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朝节作为中国古代的岁时节日,影响深远,流转千年,有着深刻的历史与文化渊源。在古代一度盛行,而今却人气渐消,受众狭限。随着近年来传承与保护优秀传统文化的呼吁声渐高,作为岁时八节之一,且寓意美景佳事的花朝节便在不少学者的不断推动中重回了大众视野。
但因花朝节不若端午、中秋等节日历代一脉顺承,受众广泛,虽有至今仍保留此节日的地区,观其风貌,査其民俗,也己与史上的节俗相去甚远,我们只能自文献典籍中窥测一二。
推断花朝节在唐代已经出现雏形,到宋代时花朝节才正式形成。花朝节的节俗的萌生与发展受到二十四节气中“春分”的影响,春分时阴阳二气的转变与流转促进了物候的变化,是花朝节赏花风俗兴起的根本性背景。
花朝节起源与形成
一花朝节的起源
1.花朝节之文化起源
节日便是这文化创造中最具代表的时间节点与文化现象。春分之时,阴阳相半,互为中和。节气的流转促发了物候的变化,万物生发,花期纷至。先民便依据节气、物候的变化来安排自己的生产、生活以及娱乐活动。而这一点,也成为古时赏花之风俗的兴起与发展的根本依据。与之同时,春分为二月中气,时值二月半,花期正盛之时,与花朝节的节期高度一致。
所以,推断花朝节应是起源于二十四节气中的“春分”,只因春分时间不固定,所以在后世春分与花朝节时间往往不同,出现分离的情况。
2花朝节之历史起始
花朝节在唐朝末年己初见雏形,至晚到宋代正式成为节日并逐渐发展,至明清时期达到兴盛。然也些其他有关花朝节的起源时间的说法,如春秋起始说,唐代太宗及武则天时期起始说等多种说法。但这些学说多少存在不合理之处,学者根据现有的文献典籍记载,对其进行深入的探讨.。
宋代皇帝有举办“挑菜御宴”的习俗,且是在二月二日。笔者推测上述唐太宗“挑菜御宴”的传说或是此处之误传。因此,花朝节形成于太宗时期的说法并不准确,无独有偶,学者葛磊认为花朝节始于武则天时期,同样引用了一则传说。
唐时武则天在花朝节当日游园,并令宫女采集百花,将其和捣碎的米一起做成百花糕,赐予群臣。此传说在明代彭大翼的《山堂肆考》和明代王路的《花史左编》中均有记载,然而这两处记载均未提及依据,无从考证其真伪,存疑。我们不妨将讨论转向“花糕”。
最后,揆诸唐代史料,更是没有发现花朝日食“花糕”的记载。因此,武则天于花朝日赐百花糕与群臣一说应属附会,并无史实依据。花朝节出现于武则天时期的说法不能令人信服。
综上,认为花朝节起源于春秋时期的说法犹存疑,花朝节的雏形应是形成于唐代,但不是在太宗时期或武则天时期,应是集中在唐代末年。
二花朝节的形成与演变
1.唐代:花朝节雏形渐现
中国古代节日的产生都会经历一个漫长的过程,节日的节期、各种节俗活动等的产生与形成也并不是一蹴而就的。那如何来证明某一节日的形成呢?是官方的正式颁布法律的认定,还是民间大量民众自发地无意识地参与呢?
有关花朝节明确的记载己是在南宋时期,出自吴自牧的《梦梁录》。认为早在唐末时期,花朝节雏形己经出现,只是并未正式命名而己。对此,有以下几个依据。
首先,花朝节作为游春赏花的嘉事性节日,其兴起自然与古时赏花之俗的流行有着密切联系。而恰在唐代社会上正盛行这赏花游春之风,为花朝节的形成提供了重要的社会背景。每当春时花开,长安到处是园林树木,盛于游赏,园林日无空闲之地。长安都人皆群从出游,赏花游玩。
因为三月与九月有宴集,且上已节与寒食节时间相近,而二月却无宴集,遂提议在二月设置一节。李泌以二月十五日之后太近晦日,非佳节时设,遂提议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从李泌的回复也可以看出两则信息:一是二月十五之后为花时;二是二月节日的设置是出于在桃李花开之际游玩赏乐的原因。由此可从侧面看出,二月半乃是春日良辰,正值赏花游玩之际。
唐代的游春赏花风俗盛行,有着较为集中的时间,那花朝节是否在唐代已经形成呢?其实不然,二月十五日的游春赏花之俗应是花朝节的雏形,然花朝节尚未正式开多成。
2.宋代:花朝节初成节制
宋代是处于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上承隋唐,下启明清,在历史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结束了半个多世纪的纷争时代,使中国又重新走上统一。政治环境的相对稳定,社会阶级的消融,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达到了新的高峰,人民的文化生活更加频繁与普及,尤其宋代花卉业的繁荣,在一定程度上使得都人士庶群丛出游、探春赏花的规模更甚于前,也带动了民间赏花游春之风俗的发展。
随着游春赏花风气的盛行,南宋末年花朝节正式形成,其踏青、挑菜、扑蝶等活动成为花朝节重要的节俗活动。
在宋代城市当中,就其重要程度及文化状况而言,河南府与开封府尤为突出。洛阳作为宋代重要的城市,其繁荣与富庶,闻名遐迩。据周师厚的《洛阳花木记》中记载,洛阳花卉之盛乃闻名于天下,每至牡丹开放之期,男女老幼不远千里前往观赏。可见当时种花赏花之盛,已经在民间普及开来。此外河南开封、南宋都城临安等花卉业亦是繁盛非凡。
