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君,府谷人叫灶马爷爷,过年要糊窗子、贴窗花、贴对子,还要请灶马爷爷。灶马爷爷实际就是刻版印刷的一张画,有的画上只有灶马爷爷一人,有的是灶马爷爷,灶马娘娘并列两个,两面写着“几龙治水,几日得辛”,如上联“一龙治水”,下联“四日得辛”。人们由此可以预测新一年的收成,如果是“一龙治水”或者“二龙治水”就说雨水好,收成好;如果是“九龙治水”,就说“龙多不治水”,雨水不好,收成不好。
每年请回灶马爷爷首先要看这个。因为“辛”和“心”同音,府谷人由此演绎出另外一个说法,即“心多麦不收”或“心奸麦不收”,意思是说耍奸耍滑的人,效果不会好。这已经与原来的意思无关了,这就像牛槽里没有草,就说牛念“孔曹严华”一样。“孔曹严华”是百家姓中的一句,“孔曹”和“啃槽”发音相近,就被借用,念“孔曹严华”就是说牛没草吃。因音同而被赋予另外的意思,属于词义的借用。
灶马爷爷和窗花都是刻版印刷的画,但买窗花说买,买灶马爷爷则说请灶马爷爷。灶马爷爷请回来以后,过年就贴在炉台小炉口的墙上,两面贴上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灶马爷爷从正月初一起一直值日到腊月二十三,一家人的一切言行全在灶马爷爷的监督之下。腊月二十三,灶马爷爷要上天庭汇报一年的工作,人们就在这一天祭灶。
祭灶仪式很简单,给灶马爷爷准备好草料、水,最后把那张画连同准备好的黑豆、干草等在炉子上烧就行了。烧前还要用一块麻糖糊在灶马爷爷嘴上,边烧边念:“灶马爷爷你姓李,一圪垯麻糖糊你那嘴,好的你说了,赖的遮瞒了”。麻糖是用小米熬制的一种糖,过去一到腊月二十三,卖麻糖的就来了,小孩子喜欢过节吃好的,到了腊月二十三就等着吃麻糖。灶马爷爷腊月二十三离开,正月初一回来,中间这七天旧神已走,新神未到,诸事无禁忌。
附:百度词条——灶君
灶君,又叫灶神,全衔是“九天东厨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俗称“灶君”,或称“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东厨司命主”、“香厨妙供天尊”或“灶王”,北方称他为“灶王爷”,鸾门尊奉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厨房之神。
灶神之起源甚早,商朝已开始在中国民间供奉,及周礼以吁琐之子黎为灶神等
秦汉以前更被列为主要的五祀之一,和门神、井神、厕神和中溜神五位神灵共同负责一家人的平安灶神之所以受人敬重,除了因掌管人们饮食,赐于生活上的便利外,灶神的职责,是玉皇大帝派遣到人间考察一家善恶之职的官。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大帝报告。十二月廿四日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做所为的日子,又称辞灶,所以家家户户都要“送灶神”。谢灶之期也分阶层,关于何时谢灶,中国民间有所谓“官辞三”、“民辞四”、“邓家辞五”,又称:忘了辞五,别辞六,就是说,二十三、二十四没辞,就辞五,但千万不要辞六了。“官”指官绅权贵,习惯于年廿三谢灶。“民”指一般平民百姓,会在年廿四谢灶,“邓家”即指水上人,会在年廿五举行。但是中国民间百姓大部分会选择年廿三谢灶,希望有贵气,取其意头。
送灶神的供品一般都用一些又甜又黏的东西如糖瓜、汤圆、麦芽糖、猪血糕等,总之,用这些又黏又甜的东西,目的是要塞灶神的嘴巴,让他回上天时多说些好话,所谓“吃甜甜,说好话”,“好话传上天,坏话丢一边”一般家家户户都贴年画灶君,两边贴有对联。另外,黏住灶神的嘴巴,让他难开口说坏话。也有人用酒糟去涂灶君称之为“醉司命”,意思是要把灶神弄醉,让他醉眼昏花,头脑不清,以使少打几个小报告。
因此,祭灶神象征着祈求降福免灾的意思。在祭灶君之时,摆齐供品,焚香祭拜,接着第一次进酒,此时要向灶君诚心祷告,完毕后再进行第二次进酒,进第三次酒之后,将旧有的灶君像撕下,连同甲马及财帛一起焚烧,代表送灶君上天,仪式便顺利完成。而焚烧一个用篾扎纸糊的马,是作为灶神上天的坐骑,还要准备一点黄豆和干草,作为灶神和马长途跋涉所需的干粮、草料。此外还要焚香、叩首,并在灶坑里抓几把稻草灰,平撒在灶前地面上,并喃喃叮咛:“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平安”之类的话,送走神明后,可别忘了正月初四(一说除夕夜)把众神接回来,此之谓“接灶”或“接神”。接灶神的仪式很简单,只要在灶台上重新贴一张新的神。
灶神,全衔是「九天东厨司命太乙元皇定福奏善天尊」,俗称「灶君」,或称「灶爷」「灶君公」、「司命真君」、「九天东厨司命主」、「香厨妙供天尊」或「灶王」,北方称他为「灶王爷」,鸾门尊奉为三恩主之一,也就是一家之主,家里大大小小的事都归他管。灶神左右随侍两神,一捧「善罐」、一捧「恶罐」,随时将一家人的行为记录保存于罐中,年终时总计之后再向玉皇大帝报告。十二月廿四日就是灶神离开人间,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这一年来所做所为的日子,初四就下天,七月二十四是他的生日。灶君位一般是点在西墙。有的是在大灶上,现在新的楼房灶君位一般都是在炉和蓄水池上,表储财丁旺的意思。灶神乃是道教神祇,并不是佛教所谓的监斋菩萨[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