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中学时期的诗和远方中国教育新闻网
TUhjnbcbe - 2024/8/28 18:02:00

进入北大后,学习历史专业的王丹妮越发感受到在博物馆参观学习带来的乐趣。这份乐趣是她在中学阶段对博识课兴趣的延续。按照她自己的话说:“博识课的熏陶,影响了我对文史学科的兴趣,这门课程没有条条罗列的知识记忆,有的是对发现知识的鼓励,对体验文化、感受历史的褒奖。”

王丹妮是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简称“首师大附中”)的毕业生。像她一样钟情于中学阶段博识课的毕业生有很多。王肇宁是首师大附中博识课的第一批受益者,当年同时被斯坦福大学、哈佛大学等十几所国际名校全额奖学金录取。在斯坦福大学面试被问及中学阶段受益最大的课程时,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是博识课。”

博识课到底是一门什么课?博识课何以如此受学生青睐?在学校教育日益“内卷”的今天,首师大附中为什么要坚持开设这样的课?

从校内走向“社会大课堂”

年12月,首师大附中第一分校把课堂“搬进”了颐和园。学生手中的实践任务单上既有帮助大家认识景点的地图,也有蕴含着颐和园文化与地理知识的小问题。每到一个景点,学生便可以打开实践任务单循着问题去发现、观察、探究,旨在达成“在实地体验中获取知识,在优美景色中品味文化”的目的。

这是首师大附中教育集团已经坚持了20年的博识课学习场景。每周三下午,首师大附中初中一二年级的学生就集体乘坐大巴车,走进北京的博物馆、科技馆、名胜古迹或名人故居,开始他们的“博识之旅”;高中阶段的学生,则每年利用一周的时间走出北京,走向更辽阔的世界,进行有主题的综合实践。

对于集团初中阶段的学生来说,学生有大把的机会走出校园,走进北京的各类场馆参观学习。两年多个课时,故宫、植物园、动物园、宣南文化馆、恭王府、天文馆、军事博物馆、汽车博物馆、海淀公共安全馆等各类场馆都留下了首师大附中学生实践学习的脚印。

北京拥有数量庞大、类型丰富多样的多家博物馆资源,主题涵盖科技、历史、文物、民俗、动植物等方方面面。“这对学生来说本身就是一个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库。”校长沈杰认为,人的发展是在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中实现的,博识课就是让学生在研学之旅中,学会“用脚步去丈量、用眼睛去观察、用心灵去思考”。

从1年开始,首师大附中就创造性开设了特色校本课程——博识课。博识课以“博闻广见、卓有通识;内外兼修、知行合一”为基本理念,是一门“走出去”与“请进来”、校内学习与校外教育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实践性课程。

从“校内小课堂”到“社会大课堂”,博识课是以不同的场馆资源为中心,围绕场馆主题开展参观、讲座、课题研究和成果展示等教学活动。根据学生特点和北京周边资源,博识课设计了十大系列主题,分别为历史长河、自然之旅、艺术之旅、文化之旅、绿色生活、名人故事、科技之旅、军事之旅、收藏系列、时代之旅。十大系列下设30个主题课程,内容丰富多彩,包罗万象。

年,首师大附中与中国科学院合作,正式启动了高中综合社会实践活动。高中阶段的综合实践活动根据培养科学精神和人文底蕴的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沿用博识课的方式,把实践活动做成了课程,开展多线路、多主题的京外综合实践活动。10余条研学路线覆盖了中国东、中、西部多个省份。学生一方面深入中国科学院各分支机构,参与科学研究,接受专家指导;另一方面寻访自然人文景观,品味地域文化,培养爱国情怀。高中阶段的实践课程将学生实践从京内带到京外,实现了从“小课堂”到“大社会”、从“踏遍京城”到“博览中华”的跨越。

博识课的迭代

博识课不是简单地让学生走出去,而是“研与学”“知与行”的有效统一。它通常分为“课前准备、实施参观、成果展示与评价”三大部分。

在课前准备阶段,年级相关负责人要设计好具体的课程安排,结合学生认知特点和教学进度,整合资源,准备学案,并利用课堂教学和课后作业帮助学生做好前期知识储备,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走出校园参观访问。