明清时期花朝节的节俗活动
花朝节自唐代雏形渐现,到宋代初成节制,又经历元代渐臻完善,直至明清时期走向成熟。无论是在花朝节节日状况、节俗内容还是庆祝活动方面,明清时期的花朝节在承续了前代的历史传统的同时又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现象,有所发展创新,充分展示了明清时期的精神风貌,至此,中国的节日风俗完善。
这其中既包含了承续前代的花朝旧节俗,如踏春赏花扑蝶、出郊劝农之俗;又有新増的节庆活动,如食糕饮酒、农事占卜等活动,还有与其他节日或风俗信仰相混合后产生的新节俗,如簪花赏红、挑菜等。更有一些地域性的花朝节俗,像花朝燃灯、百花斗草之戏、求爱结婚、穿耳献生等节庆活动。
一娱乐与饮食节俗
进入明清时期,社会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发生了诸多前所未有的新变化,社会生活愈加世俗化。在岁时节日层面,社会各阶层的节日习俗愈加丰富多彩,且增添了不少世俗生活的乐趣。
如花朝节,除了延续前代的游春扑蝶的节俗外,还增加了簪花赏红节俗。这节俗显然是为闺中女子所“准备”的,成为女子们重要的节日娱乐活动,使得在明清时期愈加受到束缚的女子即使在内苑也能参与到节日气氛中,颇增添了不少闺趣。
1.娱乐节俗
花朝节的起源之一是游春赏花的活动,唐代时期花朝节的雏形初现的一个很重要的标志便是游春赏花的活动的盛行,且直至明清时期亦繁盛不已。花朝节在明清时期达到极盛。
无论是游春扑蝶,还是簪花赏红节俗,都少不了女孩们的身影。宋代之后,女性愈来愈受到礼教的束缚,“男主外,女主内”是中国社会的常态,“大门不出,二门不迈”是闺阁女子的标准。这种束缚也只有在节日期间才会难得有所放松。
因此,中国古代女性是岁时节日的主要参加者,花朝节正是体现了这种社会背景环境的变化,相比在前代更加流行的赏花扑蝶活动,明清时期更流行且更成为闺阁女子必然要参加的节俗便是“赏红”活动。
2饮食节俗
中国古代的节日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便是饮食文化,传统的节日往往伴随着特色饮食。花朝节的节日饮食自然与花有关,便是花糕与百花酒,还有地方习俗食百花粥。
到明代时,才出现了花朝节食花糕的记载,且还为此增添了颇为惊奇的传说。明代彭大翼《山堂肆考》中有花朝节时武则天命宫女做花糕,以犒赏群臣的记载,此处记载并未言及出处及依据,其真实性有待考证,然花朝节食百花糕的记载从此处出现,且“花糕”的做法相较宋代的记载发生了变化,花糕由百花与米制作而成,不仅兼具花瓣的芬芳和谷物的香味,更是符合花朝节日的特点与气氛,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花糕”。
二农业生产节俗
中国作为农业社会,古代传统的岁时节日与农业生产息息相关。花朝节作为岁时节日之一,其节俗中,有不少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活动,如有花朝劝农、农事占卜及挑菜活动等,着些节俗透露着农业文化的气息,是古代农耕文明的结晶。
1.花朝劝农
明清时期,花朝日劝农习俗仍沿袭前朝,并受到官方重视。然因花朝节节期多样化,即有二月十二日、二月十五日等说法,因此花朝日与劝农日期有所分离。明人徐应秋《玉芝堂谈荟》中有载。
除花朝劝农外,民间还流传着花朝日进行农事占卜的旧俗。农人以花朝节当曰的天气来卜算收成,天气晴朗则预示着丰收,天气阴雨则象征着庄稼歉收。不少明时期农书中均有记载。
当然,这种农事占卜并不是只有在花朝日进行,每逢社日、春分、清明等岁时节日或节气,农人均会占卜一番,以预测天气走向,祈求粮食丰收。农人们的这种占卜行为虽有一定的“迷信”依赖心理,但也是农人多年来对天气预测所作的经验之谈,对农业生产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且对农人而言也是一种心理安慰。
2宗教性节俗及其他节俗
明清时期花朝节的节俗中有不少带有宗教性质的节俗,如花神祭祀活动、花朝燃灯及礼佛活动等。这些节俗中有的是承续前代而来,有的是发展创新而成。其成因与佛、道两家思想的影响有很大关系,也使得花朝节多少带有宗教性意味。另外,还有不少带有地域特色的节俗活动,这体现了花朝节的地域性与差异性的特征。
花朝节自唐宋兴起之时并没有祭祀花神的节俗,花神信仰作为民间风俗信仰是独立于甚至是早于花朝节便存在的。元代之后,花朝节逐渐发展演变,与花神信仰合流,花朝节被冠以“百花生日”、“花神生日”等新的称谓,花朝节也成为了祭祀花神的节曰了。
到了明清时期,民间花神信仰发展到鼎盛,花朝日祭祀花神的节俗活动影响甚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