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广德与光山的前世今缘徐厚冰工作室
TUhjnbcbe - 2024/9/17 15:24:00
北京那个医院治白癜风最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jzpj_p2/

标题:广德与光山的前世今缘

摘要:从十九个世纪清朝中期到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豫南光山、罗山、商城、固始等一带居民迁移到苏浙皖毗邻处地域,即浙江长兴县、安吉县,安徽广德市、郎溪县,江苏溧阳市、宜兴市等环太湖流域一带。这种跨世纪的迁移活动规模之大、影响之深是广德近现代移民史上重要一部分。本文着重就人口迁出地光山县人迁入广德县(今广德市)的移民历史、现状及影响加以阐述。

作者:徐厚冰

关键词:移民文化同根同源两地交流移民后裔

一、光山人迁入广德移民史简述

1、迁出地光山历史背景

自古河南省人口居全国之首,据载:清乾隆、雍正年间河南人口有1千万,至同治时豫南已是人多地少,加上赋税过重,如雍正时光州(州以光山固始商城息四县属之)“原额人丁八万八百三十五,又滋生一万五千八十二”,“田地二万四千八百九十二顷八十九亩七分零额”,田赋包括地丁杂税等“银十二万六千二百七十三两二分零”以及隧漕行粮等“银四百一十二两七分零”。加之官兵与捻军的战争袭扰,可谓兵荒马乱,民不聊生。同时,自清咸丰三年()起,河南大部多次发生旱涝相间的特大自然灾害,田野颗粒不收,致使老百姓生活雪上加霜,求生的本能迫使他们为难寻生存之地,以“一副萝担”离家出走,背井离乡,远赴江南。《光山县志·人口》载:“自清同治以来七十年间,因人满之患,迁居安徽、浙江、江苏、江西四省占六十余,人口比老籍加倍,蕃衍之盛,亘古未有。”

2、迁入地广德历史背景

清咸丰十年(年)二月至同治三年(年)七月,清王朝调集重兵,会同地方团练数万众,在以广德为中心的地带与太平军激烈争战近五年之久,州城(今市区桃州镇)曾多次易主。清军、地方团练以及太平军叛军更是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同治元年(年)六月,太平军保王童容海叛变投敌后,率兵攻占篁竹保(今清溪乡蔡家岭南),大肆屠戮,一时遇害者万余人。恰在此时,广德这一带又发生了病疫。《广德州志》载:“同治元年(年)大疫,先是州民在贼中困苦流离,死亡过半。至是又病疫,五月至八月,积尸满野,死亡殆尽”,“几数十里无人烟”,“州民户口旧有三十余万,贼去时遗黎六千有奇”。

咸丰九年(年)广德人口为人,同治四年(年)广德土民仅存人,另有客民(移民)人。六年之中,广德就有30余万人死亡或流落他乡,可谓十室九空。

嗣后,境内形势渐趋稳定。清王朝为维持其统治,令地方速筹措“招集流亡,垦辟田亩”事宜。于是清廷便从鄂、豫两省等地招募大量移民前来垦荒,州内设劝垦局多处,“出示招垦”,并推行“插标划田,立界为山,据室为家”等鼓励移民垦荒的政策。即凡无主田山、房屋,移民均可自行划分,具册呈报领凭后便为己产。“各邻省之民络绎来归,坌集境内”。

3、广德成为光山人下江南集中地的原因

豫南人迁入环太湖区域历史背景前面已经介绍了,就不再累述,这里着重分析光山移民为什么在广德比较集中的原因。

广德毗邻苏浙皖处地域清时有驿道、大道、山道十几条,交通比较发达,移民下江南时,广德是西进东出南下的必经通道,“广德为皖浙门户”、“为苏常门户”,许多移民到达广德后,把这里看成迁移的第一站。

广德这里和光山气候条件、生产生活方式相近,这是使得移民能够很快适应,“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从当时清政府方面来看,广德因战争和瘟疫后大伤元气,百废待兴,亟需恢复社会经济,时州府在信阳光山一带设招垦局,派劝农官,可谓大肆宣传迁移到广德的优惠政策,“划地为界,肥田尽择。”移民到达到广德后,又能享受免赋税等政策鼓励,遂使大批先民迁移并定居下来。据文献记载,在当时清政府的授意下,广德先后拟定出垦荒章程,设立“劝农局”、“招垦局”之类的机构招引垦荒,“客籍农民迁入垦荒者,接踵而至”。

