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民俗艺术与云阳张春然中州风情
TUhjnbcbe - 2024/6/20 11:35:00

云阳可谓民俗艺术兴盛之镇。

有一种艺术始于解放。

一九四九年十月一日,毛主席在北京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自此日起的许多天里,云阳街头巷尾表演着一种舞蹈,那叫秧歌舞。年轻媳妇、姑娘们头上插着纸花,腰间束着红丝带,纵横成行,两手各捏住红丝带的一端,随着鼓乐,两臂和整个腰身轻松地扭动起来,一边有节奏地向前移动脚步。

新中国成立了,劳动人民翻身做了国家的主人。这是自盘古开天辟地以来的特大喜事,人们用这种轻巧而又质朴的舞蹈表达内心的欢悦、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对共产党的感激。

这种舞蹈原是北方人民对田间插秧劳动的抽象表现,一九四七年,解放军把它带到云阳,这颗民俗艺术的种子从此在这座古城里生根发芽。

此后在农业合作化运动中,扭秧歌成为一种时尚。留声机里整天唱着让人心醉的歌,翻身的人们都沉浸在难以言喻的幸福之中,以至于那歌许多人在田间地头的劳作和歇息中忘情地唱:

三头黄牛一呀么一匹马,

不由得我赶车的人儿笑呀么笑哈哈。

…………

广阔的田野上麦穗泛金,稻花飘香。囤里粮食多起来,而收成又连年看好,所以人人都有一份好心情,那些姑娘媳妇都乐意用这舞蹈来欢度这美好的时光。

后来在人民公社诞生时,在“大跃进”的进程中,在历年的“五一”、“国庆”、元旦庆典中,扭秧歌都是重要的表现形式。许多女子加入到这个行列中,它居然成了一把衡量一个女子思想是否进步、表现是否积极的标尺。

历史悠久至今犹盛的有其它多种。小关是狮舞;大关是灯棚、龙灯和云彩灯;武黉是背枴;西关是打擂花,还有狮舞。

灯棚是大关的“特产”。它大约产生于晚清或许更早些。通常是每年正月过罢“破五”,人们在街上空闲地方搭起一个棚子,里头上下分层摆上元宝状的小灯盏,灯里注满芝麻油,至夜,所有的灯全部点燃,于是便呈现出一派金碧辉煌的景象。

这灯棚原叫神棚。棚前设置一副桌案,桌上香烟袅袅,那是在祭神,人们祈求他老人家确保在新的一年里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万事如意。

建国后,随着土地改革的实施、农业合作化的兴起,人们的观念一扫陈腐,撤去了神案。为节约开支,油灯改为了蜡烛。烛间是山清水秀、五谷丰登、人们忙于播种收获的图画,后来用实物架起了小铁炉,昭示着人们大办钢铁;还有民兵持枪在村边站岗。后来是佩戴着袖标的红卫兵振臂高呼。近几十年来又是一派树木葱郁、田野金黄、莺歌燕舞的胜景。

从二十一世纪开始,人们心有别裁,把灯棚设置在镇政府大门外西侧。这里不仅临着全镇首脑机关,更因为地势开阔,交通便利,尤其是摊铺比肩,行人如流,是全镇的繁华之地。

灯棚按十二生肖顺序安排内容,哪个年份属什么,就在里头安置一个精心制作的这种动物。背后是立体形的高山流水绿树良田,繁密的彩色小灯泡分布其间。设置灯棚是大关人春节期间必备的生活内容,所以年年都办得很精彩。

大关不乏文人雅士。旧年底或新年初,这些人几乎天天聚首,讨论新年灯棚如何布置。大家阅历广泛,腹中墨水荡漾,对社会客观事物的认识各不相同。有古典论者,云阳乃一千秋古城,文化积淀丰厚,你看楚王行宫、孔学、城隍庙、南怀庙、陕山庙不都健在么?还有古城墙遗迹,护城河流水汤汤,两岸恍然有手持长矛的士兵把守。东汉中兴英主刘秀不是曾从此处经过么?鹿鸣山、九里山堪称天然屏障,迎送着春夏秋冬。灯棚应当表现这些古迹和文化啊!亦有现代派。云阳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不断更新着自己,装扮着自己,提高着自己。如今红日初升,其道大光,展目望去,随处可见经济改革的壮丽成果,而未来又不可限量。末后两种意见兼收并蓄,博而采之。于是新的灯棚更雍容华贵、新颖高雅,容含着古今丰采,矗立在大街之上。小小灯棚中,风雅颂兼备,比兴赋俱有,这已给人以赏心悦目的感觉,而观者又从中深深感受到一个“和”字。有人赞曰,“和”乃时代之精髓、文化之顶点,有了“和”,一切皆兴矣。历年灯棚上又总张贴一副对联,上面的毛笔字或颜或柳或楷或行,高雅不俗,内容古色古香亦不乏时代旋律:

