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是中国多个民族的传统节日,其中以壮族、苗族、瑶族为典型;现作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法定传统公众假日,该自治区内全体公民放假2天。各族人民的三月三有不同习俗。在汉族,农历三月初三又称“上巳节”,相传是黄帝轩辕的诞辰。在壮族传说中,三月三是壮族始祖布洛陀诞辰日,人们大多会赶歌圩,搭歌棚,举办歌会等。节前家家准备五色糯米饭和彩蛋。人们采来红兰草、黄饭花、枫叶、紫蕃藤、用这些植物的汁浸泡糯米,做成红、黄、黑、紫、白五色糯饭。
龙胜红瑶晒衣节每年的农历六月初六,是红瑶同胞的“晒衣节”。这天,瑶家妇女拿出自己家的花衣、花裙和装饰用具出来晒晒,每家每户的晒排和晾衣架上红红绿绿的衣服,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民间传统节日。晒衣节,发展到今天已经在当地已经做为一个“表演节目”每年这个时候都会重复的给游客表演一个流程。虽然如此,没有见过“世面”的简单,也是怀着“看稀奇”的心态去凑热闹,感受一下民族风情。
毛南族分龙节毛南族分龙节是毛南族祈神保佑丰收的传统节日,于每年农历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龙日)前后举行,活动一般持续三到五天,是毛南族古老、盛大的节日、最重要的节日,是广西十大民族节庆品牌之一。
宾阳炮龙节宾阳炮龙节是融合了汉、壮民族文化特色的一项综合性民间节庆系列活动,流传于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宾阳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宾阳舞炮龙孕育于宋、元朝,发展、形成于明朝、成熟于清末民国,在上千年的发展历史中,形成了历史渊源的悠久性、文化内涵的丰富性、外来文化与本土文化共生的融合性、民众参与的积极性等特征,不但具有独特的中华龙文化研究价值,也具有满足民众禳灾祈福的心理需求的精神价值,被称为“东方狂欢节”。
瑶族盘王节瑶族盘王节,流行于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江西等省(区)瑶族人民居住地的传统节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瑶族盘王节源自农历十月十六日的盘王节歌会,每逢这天,瑶民便汇聚一起,载歌载舞,纪念盘王,并逐渐发展为盘王节,现代的盘王节已逐步发展为庆祝丰收的联谊会,青年男女则借此机会以歌道情,寻觅佳偶。
广西民歌节广西素有歌海之称,是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故乡。壮族人民历来都有唱山歌的习俗,刘三姐是壮族人心目中美与爱、智慧与才能的化身。每逢节日及重大节庆活动都以唱山歌的方式互相交流,传情达意。农历的三月三是壮族传统的歌圩,在这一天许多壮家姑娘、小伙甚至是上年纪的老人都会在田间山坡上相互对唱山歌,以歌定情,以歌会友。他们带着节前已做好的五色糯饭和彩蛋,先祭祀歌仙刘三姐的神像,祈求她赐予歌才。
良双闹鱼节闹鱼节,是流传在红水乡良双村一带的民俗,从明朝万历年间创办流传至今已有多年历史,是融水苗族一个古老的民族节日。它以闹鱼为载体,聚众行乐,广大群众在河中争抢组织者抛起的活鱼,抢的鱼越多,寓意福气就越多,此节也有预祝丰收之意。
苗族芦笙斗马节年,融水县人民政府将11月26日县庆日这一天定为斗马节。自年开始,融水县每年都举办“芦笙斗马节”,影响力日益增加。年,该节庆活动获评为“中国最具特色民族节庆”。斗马节这一天,村寨笙歌震天,铁跑、粉枪齐鸣。穿着节日盛装的各族人民兴高采烈,跳起欢快的芦笙舞。这时,精神抖擞的苗胞,牵着各自的壮马,从四面八方云集斗马场。斗马是两匹公马相斗,每次只斗一对。胜者留在场内继续相斗,一般以胜败场次多少论高下。
苗族春社节春社节是一个流动性节日,前后四天时间。第一天,人们聚集到红水河岸,以斗鸟、斗马、赛马等传统体育竞技活动为主,青年男女成群结队参加各种竞技活动,晚上转移到振民村居住;第二天,人们汇集在振民沟,以男女青年唱情歌、赶坡会为主,晚上住高武村;第三天,人们集中到八迷河口,举行隆重的撒糖活动,晚上住培基村;第四天,钟情男女相互送别,相约八月秋社再会,晚上各自返回家乡,从此挂起苗笛,收回心思,一心生产。
三江花炮节花炮节是侗、壮、仫佬族的传统节日,流行于广西三江、龙胜和江西上栗、湖南等地。各地节期不一,有正月初三,也有正月十五、二月初二、二月十五和三月初三。抢花炮原为还愿求嗣的民间宗教仪俗,现已发展成为群众性文体活动,并列入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项目。
广西传统节日你都知道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