4、移民路线及类型

太平天国战争期间及战后,移民的迁移形式呈多样化态势。既有个体迁移,但更多的还是群体迁移;既有夫妻母子同行,又有父子兄弟随迁,也有全家共迁,尤其是全家共同迁移在当时非常普遍。小孩放在扁担一头的篮子或者箩筐里,另一头装着锅碗壶罐等物,由小孩的父亲挑在肩膀上,家里其他人紧紧跟着,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一个扁担下江南”。

大多数光山移民是从陆路靠双腿行走一路逃荒要饭,在长达几个月的时间里走到广德;少数光山移民乘船到达芜湖后,一般沿青弋江或水阳江上行,或步行迁到广德等地。

在光山移民大军中的主体是垦荒农民,因广德战时人口损失严重,荒芜的土地很多,各地无地或者少地的农民纷纷前来就垦。当然,移民中除了垦荒农民外,还有工匠、商人、艺人、军人等,但数量很少。

5、光山人迁入广德历史一代移民人数

统计时间段的设定。本节段所指“历史移民人数”概念是从咸丰十年()至民国时期初(年)、民国(年)至解放前(年)、年至年大致分为三个时间段:

同治四年(年)广德总人口人,到光绪五年(年),人口骤增至人,其中土民人,占比,14.5%,客民人,占比84.6%。这批移民多数来自湖北的荆门、钟祥、孝感、南漳以及本省江北等地以及河南的光山、罗山、商城、固始;河南人占十分三,三万人左右。

年,广德总人口达人,土著人人,客民人,占比84.6%。

到民国18年(年)广德在籍人口人,广德人口客籍人口达14万人之多,其中湖北、河南籍均占三分之一即5万人左右,河南籍贯构成以河南信阳地区为主,光山籍最多,罗山次之。

年至年广德,广德人口发展到人,籍贯构成已经变为河南人居多;到年广德人口近万,客籍人口约18.9万,占比85%,其中光山人在移民占有相对多的比例,至此广德形成了“小河南”或“小光山”。

建国(年)后至年间,从光山迁移到广德定居的人断断续续也有,只是数量不多,大多数是投亲靠友,非官方组织的移民活动。据笔者走访,原桃山乡(今卢村乡)小余村大洪堡村民组的老吴夫妻俩及女儿三人是年从河南光山迁来的,在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户籍管理当时比较松,老吴一家从光山迁入广德案是移民大军中比较晚的案例。

根据广德近现代人口发展史相关资料,我们可以推算出从光山迁入广德人口一代移民大概数量。截止年,广德境内豫南迁移到广德一代移民至少6万人,其中光山县一代移民4万左右。当然,值得指出,关于一代移民数量只是数字模拟得出结论,相关历史资料在人口登记时没有显示原籍。

二、移民现状

1、移民的身份认同

光山人迁移到广德,前后时间跨度达一百多年,时间长,规模大,移民身份的认同有着多元性和复杂性。广德目前光山籍一代移民所剩寥寥无几,因此,这里所阐述的移民身份特指祖籍光山移民后裔。

广德是一个移民大县,各种移民文化和当代文化交融一起,对移民身份认同近年来有些淡化。现在年轻人(40岁以下)许多人不知道自己祖籍是哪里,40岁至60岁人一般知道自己祖籍是什么地方,而60岁以上的老年人基本都认同自己是“河南人”身份。就祖籍是光山的移民后裔来说,大多数只知道祖籍是光山的,再进一步问是光山哪个具体地点,许多人还是以祖辈口口相传老地名为准。

目前,生活在广德的光山后裔,一代移民的第二代、第三代比较少、大多数是一代移民的第四代、第五代、第六代。

2、目前在广德的光山人后裔分布情况及数量

光山移民后裔目前主要分布在广德北乡的平畈区和丘陵地带,如今赵村、高湖、邱村、砖桥、彭村、流洞、新杭、独山、下寺、山北、花鼓等地。而广德南乡主要分布在卢村、同溪、桃山、东亭、柏垫、梨山等地,光山移民后裔相对少一些(合并前的乡镇)。

如何统计光山移民后裔在广德的数量?我们不妨通过利用概率论建立数学模型,取广德不同方位,收集当地自然村人口祖籍情况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总结,作出推断和预测,为判断光山移民后裔数量提供依据和参考。