课中实施参观阶段,博识课实行“备课组责任制”,各备课组教师全程指导与本学科相关的博识内容,鼓励学生通过自主研究、小组讨论、询问讲解员或其他参观者等方式进行探索式、合作式学习。在学生的自主参观之外,学校还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参观过程中为学生配备专业讲解员,保证参观效果;邀请社会上的专业人士进校园,为学生作相关讲座和交流指导。

课后展示评价阶段,学生可以通过撰写论文、制作PPT、设计手抄报、开展知识竞赛、拍摄短片、进行手工制作等形式呈现学习成果。每次参观结束学生返校后,年级组组织博识展示、知识竞赛、论文写作、小组交流等活动,为学生搭建再学习、再提升的平台,实现多种学习方式的整合。教师会对学生学案完成情况和成果展示情况进行评价,学生也会利用“博识课学生自评表”进行自评总结。

博识课从“重旅行”到“重研究”经历了一个过程。博识课开设初期,虽然的确拓展了学生视野,但是似乎并没有达到深度学习的预期,虽然也有合作探究和思考质疑,但更多的是资料的收集与整理,针对某个问题形成深刻见解的情况并不多。

后来,在原有参观研修、撰写论文基础上,学校倡导以学生感兴趣和能实现的方式,多角度、多侧面展示学习成果,于是就有了博识展示课。

每次外出参观结束,由每个班轮流承办博识展示课,每个班自己选定主持人、自己确定展示内容和形式。博识展示课将实地考察与思考沉淀相结合,调动了学生自觉投入前期调查研究与资料收集的积极性,同时也带动了课中和课后的协同。

在首师大附中,博识课不是作秀的“花架子”,而是真正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育品质为目的的教育实践。在多年实践的基础上,学校已开发出“博识课开发指南”“博识课程教学设计案例”“博识学案集”“博识课手册·行走在北京”等课程资源,形成了主题系列化、课程常态化、指导专业化、学生自主化的“四化”课程框架。

博识课改变了教学方式,也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提升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博识课开展过程中,从自主结组到学习重点的确定,从分工协作到参观学习,从搜集资料到汇报展示,无论是学习时间的分配还是学习目标的实现,学生都享有高度自主的权利。

如今,首师大附中教育集团下的学校都延续并结合自身特点创新了这一课程。首师大附中大兴北校区首次将博识课引入小学并结合地域特色量身定制课程方案,大兴南校区形成了“原色+”课程体系,首师大二附中则将课程体系进行重组,推进博识课跨学科跨领域的“双师授课”模式,并构建了弘美课程体系。

博识课背后的整合思维

年11月24日下午,圆明园遗址公园。

首师大附中北校区初二年级学生在这里进行一场与数学、物理相融合的项目学习——测算圆明园内的水域面积。圆明园内水面的形状千奇百怪,这使得用常规方法计算面积成了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然而,用一种新的数理方法——统计模拟方法可将其转化为一个简单的物理实验,学生通过在地图上随意画点就能将问题轻易解决,可谓是举重若轻。

“清明时节雨纷纷,象牙门开贯气神。一程山水一程诗,且慢说与有情人。”这是年清明之后,在行走丝绸古道时,首师大附中学生与同行教师的酬答之作。当时,高一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带着历史、地理、政治、语文等融合了各科内容的学案,前往甘肃丝绸之路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一周内先后参观了甘肃省博物馆、张掖丹霞地貌、莫高窟壁画等,在“游”中“学”,在“行”中“悟”。甘肃博识之旅结束时,每一名学生都撰写了研学论文,最后结集成册成为一份重要的研学成果。

在课程建设中,学校意识到可利用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所以格外重视博识课与学科课程的整合。比如在参观辽金城垣博物馆时,数学组的教师引导学生从“投石车”造型的对称,到力矩的使用,再到抛物线的使用,找出许多应用数学知识。参观结束,教师回到课堂对学生所发现的数学知识进行综合讲解。此外,博识课设有许多主题性活动,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根据主题选择与学科相关的内容进行协同教学。

