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非常重要的传统节日。古人把冬至视为仅次于年节的大节,节期在农历十一月内,约当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前后。冬至节又称“亚岁”,冬至的前一天叫“小至”,小至之夜叫做“冬除”、“二除夜”。其庆祝活动仿效除夕、新年,只是隆重程度稍逊,但超过其他节日。在历史文献中对冬至过节的相关记载较多,冬至这一天,皇帝还要接受百官朝贺,礼仪隆重,俗称“排冬仗”。冬至节还有吃馄饨的习俗。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冬至的礼仪已经知之甚少,较多地区仅保留着吃饺子的习俗。然而,在年12月21-22日(即冬至),位居河西走廊中部的张掖市山丹县清泉镇祁店村举办了为期两天的“第五届冬至民俗文化庙会”,不仅有生动丰富的节庆仪式,还有与众不同的冬至美食。
《山丹县志》中记载:祁家寨居城西十五里。祁家寨即现在的祁店村。祁店村曾在年进入农业部中国最美休闲乡中国历史古村名录。村落并不大,但干净整洁。村民文化广场和村委会隔街相望,坐北向南。村委会向东约米有一座水库,是周边乡镇农业灌溉的主要水源。水库依山而建,南面是一些小山丘,东面与山丹县大佛寺相邻。沿着水库大坝,向南来到村民文化广场正对面,这里有一处坐南向北的破肚子娘娘庙。庙不大,两层的亭楼静静的坐依在祁店村南面的山脚。
祁店村的文化广场和村委会。
祁店村水库。
祁店村“破肚子娘娘庙”。
一、村落共同体的认同——冬至(“小至”)祭祀
冬至祭祀在村里流传已久。村里的老少妇孺都会参加,外出打工人员也会尽可能赶回。他们把冬至祭祀看作是全村人共同的祈福活动,祈祷风调雨顺、六畜兴旺、安康福祥。祭祀由村民自发举行,仪式由村里的长者主持,年轻人早已自觉安排组织好了祭祀活动的具体规程。
(一)“破肚子娘娘”的故事
祁店村一直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祁店村处于南北两山之间,在这里有姑嫂两人经常去河里抬水。后来嫂子怀孕了,和往常一样与小姑子一起去抬水。有一天抬上水后忽然觉得肚子特别疼,这时正好看到南面的山和北面的山在往一起走(聚),快要合到一起了。如果合上的话,河被堵住,附近所有的村子会被大水淹掉。看到这种情况姑嫂两人着急了,小姑子赶紧回家去叫人,嫂子用扁担的一头先把山顶住,另一头用肚子顶着,结果把肚子顶破了。肚子顶破后,血溅到山崖上,山因为见到血而停止了前移,形成了现在的山崖。嫂子因此事而破肚,也就成了人们传说中的“破肚子娘娘”。破肚子娘娘的肚子划破后,孩子生了出来,所以,人们在塑像的时候也给破肚子娘娘的孩子塑了像。
破肚子娘娘牺牲自己,阻止了南北两面山的合拢,才使得祁店村留存了下来,村民的生命财产得以保障。祁店村的人们为了纪念破肚子娘娘英勇无畏的行为,修了这座“破肚子娘娘庙”,长久祭拜,把她当做这里的保护神。“破肚子娘娘”的传说在当地广为流传,人们平时在各种节庆或个人祈愿时都会来庙里上香、求愿。
12月21日日一大早,村民们从文化广场出发,敲锣打鼓来到“破肚子娘娘庙”上香、祭拜。
“破肚子娘娘”和她的孩子。
(二)冬至(“小至”)祭祀仪式
