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一个流传600年的传统民俗豫南送灯
TUhjnbcbe - 2024/10/6 17:49:00
□本报记者汤传稷 豫南有个“送灯”民俗近日,信阳市一自媒体账号上发布了一篇文章,其中提到,关于豫南部分地区正月十五晚上给祖坟“送灯”的起源,据传说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找不到他母亲的坟墓因而“送灯”表示追思。此文在网上流传后,引起了很大的争议。记者就此进行求证采访时发现,豫南虽然不大可能是朱元璋母亲的埋葬地,但我省光山县及其周边地区“送灯”的习俗在全国也是极为少见的,目前已列入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送灯”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意义,比起豫南是否为朱元璋母亲埋葬地更为重要。2月24日,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记者恰在豫南采访,目睹了这一民俗奇观。当天,记者在光山县和新县部分乡镇采访时发现,元宵节晚上,随处可见人们忙着“送灯”,一处处山坡上亮起的灯光连成一片,点缀在冰天雪地中,形成了一道美丽的风景。与此同时,到处鞭炮声声,焰火阵阵。据介绍,流传于豫南光山县全境、商城西、息县南、新县大部分地区多年的元宵节习俗给祖坟“送灯”,已成为我国民俗文化中的一个独特奇观。“送灯”文化意义深远光山县根亲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李勇认为,关于网上流传“送灯”起源的说法是一种谬传。光山县及其周边地区正月十五给祖坟“送灯”的真正起源是在明朝的崇祯九年即年。据记载,明末流寇攻破并占据县城,杀戮极多,于正月十五日离窜,当地幸存的百姓回到城中重新过年,并掩埋了亲人的尸体,又在每一座坟前点亮一盏灯,以示悼念、追思。自此以后,光山县及周边地区有了给祖坟“送灯”的习俗。李勇认为,亮灯祭祖源于祭天地、祭祖宗的古代礼仪,是传承孝道的一种祭祀方式。在此过程中,人们抚今追昔,祭奠先祖,祈福平安,是对前辈的怀念,也是中华民族尊老敬祖传统美德的体现,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表达着对美好、幸福生活的追求。李勇认为,当前我国社会个别地方已出现了少子化倾向,一些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而光山县“送灯”习俗中有一种说法,即谁家祖坟前送的灯多,就代表着这一脉人丁兴旺,是一件很值得自豪的事。保护“送灯”习俗,传承孝文化对于延续一个宗族乃至民族的血脉都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社会意义。据介绍,光山县正月十五“送灯”经申报已列入信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今年正月十五前,光山县城原本计划举办元宵灯节和灯祭文化节,但因突降大雪等原因而取消。 让“送灯”习俗科学传承记者在光山等地采访时也注意到,当地群众到祖坟上“送灯”用的灯具大多数是电子灯,外壳用塑料制成,里面安装电池和灯泡。灯祭结束后,山林间到处散落着废弃的电子灯,无人处理,既影响观感,也污染了环境。对此,李勇认为,按照原本的习俗,“送灯”时使用的都是竹灯,材料是竹签、纸张和蜡烛,对环境基本不会造成污染。同时,“送灯”时还要“守灯”。就是点亮灯盏后,要留人守护着,直到蜡烛燃尽才离开。这种仪式,既是对逝去先祖的敬重,也可避免污染环境及引发森林火灾事故。李勇说,对于光山县及其周边地区的“送灯”习俗,作为非常有意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当正本清源,科学引导,更好地加以保护和传承。
1
查看完整版本: 一个流传600年的传统民俗豫南送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