“学习情境的创新是博识课重要特色之一,课堂由固定封闭变为动态开放,由校内搬到了校外的各类场馆中。场馆里的展品、仪器、文字、工作人员、环境氛围甚至其他参观者,都给学生提供特殊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得到真切的学习体验。”教师刘明说。

博识之旅即成长之旅

邓琳是第29届全国中学生生物学奥林匹克竞赛金牌得主。从小到大,邓琳都是同学公认的“学霸”,也是家长眼中“别人家的孩子”。

邓琳从小就对动植物有浓厚的兴趣。初中阶段,学校各式各样的生物实践活动和博识课程,不断增加了她对生物学科的喜爱。邓琳的精神偶像是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因此她立志成为一名医生。如今,顺利保送至清华大学协和医学院,她距离梦想更近了一步。

一位毕业生对博识课的感言被收录在学校的博识课成果集里。学生这样写道:“我把很多个‘第一次’献给了博识课,因为我喜欢这样的美好。我学会了在参观博物馆时心存敬意,学会了在体验生活中努力而为,学会了在随意游戏中仍保留礼貌。或许,在几十年后我们会渐渐淡忘如今烂熟于心的各种公式定理,但我们一举一动的气质是不会被似刀的时光所磨灭的,而许多伴随我一生的东西,都是博识课送给我的。”

高中学生在博识课现场创作的文字更有味道。一次走进圆明园考察后,感怀之余,不少学生纷纷用文字记录下属于辉煌、属于历史、属于文明的那份落寞:

高二(10)班学生李菲菲写下了一首词《临江仙》:遥想当年园中事,徒留断井残丛。劫夺细软掠瑶琼。火光冲天起,相映晚霞红。雕栏画栋曾何处,山河无处寻踪。回乡歧路又几重?可叹此夜月,曾照古离宫。

高二(8)班学生刘静怡写了一首诗:秋风飒起时,默览残垣地。繁璨纷然凋,廖黯空然立。言笑烟雨去,萋萋晴空意。荡荡百载也,尚具几人兮?

博识之旅即成长之旅。对各类场馆的参观研究,使学生了解许多课本知识是如何在生活中产生的,了解许多学科知识在生活中的综合应用情况,梳理出一些在实践中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这些有针对性的参观学习,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从而开阔了他们的文化视野,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领域。

教师江红霞说:“博识课的开设让学生行走在其中,或了解文化,或追忆历史,或解读文献,或探微奥秘。对于每一个参与者而言,这有益于培养人文素养、城市审美、哲学深思、历史情感、共同记忆、文化认同等。”

在学校承担教育部课题“初中校本化课程开发与研究”过程中,课题组发现,学校初中96%的学生对博识课的开设表示有极大的兴趣、非常喜欢、收获最大,几乎所有家长对博识课的开展都表示高度认同。

当谈到博识课的开设是否会影响学生的考试时,沈杰说:“做这件事不讲功利。如果仅仅是为了中高考成绩,我们就可以把学校的特色课程全部取消。”在沈杰看来,做不浮躁、不盲从、不功利的教育,做负责任的教育,才能取得分数与素质的双赢。

表面上看,博识课与考试没什么关系,但事实上,博识课将学习与实践相结合,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用兴趣激发学生热爱学习、热爱生活、热爱世界的激情,学生的整体素质与学习效率都同步得到提高。“读万卷书还要行万里路,教育者的目光不应只是停留在眼前的中高考,而是应面向人才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诗和远方’。”沈杰说。

这样的理念也被学生广泛认同。已经毕业的贾宇婧曾撰文写道:“只有知识丰富才能让我们成为真正优秀的人,否则就只是高分的野蛮人。”

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博识课的开展并非没有困难。按照沈杰的话说,“每次外出的安全问题是最让人担心的,但是教育不能因噎废食”。

《中国教师报》年05月26日第12版

作者:本报记者褚清源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学时期的诗和远方中国教育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