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坐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榆林古城,是一个既富有历史沧桑感、厚重感,又充满现代活力和包容性、成长性的文化大区。近年来,榆阳区把文化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坚定文化自信,肩负使命担当,点亮精神灯塔,构筑文化高地,推动各种文化传承创新融合发展,打造彰显文化自信的示范区、辐射区。
榆阳区累计投入20多亿元用于文化领域民生建设,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成了一批高质量的精品文化工程。3A级以上景区达到14个,年游客接待量突破万人次,文旅综合收入突破40亿元,成功创建“中国民歌之乡”,成为全国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试点县区、全国文旅融合示范县区。
肩负使命担当构筑文化高地
陕北民歌博物馆
陕北民歌博物馆是目前国内展品最丰富、内容最权威、功能最完善的全国一流音乐类博物馆,成为陕北民歌研究创作高地、年轻艺术人才辈出的摇篮、全国民歌交流荟萃的殿堂、陕北文化旅游重要目的地,入选“陕西年度最具综合实力文旅景区”。“陕北民歌博物馆是一个既有魅力、又有科学性的传承博物馆,把优秀传统文化留下来并传下去,让陕北民歌有了自已的家,榆阳区为保护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做了一件大好事。”中国音乐家协会名誉主席赵季平说。
位于榆林古城夫子庙文化旅游街区的陕北民俗博物馆、古代碑刻艺术博物馆、陕北红色藏品陈列馆、走出家乡的榆林人展馆、丝路脱模艺术馆、中国算盘博物馆和榆阳区文化艺术中心“六馆一中心”,是传承陕北民俗文化的精神家园、传播陕北红色革命精神的重要基地、展现榆阳文化艺术事业的重要平台,已成为榆阳区重点打造的又一文化建设新地标。
榆阳大地物华天宝、英才辈出。榆阳区历经曲折艰辛终于将报界宗师张季鸾先生陵墓从西安市长安区回迁故土,安葬在榆林古城驼峰山上的季鸾公园。此后,相继举办了张季鸾学术研讨会、重新整理出版季鸾文库、精心建设张季鸾纪念馆,成为又一处有影响力的文化高地、精神家园。
与此同时,又建设了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展览馆、邓宝珊将军纪念馆等一批全国有影响力的重点文化工程,形成多层次、多元化的文化载体,增强榆阳建设的精神“内核”,也把文化的自信与自信的文化书写在榆阳这片热土上。
创新文旅融合盘活“一池春水”
从年首届“秋染南山·红叶传情”杏树红叶文化节开始,不断丰富“大美榆阳”文化旅游系列活动内容,中国农民丰收节、溜溜乡村音乐节等每年百余项活动推陈出新、异彩纷呈。古塔镇杏花景观入选“中国美丽田园”名单,带动了三道河则草滩风情、白舍牛滩田园综合体、“泛赵家峁”田园综合体等30多个乡村旅游景区蓬勃发展,走出了一条“景点错位特色、产业高度融合、脱贫小康同步、主体多元互补、城乡统筹一体、乡音乡愁长存”的乡村旅游发展之路。
漫山遍野的杏树红叶
新建成开放的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是可以同时欣赏到黄土地质遗迹与沙漠地貌景观的地质公园,具有无可比拟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这是榆阳区推进文化产业、文化事业融合发展,加快全域旅游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举措。
随着麻黄梁黄土地质公园、榆林野生动物园、榆林自然环境教育中心等一批文化旅游景区的对外开放,新的旅游业态和消费市场加速形成,这些以历史文化、地貌景观、窑洞建筑、传统民俗等为特色的文旅融合新业态,带给老百姓的是脱贫致富的真金白银。
文艺精品迭出惠民润物无声
榆阳区全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标准化、均等化建设,建成全省一流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成榆阳区非遗展示馆、榆阳书画院、榆阳小剧场、榆阳书场等一批文化演艺平台;精心组织戏曲、秧歌、陕北说书等文化下乡活动,每年开展多场文艺活动,50多个团体深入村组、田间地头、幸福院开展惠民演出。
“陕北大秧歌·天天过大街”“非遗小剧场·天天有展演”“榆阳小书屋·人人爱读书”“榆阳小论坛·今天我来讲”,一个个传承弘扬文化的特色文艺品牌让物质上富裕起来的榆阳人精神更加充实。大型原创音乐剧《我的榆林小曲》成功上演,纪录片《邓宝珊将军在榆林》重磅播出,公益电影《大漠巾帼情》全国热播,音乐剧《余子俊》等多件文艺力作荣获省级以上奖项。最新创作的庆祝建党周年红色战争剧情电影《一件棉袄》已杀青,大型陕北地方戏《沙海春秋》成功上演。榆阳文艺正立足新时代,迈向新高峰。(张溁高忠平)
本文来源:半月谈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