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传承民俗如何多一些自信
TUhjnbcbe - 2024/8/15 6:49:00

曾几何时,一提起传统节日首先想起的是“小长假又到了”,我们看似与传统民俗渐行渐远,“节味”也越来越淡了,直到某一个瞬间,内心再度被它击中。

北京年冬奥会开幕式的二十四节气倒计时,闭幕式的“折柳寄情”,让全世界为东方美学惊艳。

原来,全人类共有的四季流转之美,中华文明曾以独特的视角提炼;原来,那些传统的、古老的文化宝藏,也可以很新潮,很浪漫。

传统民俗节日是一个地域及民族共同认同、代代相传的文化方式。从远古一直流传至今,形成了一整套规模庞大、意蕴深切、形式灿烂密集而又完整的价值体系。当下,传承民俗可以有哪些新思考?坚定文化自信的我们,如何以民俗为媒,走出一条新路?记者采访了青年作家、四川省文联文艺人才专家库成员李咏瑾,让我们来看看她的分析与期待。

记者:几千年来,传统节日相关的各项活动、风俗和仪式,已深深地内化为中国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习惯。传统节日中所蕴含的伦理道德和审美内涵,今天仍然具有的社会意义和时代价值何在?

李咏瑾:节日承载着国人敬畏自然、家国情怀、感恩重孝、文化认同等伦理道德和审美内涵。今天是七夕,沐浴繁星下,遥想鹊桥会,接露结红绳,斗巧女儿节。

传统节庆都带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比如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又是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清明节,庄重肃穆之余,晕染着“细雨纷纷,牧童遥指杏花村”的意境之美,其中蕴含的文化价值值得我们去好好地继承和发扬。其中包含了我们中国人对生命的深层理解:万物流转,生机不绝,清明节既是对过往的纪念,也是对未来的期待。

疫情发生以来,人们日常生活的交互重心由现实的聚集转移到互联网上的“重遇”,这一承载形式的改变,再度创新了传统节日相关的展现形式,就是我们常说的“仪式感”。比如春节,云拜年、快递年夜饭食材、网上淘年货、在线发红包……构成了别开生面的新年俗。既创新了年味,又延续了这一重要节日的温情与联系,不变的是欢乐祥和的节日氛围和充满民族凝聚力的精神内核。

同时,创新节庆生活方式,其中所蕴含的人口消费潜力,正积极促进着我国数字经济的快速转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打开了一个启迪未来的窗口。

记者:今天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几年前人们还普遍担忧中国传统节日在“洋节”的冲击下日渐式微,如今对其火“出圈”引以为豪并习以为常,而且对相关创新表达的期待值也水涨船高。你认为这背后隐含着什么样的文化密码?

李咏瑾:很多问题本身就不是矛盾对立的二选一。作为中国人,传统节日伴随着我们的成长,早就浸润到我们祖祖辈辈源远流长的血脉中:除夕守岁团圆饭,正月十五闹花灯,端午粽香龙舟快,中秋月圆意悠长……这些独属于中国人的情愫,就和亲情一样难以割舍。不信你问问如今哪怕最新潮的年轻人,大过年的不回家、不和父母热热闹闹地包一顿饺子,你看他的内心会不会失落?

同时,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势不可挡,作为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节日文化,其交流融合更是理所当然。比如这些年大众接受程度越来越高的母亲节等舶来节日的引入,更被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了崭新的内涵:母亲节里,向辛苦操劳的母亲献上一枝鲜红的康乃馨,表达一句“妈妈,我爱你”,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直接体现。我们可以发现,这些“洋节”的推广,对于增进社会和谐有着积极的意义。所以,与其担心传统节日被“洋节”冲击,不如重新发掘更多积极生动的方式,让中国节日焕发出生机。

记者:近年来,越来越多年轻人对传统节日、传统文化当中的元素、符号产生了发自内心地想要深入了解的愿望,还尝试将非遗传承融入自己的创新创意事业中。这些尝试能使我们的文化传承获得哪些更有力的突破与进展?

李咏瑾:如果

1
查看完整版本: 传承民俗如何多一些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