集体祭拜“破肚子娘娘庙”回来后,村民们在文化广场举行冬至祭祀仪式。文化广场舞台作为主祭台,已经摆好了祭祀贡品。最高处整齐摆放了九头烫洗干净的肥猪,每头猪的嘴里横放着一根大葱,头顶着红黄绸缎编成的绣球,尾部放置一个红嘴馒头。中间一层贡品是6瓶酒。最低的一层贡品是60个整齐叠摞起来的“桃娃子”(当地方言,指专门在祭祀时做的形如蟠桃的红嘴馒头),前三排“桃娃子”上写有“风调雨顺村旺民富”。60个“桃娃子”、6瓶酒,寓意六六大顺之运。在“桃娃子”两边摆放着香蕉、葡萄、苹果等水果。供桌前摆放着祭祀时上香用的大香炉。香炉前面是祭祀的主要台场,只有村里有威望的一些男性才能脖子上戴着黄色哈达、身披红色绸缎被面到这里举行祭祀仪式,而女性是不能到这个核心区域来的。
祁店村冬至祭祀主台。
祭祀开始,村长致辞后由村里的长者当众诵读“祭文”。“祭文”是请村里的“斋爷”写的。“斋爷”是村里的文化人,有一定的威望,得到村民们的认可和尊重。他指出:在古时,“斋爷”主要是落第的秀才、举人,在村子里从事文书写作,比较体面;现在,能写祭文的“斋爷”已经很少了。祭文念读完毕后,仍由长者烧纸上香,而后大家集体三叩首。整个过程村民们都自觉遵守秩序、保持安静。
本村“斋爷”写的祭文。
祭祀结束后,撤掉贡品,耍龙舞狮队伍进入舞台开始表演。表演者都是村里的年轻人,他们在冬至之前就已经开始训练。动作惊险到位、充满活力,团队配合默契。在阵阵锣鼓声中,村民们聚集在一起观看这个传统节目。表演结束后,人们渐渐散去,祁店村的冬至祭祀仪式到此结束。
(三)冬至特色习俗——“捣老爷”
祭祀当天天快黑的时候,有一项“捣老爷”的习俗。“捣”在这个活动中,有“耍趣、捣乱、俏皮”之意。6个当地人所说的“毛头小子”,大约20岁出头的年轻小伙装扮成“衙役”围绕在“老爷”左右两边,并行两列。“老爷”的装扮如同戏剧中的穿戴,头戴乌纱帽,身穿红色官府,脚蹬官靴,手拿绸扇。六个“官府衙役”,身着羊皮袄,头戴黑色毡帽,原先他们都会拿着农业用具挨家挨户捣地皮,现在手持统一制作的木棍来完成“捣”的动作。
“老爷”和“衙役”是整个“捣老爷”队伍的核心组成部分,在他们的前面是敲锣打鼓为活动伴奏的村民们,在他们后面则是村里年轻妇女组成的舞扇队,对“捣老爷”活动进行点缀。
“捣老爷”队伍在去村民家的途中。
“捣老爷”队伍踩着鼓点,踏着十字步,念唱着“捣、捣、捣老爷,金银财宝往里捣,五谷丰登庄稼好。捣、捣、捣老爷,生财发福进元宝,丰衣足食日月好。”等一些纳福添财的唱词,在鞭炮迎接声中进入村民们家中。
“捣老爷”队伍进入主家院子后,主家先要给“老爷”挂红,也就是给“老爷”披上红色绸缎被面。随后,“老爷”和“衙役”在院子中间跳。接着进入主人家的厅房,跳几下后停下来由领队焚表,在“捣老爷”成员的头顶回旋几下。“老爷”会在主家厅房的香炉上香、作揖,主人家还会在香炉旁边摆放一些大枣、核桃、瓜子、花生等干果。“老爷”上完香,主人家要给“捣老爷”的人分发一些贡品来吃。“老爷”进入主家厅房后,妇女们的舞扇队则在院子里跳起扇子舞。
村民们在放鞭炮迎接“老爷”进门。
在村民家的院子里“捣老爷”。
焚表、化纸。
“老爷”上香。
村民们回忆说,早先“捣老爷”队伍离开时,主家要高高兴兴地给他们装面、米、菜等食物,家里经济条件好点的还会拿点肉。不论多抠门的人,也不能让“捣老爷”的人空手而归。这样的话,“老爷”、“衙役”和老百姓都是高高兴兴、欢喜而归,大家图个吉利、喜庆,以后都会平平顺顺。“捣老爷”是冬至的核心内容,有了从各家各户“捣”来的粮食、蔬菜,才有做冬至饭的食材。村里的人们会拿着这些东西,一起热热闹闹的做冬至美食——“牛娃子饭”。
