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大风天气照常演出的草台班子。(顾兆明摄)
年,绍兴县皋埠镇后堡村村民在看戏。(顾兆明摄)
年,绍兴县华舍公社人利大队演社戏的情景。(潘洪海摄)
看社戏,是绍兴家喻户晓的民俗活动。很多人对它的印象,首先来自于鲁迅先生的文章,那是鲁迅快乐的童年回忆。过去,每逢春节期间,社戏是农村春节的一道盛宴,人们除了在欢乐祥和的节日里吃吃喝喝,还对正月社戏留下了诸多独特回忆……
搭一方
让村民过瘾的戏台
《辞海》对社戏有这样一个解释:“旧时,农村中迎神赛会所演的戏叫社戏,用以酬神祈福,一般在庙台或野台演出。”在绍兴,社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社戏中的“社”,原指土地神。古时春秋两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即叫社日。南宋陆游专门写有《春社》的诗,其中“太平处处是优场,社日儿童喜欲狂”之句,写出了当年绍兴乡间的社戏之盛。后来,社戏逐渐演变成为迎合民间迎神赛会、逢年过节祭祖礼佛、寿诞庆典等传统习俗。
社戏一般在当地祠堂或庙宇演出,戏台搭建在祠庙里,叫祠堂台或庙台;有的祠庙容纳不下,就只能设在道路空旷之处或者路口临时搭建的简易戏台,叫草台;水乡地区为了方便附近村镇人家自己摇着船前来看戏,戏台就搭建在河岸边,搭台时半个在水面,半个在岸上,故又称河台;若是永久性的演出建筑,则叫万年台。
绍兴民间常把村里举办的唱大戏,叫作“做戏文”,这种戏其实是越剧,也有绍兴大班,称为“太平戏”。唱戏的钱一般由村民众筹,数目不一,红榜公布。戏台多用粗大的毛竹、木板和篷布搭成。帐篷顶端呈锥型,悬挂一个扩音器,远处再连接一个大喇叭。每当社戏开演之前,早有人扛着长凳、方凳占据最佳位置,还有很多小摊小贩闻讯而来,在现场卖一些冰糖葫芦、瓜子花生、甘蔗荸荠、五香豆干等零食,热闹场面丝毫不亚于北方的赶庙会。
追一个
有名伶大腕的戏班
每一个戏班大抵都有一两个“台柱子”,名伶大腕在戏台上扮相惊艳,一甩袖一亮腔,魅力四射,韵味十足,自然成为观众心中的偶像。村民最期待的是花旦出场,只见她盘着极其雅致的长发,泛着红润的脸颊,闪着光芒的眉眼,红似朱砂的嘴唇、弯若柳月的黛眉,再衬上那长长的裙摆,简直美若天仙下凡。而当倜傥的小生一开嗓,就直接意味着这个剧团能否在市场上立脚,看他失意落魄时猛甩头发的动作,看戏的人往往会被其深深感动。
水乡社戏演出的剧目虽多,但大多通俗易懂,深受老百姓喜爱。绍兴市越城区江南越剧团团长陈利华向笔者介绍:“过去,一般过了腊月,我们就会主动到各村去联系,了解到村民偏爱看传统戏,剧团就花时间打磨《五女拜寿》《何文秀》《孟丽君》《碧玉簪》《王老虎抢亲》《状元与乞丐》《狸猫换太子》等观众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看惯了草班路头戏的村民,一开始对我们这个民营越剧团也不抱啥期望,不过看了几场演出后,逐渐成了戏迷,常常是上面演员唱,底下观众跟着哼,完全陶醉在演员的举手投足中,看到动情处会情不自禁地拿衣襟抹眼泪。有些戏迷还会从这个村追到那个村,尤其叫得出演花旦、小生的演员名字,真是难挡住农村观众的热情。”
来一招
留戏加场的绝招
往年,一到过年时段,去农村参加高密度的社戏演出,是绍兴市柯桥区小百花越剧艺术传习中心一种见怪不怪的习惯。作为浙江省内知名的剧团之一,“小百花”往年春节都会成为社戏演出的“抢手货”,甚至需要提前两个月预订。
为了尽量挽留剧团,各地还往往多有绝招。孙新忠是浙江绍剧艺术研究院的资深戏迷,这么多年他跟随绍剧团走南闯北,遭遇过不少观众要求“加场”的场面。据他介绍,原本剧团定好在某个村演出3天,后来却因为观众太喜欢而加演到四至五天,村民不让剧团走,就想方设法把戏班子的箱子藏起来,“抢戏箱”大概就是观众对剧团最朴实无华的认可吧。除了“抢戏箱”,观众对剧团的喜爱还有“打赏”环节。即观众如果认可演员的表演,就会封一个红包,直接丢到舞台或者塞到演员身上,红包越多就说明演员的演技越好,每逢小生、花旦表演“求乞”环节时,很多红包就会飞上舞台,这可比现在的网红直播打赏震撼多了。
正月里看社戏,是绍兴人过年时的亮丽风景,这是一种对传统民俗年味的衬托表达,更是对地域文化传播方式的一分眷恋。今年受疫情影响,不少大戏或被取消和延迟,希望疫情快快结束,让更多人能重温那时的记忆。(绍兴晚报通讯员顾鹏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