取样A:卢村乡清方村泥桥二组(自然村,土著人占多)人,其中认同自己祖籍是光山的有36人,光山后裔占比14.12%。

取样B:泥桥一组(自然村,外来人口多)人口多人,其中认同自己祖籍是光山的有68人,光山后裔占比59.13%。

取样C:誓节镇花鼓稻谷仓村(自然村,外来人口多)人口人,其中认同祖籍光山人的有人,光山后裔占比82.75%。

我们不妨去掉光山移民后裔占比中间值泥桥一组,取占比比较低的南乡泥桥二组和北乡占比比较高的稻谷仓村两地数值,合并计算得出结果:光山移民后裔占比39.25%。这个比率可以作为在广德的光山移民后裔数量比值参考指数。

由此,依据年末广德人口约49.9万总值,再根据取样推算的参考指数39.25%、最大值44.25%、最小值35.25%(按统计抽样误差正负±5%偏值)来计算,我们得出广德光山移民后裔值:正常人数19.59万、最大人数22.80万、最少人数17.58万。当然,这个结论数学模拟基础上,仅仅作为文史研究的参考数据。

三、移民文化

移民文化的独特之处在于开放与兼容,移民的迁徙过程也是文化的流动过程。一百多年来,以光山为主的豫南人和广德当地人以及其他客民不断扩大交往,互相尊重、互相学习。把光山传统文化艺术与当地其他地移民文化艺术不断交融,形成广德多元化移民文化。

移民个体所携带的文化记忆,源于个体对迁出地文化的认知,是个体对原生文化的眷恋。文化的传承所依赖的重要机制之一就是习俗的强大惯性。广德移民文化从移民开始的“惯性”到繁荣,是一个渐进的过程。

1、语言的记忆与表现

移民文化的主体是移民,在文化记忆与文化迁徙中,母语的性质决定了其最具移民文化的标识。因此,语言在移民文化中具有记忆性。

通过前述广德移民历史,我们可以知道到达广德的移民,主要是豫南信阳一带人和湖北孝感黄冈一带人。祖籍河南人中原官话和湖北人西南官话两种话在交流上障碍不大。两种语音系统有着共同的基础,交流相对比较简单,基本都是除了浊音清化、从gkh/zcs中分化出jqx、-m韵尾派入-n或-ng、无尖团对立等官话的共同特点外,而且也多数不分平、翘舌音,许多发音不分fu和hu,甚至f与hu颠倒;部分不分n和l、ing和in、eng和en(b,p,m,f后的eng读ong)。因此两地移民在语言上融合得快,加之其他地方移民和土著人的语言混合演变,形成了独特的广德方言,统称广德话。

广德话不能纯粹地说是属于什么中原官话、西南官话了,只能说是河南话和湖北话混合。但是必须指出,这种广德话基础是江淮官话。因此,我们可以从语言基础上来说,广德话就是光山话的“翻版”,可以这么说,广德、光山两地人讲话都互相能听得懂。

在广德,通过讲广德话来区别祖籍是河南人还是湖北人,一般是50岁以上的人都能基本判断,因为两地口语关键是“舌卷音”,河南人一般无舌卷音,湖北人舌卷音重,以此类推,目前广德话与光山话的区别也是在舌卷音上有细微不同。

在词汇方面,广德与光山话至今沿用许多共同的词语,如“下雨”叫“落水”或’落雨”,“父亲”叫“大”或“老头子”,“什么”叫“么事”,“这里”叫“列坡儿”。

在广德农村地名上也能找到光山话的烙印,如丘陵地方的小(大)村庄叫“小(大)湾(音wai或wan)”,平原田地较多的小(大)村庄叫“小(大)畈(fan)”等。

广德话是作为地方语言属性,是属地身份认同的标志,从广德人日常生活、文化交流等活动的各个角度,反映出移民文化的渊源,也是探究移民文化的基础。

2、习俗的流动与传承

移民文化中的习俗载体是移民群体,在日常生活生产无时不刻地存在,习俗在移民文化中具有很强的流动性。移民的习俗如果能逐步改变迁入地的生活习惯,则说明移民群体性的强大,以及对原祖籍地文化的认同,而广德历史原因造就了土著人少、各地移民占绝对优势的社会生态,从而使得移民文化在广德快速流动、承载及传播。

光山县古为光州,历史悠久,民风淳朴,嘉靖《光山县志稿·风俗》:“士尚,明教礼,崇俭约。”光山移民把当地传统习俗带到广德,逐步改变了广德本地习俗。小到饮食起居、穿戴礼仪等生活习惯,大到婚丧、祭祀、筑屋等“重大活动”,无处没有光山习俗的“影子”。例如:代代口口相传“正月十五大似年”的俗语,就浓缩着光山、广德两地节庆风俗的共性。