祭祀当天,另一个很有特色的风俗就是人们可以在捣老爷的时候去“偷”别人家的鸡、鸭,或者其他食物,被偷的人家不但不会介意,因为人们认为这天“偷”东西是沾喜气、沾财气。人们会在前几天就给自己准备要偷的人家打招呼说“冬至,我要偷你家的……”,对方也会笑着回应“那你来偷吧”。
(四)冬至味道——“牛娃子饭”
冬至吃饺子的习俗大家都知道,但是在祁店村,冬至却有一种外乡人所无法想象的美食——“牛娃子饭”。据传霍去病西征的时候,行军到这一带,几万人驻扎下后没有肉吃,只有几头牛。将士们专门弄了一头牛让霍将军吃,他却说:这个要让大家都吃上。等把霍将军的话传达到厨子这里时,几个厨子已经偷偷吃掉了牛肚。于是他们就商量说:按霍将军的话,烧饭必须是全牛,但是牛肚子已经被我们吃了,这个咋办哩?那我们只能哄大家了。他们就用面做成一块块牛肚的样子,下到锅里,蒙混过关了。到后来,有的人说是牛肚子饭,有的人又说是牛犊子(就是小牛娃子)饭。这就是“牛娃子饭”的来历。
“牛娃子饭”是祁店村冬至特有的美食,从名称到食材,都体现出该地区的农业生产特点。现在的“牛娃子饭”里面已经没有了牛肉,也不仅仅是牛肚状的面,里面烩进去了猪肉片和一些蔬菜,还有各种形状的面条和面片。做牛肚状面的主要工具是祁店村妇女们新买的梳子。她们把所有的梳子消毒清洗,把切好的面块放到梳子上用力压,从一边开始掀起一点顺着梳子齿的方向开始搓,面块就变成了一个有花纹的小面卷,也就形成了“牛娃子饭”中的“牛肚”。大伙认为,吃了“牛娃子饭”才算是过了一个圆满的冬至。
冬至美食“牛娃子饭”。
二、“祁店村冬至民俗文化庙会”的现代转向
自年以来,县委县政府借助祁店村“冬至”的传统活动,主办了“祁店村冬至民俗文化庙会”,周围十里八乡的人都赶来看庙会。冬至节庆活动已从原来的村落自组织行为转变为政府与村民共同在场的行为。
祁店村冬至民俗文化庙会现场。
“冬至民俗文化庙会”以地方性特色传统节庆活动为基础,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既有地方特色浓郁的“宝卷”、民间小调,也有大江南北都能看到的舞龙舞狮;既有充满现代气息的儿童节目,还有古老有趣的“捣老爷”。
宝卷是一种在宗教和民间信仰活动中按照一定仪轨演唱的说唱文本,其特点是念卷人唱完一句韵文,“和佛人”或听卷人接唱“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等,有时还重复最后一句韵文。宝卷不仅仅是一种念唱文本,更是一种劝化教导的方式,教人行善、积德。在河西走廊的偏僻乡村一直遗存着“念宝卷”的习俗,并流传着“家有一卷,百事无禁忌”的说法,人们把抄卷、念卷当做为自己和家人保平安、祈福的一种方式。村民们忙完秋收入冬后,晚上,大家会请念卷先生到家里去念卷,邻里街坊都会去听。北方的冬天是很冷的,过冬少不了要用玉米杆、麦草烧热炕。人们有的围坐在炕上,有的站在地上,炕中间摆上小炕桌,念卷先生在炕桌上摊开自己带的宝卷,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念唱宝卷,听卷的人津津乐道,还会附和。这样的场景,永远留存在老人们的记忆中,浸润于村民的行为中:“那时候,宝卷给我们村里的人影响都很大,人们都听着宝卷,做事情都有规矩,宝卷教我们要做善事、做好事,千万不能有害人之心,会有报应的……。”年,河西走廊独有的《河西宝卷》被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引起了越来越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