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没医院儿科看病时,是不会知道原来儿科比起其他科室差别那么大的,在小护印象中的儿科是:给小朋友开感冒药和退热药、没什么技术含量的科室。
但是《人间世2·儿科医生》医院小儿科里发生的故事,打破了我的刻板印象——儿科医生是一个真正需要勇气、毅力和责任心的艰苦职业。
《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显示,最近3年,我国儿科医生流失人数为人,占儿科医生总数的10.7%。
医院儿科平均要排队4小时;
医院一名儿科医生一天看了将近个病人,是普通门诊工作量的3倍,不少医生带病坚持;
医院甚至曾因为儿科医生全部病倒而导致儿科停诊……
大批家长在门口抱着孩子心疼的抱怨,“看病怎么这么难。”
可为什么会造成这样的景象?因为儿科正在越来越少......
根据《中国医生执业状况白皮书》的数据,截止年1月9日,中国有66%的医师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医患冲突,其中经历过语言暴力的占51%,医院平均每年都要发生27起暴力伤医事件。
在儿科,这种现象尤甚。
在儿科,是打针都有可能遭受医疗暴力的。一针不见血护士就有可能挨打挨骂,更别说那些对病儿直接负责的儿科医生了,挨打挨骂甚至已经成为了正常现象,每个医生都要时刻做好被患儿家属打骂的准备。
“我就这一个孩子!”
“孩子生病我们当然着急,你就不能忍忍吗?”
“我儿子有个万一好歹你也别想好过!”
“这都治不好,你配当医生吗?”
“你没吃饭,关我屁事?”
或许有人认为,儿科医生虽然面对的是“医闹”这样的高风险,但对应的,他们的收入也高于平均。
可事实并不是这样的,大部分的儿科医生,每天都要工作16个小时,儿科医生的工作量平均是非儿科医生的1.68倍,但收入仅为他们的四分之三。
36%的儿科医生税前收入在0元以下,76%在元以下,收入在元以上的比例仅为24%。
儿科也叫哑科,因为小朋友还不会表达自己的疾苦。医生要像名侦探柯南般,从现象推断到本质。
光凭借症状判断,短时间难以找到病根,但医生们必须首先拿出救命的方案。
《人间世2·儿科医生》中记录了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小朋友突然昏迷、呕吐、说胡话,这样的症状很难判断是什么病。通过与家长的沟通,医生暂时确定是小孩子服用过量感冒药,急性药物中毒。经过几天的血液透析,小朋友才得以出院。
很多家长都会下意识的忽略掉了儿科医生也是普通人,除了和别的家长不同,多一份职责使命之外,很多儿科医生也是一名家长。
《人间世2·儿科医生》的主角朱月钮医生,在女儿期末考试期间,遇上了一位突发心肌炎的病人,医院坚守了个小时、整整四天半。其间朱月钮想到年仅10岁的小女儿,期末考试期间都没人关心她,就忍不住崩溃痛哭出来。她只能对家里的保姆说,给女儿多做点好吃的。她能做的就只有这么多了。而这不是个例,而是普遍儿科医生的常态......
在医学生中,流传着一个顺口溜,“金眼科,银外科,打死不去小儿科”。年轻的医学生,宁愿去内科、妇科,也不想来儿科。后果是,15年里,我国的儿科医生仅增加了人。
每年有80万医科生毕业,成为医生的只有2.2万人,而成为儿科医生的仅多人。一边是新增医生人数锐减,科室连人都招不满;一边则是儿科医生逐渐离开这个行业。
真实镜头下的儿科医生,熟悉又陌生。
外界看来,它高薪、稳定、社会地位高,但几乎没人去深入调查过他们真实的生存现状。
刨除工资低、工作压力大、晋升难、猝死、医闹、暴力伤医……他们也在承受着许多来自生活的压力,白大褂下的他们,也是有家庭的普通人。
一边忙着救人,一边想方设法保命,这就是他们最真实的世界。
所以不难理解为什么,有34%的儿科医生在两年内有辞职计划,医院,这个比例已经达到了41%。
在《人间世》里,有这么一个片段,抢救一个病危儿童,连一顿饭都没顾得上吃的朱月钮医生,因为对另一个患儿家属说话没有耐心,医院医务处和市民热线。
花了大半天时间解释、写保证书、座谈后,家属同意和解,同时也提了一个疑问:“是什么让你继续坚持在这里的?”
朱医生的一段话,或许就是答案。她说:
人的一生,绝不只是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它在隐藏着忧伤、尴尬、伤痛、苟且,但我相信,医生这个职业,会比别的更容易找到人生存在感。
医者是暗夜里的提灯者,他们一心想为我们抵御黑暗,为何总有人试图打破那盏灯。
寒冬之下,提灯者尚在坚持,而我们普通人能做且一定要做的,难道不是更多的善意与尊重?
医者是暗夜里的提灯者,帮助病人走出疾病的痛苦。小护希望大家能够更多地理解医生的苦衷,给予医生信任和关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