光山一带元宵节给祖坟送灯的习俗,在全国十分少见。根据地方志资料记载,其大致范围包括罗山县竹竿、庙仙等乡镇,潢川县的付店、卜塔集、彭店、仁和、双柳等乡镇,商城县县城以南各乡镇,息县淮河以南的曹黄林等六七个乡镇。清顺治十一年(年)和康熙三十五年(年)修的两部《光山县志》记载:“元宵张灯,清明扫墓”。然而,广德人元宵节给祖坟送灯的习俗就是从光山那边带来的,一直延续至今。现在老年人还说:“我们光山人,‘姑娘(特指已经嫁出的女儿)不看娘屋(家)的灯’。”

广德在农历七月十五祭祀祖先的习俗,俗称过“七月半”,由光山移民带来的节仪,光山县志载:“此日亦设酒殽祭祭祖先于其家。”如今,广德农村部分地方仍然流行。

女子出嫁结婚当天,必由兄辈背出大门,叫“把出门”,第二天,女儿携女婿要娘家,吃过中午饭,父母就赶紧放炮,催女儿女婿回家,越早走越好,这叫“回门”。这种婚嫁礼节就是光山一带移民相传。

3、艺术的再生与创新

随着移民从迁出地转入迁入地,移民文化也开始生成。移民文化的形成,得益于移民的文化渊源以及文化本身的发展与再生。移民文化中的艺术文化的表现,不是移民对迁出地艺术的简单复制,也不是对迁入地艺术的全盘接纳,而是艺术记忆与本土艺术的融合,是经过再生与创新的结果。因此,艺术表现形式具有移民文化中的再生性。

广德的歌谣,目前流传下来的主要是来自豫、鄂等省的移民,由各籍移民带来的原籍民歌,丰富多样,异彩纷呈。其中灯歌题材多样,田歌质朴奔放,小调优美缠绵等,同光山民歌如出一辙。年,河南的金花姐、银花姐以及湖北的吴成林、万家斌等民间艺人移民广德后,开始在民间的节庆、庙会、喜庆、祭祀等场所或田间地头进行表演传唱,当时的移民对来自家乡的民歌倍感亲切,很快便传唱开来,并在以后的岁月中不断创新,广德民歌被列入省级非遗名录。例如:广德民歌《姑嫂看灯》与光山民歌《闹元宵》在音调音谱及主题上大同小异。

光山花鼓戏是由豫南民间小调、山歌、歌舞、小戏并融合楚剧、黄梅戏唱腔,吸收汉剧、曲剧的艺术特点,逐渐形成的独具一格的剧种。再看广德皖南花鼓戏,该戏是广德周边及地域最有影响的剧种,皖南花鼓戏是由河南“灯曲子”和湖北“花鼓调”融合皖南民间歌舞而形成的地方剧种,皖南花鼓戏词调及表演形式与光山花鼓戏有一定区别,但同出一脉,皖南花鼓戏的产生,集中体现了移民文化中艺术的再生性。

皮影是用经过处理的半透明牛皮制作而成,由演员在幕后操作皮影演唱故事。广德皮影戏是本地流行的主要剧种之一,是清同治年间河南光山县余雁堂、肖轩元及罗山县移民张雁斌、梁子英及等艺人传入广德的,演唱的内容以“封神戏”为主,所以又称“神戏”,常用来祈求丰年、祛祸禳灾等,唱腔激扬奔放,是观众喜闻乐见的一种民间戏剧形式,在广德境内起源、流传史与光山移民历史同步。早期剧目多亦光山本地皮影戏中的历史演义和传统故事,如《东周列国》、《封神榜》等,其唱腔中能很明显地听出光山一带移民带来的地方文化韵味。

四合火狮灯于清同治年间独创于四合乡,是移民吴伯相老人对来自湖北和河南的移民玩狮舞和玩马灯的再创造,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桃州镇和平村的青狮灯是在广德一带颇为流行的一种民俗舞蹈,其祖传来源于光山移民。火狮灯、青狮灯是广德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4、建筑的体现与固化

移民文化元素及文化记忆符号通常会有机地融入到城乡景观、建筑之中,固化移民文化的特性。广德早期是一个传统的吴文化地区,明清时期,徽文化逐渐成为广德的主流文化,这种文化在建筑风格上可以得到体现,如广德遗存的寺庙、牌坊、祠堂等。

随着清中后期移民数量占主导后,冲淡了地方传统文化,移民文化在地方建筑风格上逐步改变。从农村土灶、房屋、庭院,到城市景观建筑,无处没有古广州建筑风格,建筑文化的体现在生活中逐步被“移植”固化。例如,最常见广德坟墓是圆形,而祖籍豫南人的坟墓是长三角大头形。

