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鸡诞生了很多经典著作,比如上期写到的《黄帝内经》,就是岐山人岐伯和黄帝合著的。再比如著名的《诗经》,里面记录的是整个周朝的社会面貌。
重新翻看这些古代典籍才发现,原来宝鸡在几千年前的样子,早就在书里有所记载。
《诗经》是什么?现在很多80、90后父母,给孩子取名字时,喜欢从传统经典著作中入手,尤其是女孩取名,《诗经》成了大热门。
《诗经》的“翻红”不无道理,因为通篇文风优美,隽永雅致。《诗经》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是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收录了从西周初到春秋中期,从官方到民间的三百多篇诗歌,记录的是整个周王朝的政治和社会风貌。
宝鸡,是周王朝的肇始之地,武王伐纣之后,周朝诞生。周朝是一个完全贵族化的社会,周公制礼作乐,周人还派专人去采集诗歌,在祭祀宴饮等重大场合,诗歌成为了一种礼乐教化民众的方式。
这些诗歌最后被收入了《诗经》,宝鸡与《诗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有些篇章直接产生于宝鸡;有些篇章中吟诵的事件与宝鸡地区相关,甚至在今天还有遗迹留存;有些篇章则专门是岐周宗庙祭祀之礼上专用的音乐。
另外,先秦时期,人们诵读《诗经》的雅言,也以周代西岐方言为主,宝鸡民俗中至今还保留着一些《诗经》所描写的周代礼俗。这些,都足以说明宝鸡地区是诗经的发祥地,是“诗经文化之乡”。
与宝鸡有关的诗歌周人祭祀祖先的诗歌:现代考古发现已经证明,周人在立国之后,政治中心有过三次迁移。宝鸡岐山的岐周,西安长安的镐京和河南洛阳的洛邑。
其中,岐周是周人发祥之地,供奉的是他们的先祖,包括后稷(周人的始祖,也叫弃)、公刘、古公亶父以及文王的灵位。
周人在祭祀先祖时,都会回到岐周。在《诗经》中,就有专门用来祭祀他们的音乐,比如《生民》、《天作》、《公刘》、《绵》、《皇矣》、《大明》、《文王》等10多篇诗歌。这些篇章只要是在祭祀先祖时,都会在岐周宗庙进行演唱。
在这些诗歌中,《生民》和《绵》两篇,至今还有历史遗存。《生民》记述的是周人的始祖后稷的故事,他的母亲是姜嫄,后稷出生时充满神话色彩,而他一生对农业种植很有天赋和才能。
周人始祖后稷按照诗歌中的记载,姜嫄生后稷于邰(今陕西武功县西北,行政区划上原属于宝鸡,80年代划归到咸阳,但从历史文化地理上属于大周原东部)。当地至今有姜嫄墓、后稷教稼樯等遗迹和传说。而且,在当地河流沿岸发现过许多周人的文化遗迹。
《绵》这首诗歌,则描述的是周族首领古公亶父(后追谥为周太王),率领部落迁居到周原的故事。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周人曾经居住在豳地(陕西旬邑县),但他们常常受到狄人的入侵,为了躲避,古公亶父带领周人来到了周原。
古公亶父迁岐年,在岐山京当镇贺家村,有一个重大考古发现。发现了大量周初时期的建筑遗址,出土了陶瓷器、铜器、玉石器、甲卜和卜骨等文物。经过专家鉴定认为,这项考古遗址的基址就是周人的岐周之地。
有兴趣的人推荐阅读一下《诗经·绵》原文,诗歌中对周人如何迁徙到周原,如何看中这片肥沃的土地,以及如何建造宫室等如火如荼的劳动场面,都有详细描写。
与地名有关的诗歌:《诗经》中还有些诗篇,提到了宝鸡的地名。比如《大雅·卷阿》里面写道:“有卷者阿,飘风自南”“凤凰鸣矣,于彼高冈。梧桐生矣,于彼朝阳”。
岐山周公庙这首诗篇因为年代久远,现在读来有点晦涩。其实“卷阿”就是当时的岐周方言,就是今天的“圈窝”,大意是指山凹陷进去的地方,具体指的是现在岐山凤凰山麓的周公庙所在地。
这首诗记载的就是周王在召公的陪伴下,到卷阿的一次游历。
还有一首《甘棠》,是以“甘棠树”作比喻,赞美周朝初期杰出的政治家召公。诗里面的甘棠树就在现在岐山县境内的刘家塬村,这个村子以前就叫召公村,村里还保留着召公祠。村里的甘棠树被誉为“中华第一树”。
宝鸡方言读《诗经》今天的人可能很难想象,年前的古人,在朗诵吟唱《诗经》时使用的语言正是宝鸡方言,也就是当时所称的“雅言”。
“雅言”曾被孔子大力提倡,他在教育学生时,要求他们都用普通话诵读经典,“雅言”在当时以“西都音为正”,而西都音指的就是岐周地区的方言。
《诗经》中的《周颂》篇章,都是周王室在祭祀时演唱的诗歌。从古公亶父带领族人迁于岐山周原奠定基业开始,直到武王灭商后定都于镐京(西安长安区),周人的宗庙都一直在岐周。
而且,有考古材料证明,即使是后来周成王营建洛邑(河南洛阳)后,周人的列王先祖也都是留在岐周。因此,专家推断周朝臣民们讲话,或者市井中人讲话,都是以岐周方言为主。
《诗经》里保留下来的宝鸡民俗或许大家在生活中会有所发现,宝鸡地区的人非常注重礼尚外来。其实,这些古老的礼节,有的是从远古时期遗留下来的。
臊子面回汤:比如,宝鸡“头号美食”臊子面,就源于周代的“餕余”(jun,四声)礼仪,“餕余”是吃剩下的意思。因为,在周朝,周人将臊子面先祭祀祖宗神灵,剩下的才轮到君王和大臣吃,最后才是普通人吃。
这种习俗在岐山一直保留了下来,一般红白喜事,先端两碗汤祭祀天地,然后再祭祀祖宗牌位,最后才上席。一些地区保留吃完面回汤的习俗,也是取“餕余”之礼。
回礼:我曾经见过南方喜事上礼后,主人直接回钱的。但在宝鸡地区,从《诗经》开始,宴会时主人要给客人回礼。《小雅·鹿鸣》篇提到“承筐是将”,指的就是宴会时主人要用竹筐,向客人赠送币帛回礼。
现如今,在宝鸡地区这一古老习俗依然被传承了下来,只是当时的币帛,变成了今天多种多样的礼品,但不管是什么,宝鸡人的待客之道是,不会让客人空手回家。
《诗经》诗三百,多少篇章在宝鸡!《诗经》与宝鸡的故事,还有很多,通过这本年前的古代典籍,我们也能对古代宝鸡人的生活一窥究竟,也更加能明白今天宝鸡地区悠久的文化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