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至,雷声起
惊蛰,按照字面的意思解释,就是蛰伏的生命被惊醒。此前,动物蛰伏在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气,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惊蛰过后万物复苏。
二十四节气里,最有气势的,当属惊蛰。《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写道: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惊蛰与雷声的渊源
立春东风解冻,雨水润物无声,万象回春。但是大自然中的动植物如何感知到春天到来呢?
古人认为是雷声。“惊蛰至,雷声起”,人们一般认为是春天滚滚的雷声唤醒了蛰伏大地之中的生命。正因如此,惊蛰是否打雷,被看成关乎一年气象的象征性标志。
人们还根据惊蛰这天的天气,预测以后的天气,比如俗语所说的“冷惊蛰,暖春分”“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
惊蛰三候
一候,桃始华
桃花开得比较早。桃树是先开花,后长叶的。它的花梗很短,看起来像贴着树干开的。惊蛰是桃李盛开的时间,人们常说的桃红柳绿,就是春日里最让人沉醉的风景。
二候,仓庚鸣
仓庚即黄鹂,到了惊蛰,黄鹂开始在翠柳间鸣唱。古时候,人们以为冬眠的青蛙、蛇和昆虫等是被雷声惊醒的,其实临近惊蛰节气,气温渐升,冬眠中的动物新陈代谢逐渐恢复正常,肚子饿了,就要出来找吃的。这就是一到惊蛰,万物复苏的真正原因。
三候,鹰化为鸠
鸠即斑鸠。二、三月份,原本活跃的鹰躲起来繁殖后代,反而不太能见到了,只有斑鸠飞出来,于是古人误以为春天的斑鸠是由秋天的老鹰变化出来的,所以就有了鹰化为鸠的说法。
惊蛰习俗
在民间素有“惊蛰吃梨”的习俗。仲春二月还处于乍寒乍暖之际,气温多变,气候较为干燥,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引发咳嗽。吃梨能能止咳化痰,滋润肺部,缓解天气引发的不适。
“春雷响,万物长。”一切的蛰伏,就像在等这一声春雷的发令枪响,霎时间醒来,成就这仲春二月的姹紫嫣红。对我们来说,惊蛰也是一个觉醒的季节。在这冰消雪融,草长莺飞烂漫春光之下,任谁都没有资格再继续沉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