四、光山移民后裔

1、民间寻根问祖

祖根意识是大多数移民的一个文化情结。同样,现在广德人仍有着强烈的祖根意识,在心理上、精神上高度认同故土文化之根。从光山人踏上广德的那一天起,两地寻亲、问祖等民间往来,就从未间断。

光山早期移民迁居广德后,仍有族人或亲戚留居原籍,血缘关系的纽带使移民与原藉保持联系。

广德与光山两地相隔千里,中期移民及后代与原籍亲属之间主要靠书信交往。偶有移民回光山,就有其他老乡带信,有的是帮老乡寻找光山亲属。笔者走访了多位八十岁以上健在的老人(一般是光山第三至四代后裔),在他们的回忆中,还与光山那边在上个世纪中期还保持联系(包括书信或人员来往)的不多,估计不到1%,究其根本原因,老人们一致认为是“都穷”、“路途遥远”、“不识字”,即经济条件、文化水平等因素所造成的阻隔。

花鼓乡的李宾老人告诉笔者,他说,年光山有一个叫李木匠的,家谱字辈相同,是他们同宗,在他家住了近一个月,李木匠离开广德后还一直保持通信,后来可能由于李木匠不在世,就和光山那边断了联系。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特别是通信、网络的发展,为人们寻根问祖提供了条件,各种寻根问祖的帖子、文章越来越多。笔者从年在多个媒体平台上发布了本人寻根问祖的数篇帖子或文章,虽结果,但近十几年来几乎没有中断,从笔者的亲身经历中,折射出光山后裔永不放弃寻根问祖的心愿;年9月,光山移民后裔戴敦平从广德市出发,历经半个月,千里徒步到光山寻根问祖,用“脚”体验祖辈“下江南”的千辛万苦,掀起了广德的移民后裔民间寻亲的高潮。

2、两地官方交流

光山与广德虽远隔千山,却血脉相连,有着割不断的根亲文化。民间寻根问祖百年来没有间断,同样,广德光山两地官方和半官方的交流近年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日趋频繁,两县的兄弟情谊迅速加深。

年4月,广德组团到光山考察。

年4月,光山县委书记柴明贵同志率领光山县党政考察团一行60余人来广德考察学习。

年,光山县与安徽省广德市系友好城市。

年春节,广德开发区管委会、人社局赴光山开展招聘活动,并在光山建立了用工招聘机制,至今每年在光山都开展多场用工招聘会。

年6月,光山县委副书记、县长王建平一行,来广德考察工业和招商引资工作。

年10月光山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黄晓赟率团赴广德考察。

年6月,光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峰率考察组一行来广德参观考察经济社会发展情况。

年11月,广德政府考察团在县长陈红英带领下赴光山考察,在招商引、干部交流、相互挂职等方面两地达成共识。

年2月,县委书记王庆武到广德开发区,参加光山籍员工代表共庆元宵节茶话会。

年11月,光山县政协副主席舒世远,文史委主任陈召安组织政协考察团来广德考察交流。

五、研究和挖掘移民文化的意义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个地区的文化,都应是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后形成的一种综合文化。移民文化在广德本地文化特色具有重要地位,并对今天广德人的精神状态、性格品格和人文精神的影响巨大。

在社会和谐、文化繁荣、经济发展的时代,移民文化是广德光山两地人民搭建交流互动的纽带,研究和挖掘移民文化有利于培育两地人民的认同感,增进两地人民的兄弟情谊。在两地移民文化交流的基础上,充分加强两地区位、资源、人才、管理、项目等优势互补,进一步加强两地的经济合作,积极推动两地共谋发展,共图振兴。

因此,深入挖掘移民文化的典型符号、精神标识、气质内涵,展示移民文化巨大的影响力和创造力有着现实而又深远的意义。

1、《广德县志(电子版)》

2、光绪七年《广德州志》

3、清胡文铨《广德州志》

4、嘉靖《光山县志稿》

5、清乾隆《光山县志》

6、《罗山县志》

7、《信阳地区志(版)》

8、《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七十六》

9、《中国经济年鉴》(第三章)

作者简介:徐厚冰,男,籍贯安徽广德,祖籍河南光山,自媒体人。

注:本文首发于光山县政协学习文史委员会编《光山移民记忆》(第-页)一书中

1
查看完整版本: 广德与光山的前世今缘徐厚冰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