优势成为通往汴洛的要地。南达襄汉之津渡,东衢闽越之喉塞,西连山陕之要道。南船北马的分界线,逐渐成为豫南重镇。

赊旗的兴起于康熙初年,不过康熙年间这里还只是一个水旱码头,人并不多,但随着发展,到雍正时期已经有了一定规模。

雍正年间:“旗店四方客商杂货兴贩之墟,原初码头卖货行户原有数家,开张卖载者二十余家。“到了乾隆年间,赊旗镇已发展成为三里长,五里宽的豫南大镇。”当时镇上店铺很多,商人们开始修建会馆。

《创建春秋楼碑记》:“这次创建春秋楼的首人为义和店,双城店,兴盛昆号,永合店,正顺号,永升铺,天禄馆,世德号,四舍磁铺,王盛公记,复兴合记,公兴远记。”

这时街道铺面相连,商号很多。赊旗镇也有很多家会馆,如今留下的为山陕会馆,商业的茂盛促进了经济发展,关于经济的机构也应运而生。先后有很多当铺,银号,钱庄,银行等。

源潭镇

源潭镇,南距唐河县城13公里,北距赊旗35公里。是唐河,泌阳河交汇处,是南阳至驻马店的陆路要地,也是唐河县南到襄樊的水路要地。明崇祯年间已经有集市,街道为南北走向,店铺修整,水陆交通方便,为名镇。当时镇址在河西岸名为青龙镇。

康熙六年,因为镇在河湾沙洲上,遇到洪水,商贾损失惨重,于是联名上书县令李锦请求迁镇。县令准许,商贾在唐河东岸的寨刺湾抢购地皮,开始店铺,形成市场。因为该处种了很多桃花,于是命名桃花店。后因商户不断增多,于乾隆五十二年陕晋富商在桃花店北边仝,王,李,牛四姓的四村开始店铺,逐渐形成集市。

以沿河深潭珠连取“青龙回源归潭”之吉兆,定名为源潭。

清朝时期和民国时期是重要的水运码头,源潭码头南起寨刺湾北到红山庙,在米左右的水面上,船只停泊,认可乘船到彼岸,来往船只上可到赊店,方城,下可到襄樊入汉水,之后成为商品集散地。

雍正九年,晋陕富商在源潭中心集资购地,兴建关帝庙(山陕会馆)。在镇东修建九孔石桥,桥宽可行三辆铁轮大车。之后店铺有所增多,已经发展成大小街道多条。其中以山陕会馆当铺街最为繁华。

乾隆六年,因为这里生意兴隆,往来交易商客达万人以上,时常拥挤。知县王运正派兵驻扎巡视。

乾隆四十六年,陕西同州府韩城县家木工店捐款,在关帝庙前东西两侧竖起铁旗杆一对。咸丰年间,为防止水患和匪患,修筑寨墙,寨内呈矩形状,东西长1.5公里,南北长1公里。寨墙外边挖有壕沟,壕沟外竖起铁丝栅栏,铁丝栏外又种有带刺的灌木。并且设有寨主,段主主持防务,调节民事纠纷。这时之前的桃花店商人全部迁入寨内。

同光年间,湖北,四川,陕西的商品率先进入源潭市场,而本地的农产品也通过航运外出。集日往来商客有万人以上,有“小汉口”之称。光绪二十九年在华山阁路东设源潭邮寄代办所,为全县第一家。这时是源潭的鼎盛时期。

铁路通车后,商业虽有减退之势,但仍兴旺。宣统三年(年),源潭建立商会。当地土特产运往襄樊武汉等地销售,而南来的商品也在这里分销。

抗日时期,主要陆路被堵塞,但是因为源潭陆路闭塞,没有受到影响,水运成为主要运输线,所以客商还不少。当地轻工业,手工业发展很快。其商品远销湖北,川贵,陕西。近千名搬运工昼夜搬运货物,戏院,茶馆,饭馆昼夜营业。

清末,商人首次在源潭开办当铺,进行金融活动。民国中期。从事当铺的店铺较多。民国三十五年,有粮行六十多家,从业者三百余人,因为源潭紧靠唐河,水运便利,粮食交易最为兴盛。

桐河桥头镇

桥头镇位于社旗西,依唐河的支流桐河,是一个古老的集镇。乾隆五十二年《唐县志》:“桐河,县西北五十里,其源由桥子头有泉溢而南流至县西北二里入唐河”清乾隆年间,桥头街倚珍珠河横跨有三座大桥,从南往北一次是南大桥,济众桥,北大桥。

商贾的货船可直达汉口,往来船只,首尾相接。清朝时期工商业比较兴盛。嘉庆二年《重修南大桥碑》“南大桥,桥头镇之要津也,码头巨大,从何而起?远矣,嘉庆二年被大水冲坏,叹哉”。

当时桥头镇,范围大,南北从海子庄至北傅庄4公里,东西从尹庄到何营西,长5公里。镇内有南大寺,山陕会馆,泰山庙,祖师庙等。经济的发展仅次于赊旗镇。清乾隆十五年《创建关帝庙碑记》称:“今桥子头系宛阳古镇,四达通衢,山陕商贾”山陕商人纷纷在这里开店铺,设立字号,并在乾隆十四年建桥头山陕庙。商人们在附近有不少宅院,在豫西南屈指可数。

襄州区程河镇

程河镇因为驻地程河村,镇以村名。明朝时期,因程姓人家在唐河之滨居住,因为唐河航运兴盛而形成集镇,因为位于唐河边,以程姓为大户,故名程家河,习称程河,后居住人家增多,逐渐形成集镇,又称程河街,当时,四面八方的商人来到此地经商,街上有多条街巷,不仅建有供人们拜祭的祖师殿、关帝庙、火官庙、福音堂,还有外地商户建设的陕西会馆、江西会馆等。

这就是唐河在明清,民国时期比较重要的古镇。

1
查看完整版本: 唐河沿岸在明清之际有哪些发达的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