鹊喳梅花春入户,

鼠至华年喜临门。

虎岁刚饮祝捷酒,

兔年又放报春花。

全民共庆十九大,

举国齐歌幸福年。

观赏灯棚成了人们重要的生活内容,每年过罢“破五”,就有本地和其他乡镇甚至邻县的人前来观赏,许多人举起手机拍照,口中喃喃,赞美之情,溢于言表。一宿儒看得久了,诗兴顿起,遂口占一绝:

精致灯棚奇妙功,

古城百姓乐其中。

改革开放风刚劲,

催使今朝涌碧琼。

灯棚这种静态的艺术烘托着轰轰烈烈的鼓乐及与之相关的表演。

小关的狮舞产生于辛亥革命之后。清廷倒台,民国政府颁布了几项有利于民生的政令:男子剪除发辫、女子放脚、禁止种植和吸鸦片烟、肃清红胡子,老百姓凑钱购置大鼓和铜器,热烈庆祝,表达内心欢喜。

同扭秧歌用的小铜器一样,大铜器有自己的乐谱,这乐谱有鸡上架、鸡下架、三英战吕布、狮子滚绣球、凤凰单展翅、三眼枪等二十多种,每一种都有严密的格式。这种铜器操作起来有点费力气,一副铙十多斤,即使在严寒天气,举不多久,额上就沁出一层汗珠。

锣鼓齐鸣起来,狮子也开始舞动起来。小关舞狮独特之处,在于舞场里五六张桌子摞起来,两只狮子一前一后爬到顶端,碰头、搔痒,这头狮子把前腿搭在另一头狮子背上,在做了多种滑稽动作后,突然一个空翻跳下来,观众在惊叹之后,仿佛自身刚刚经历过什么险境又后怕又庆幸地鼓起掌来。扮狮子的是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动作敏捷灵便,配合得默契准确。这凭的全是功夫。而这功夫绝非三五日就可以练成,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大关的龙灯是二十来个人舞一条龙,很精彩。云彩灯颇有名,它早就成为蜚声天下的奇珍异宝。

它的外形是一个小方框,用泡桐板制成,一只手可以轻松地提着走。上端由两块弧形泡桐板连接起来,形如云朵;里头放置蜡烛;蜡烛下端露出的竹片劈开,分插在预先穿好的两个小孔里。四周蒙上白纸,灯就形成了。讲究的是纸上要画上传说中的八个神仙的用品。韩湘子的花篮、何仙姑的莲花宝罩、张果老的唱道情用的竹筒、吕洞宾的宝剑、蓝采和的笛、曹国舅的阴阳板、铁拐李的葫芦、汉钟离的拐杖,这些东西用水彩画出来,给人一种神奇亲切的感觉。

旧时表演云彩灯全用男子,通常八人,每人两盏,一手一盏;解放后改为四男四女,后来演变为八男八女。它只能在晚上表演,用的是小铜器,箫音作引子,多来米发索拉西,一拍半,半拍,高音,低音,回环往复,每一节都把表演引入一个妙不可言的胜景。舞蹈有莲花、盘龙、单折、双折、里五花、外五花等名称,空中出现许多神奇的图画,让人眼花缭乱,直欲走上去,捉住它。表演结束时,所有的灯拼成表示吉利的文字。有时拼什么字,要看表演者的审美观点和意趣,二零一六年是猴年,就拼成“猴”字,不过因为这个字的笔划较多、结构复杂,经过两个晚上的冥思苦想才找到了拼接的方法。

云彩灯不是大关人的原创。它原是清朝宫廷里一种物品。它的表演产生于顺治年间,盛行于乾隆时代。康熙年间,云阳人褚方昌考中状元,有机会接近宫廷,得知宫中有此种艺术,甚是欢喜,通过宫中一掌权太监得到一盏,连同乐谱,带回云阳,时为公元一七一五年。此后在云阳这座古城的寻常巷陌中,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据考证,目前全国仅云阳有这种艺术。云阳,使在宫廷里供皇帝嫔妃格格太子们欣赏的艺术,在自己怀抱中得以绵延。从一定意义上说,艺术,只有到人民大众中才能获取永恒的生命。

大关人表演云彩灯从未间断。旧社会年景苍凉,勉强度日,也没有忘却演练,新中国大家翻身做了主人,日子向好,更加悉心练习,使程序更加完美,使魅力高竿更进。而它的表演不独为云阳人专享,有一天,它走出这座古城,远赴首都北京,放射出愈加璀璨的光彩,得到了更高的礼遇。

那是一九五五年元旦期间,大关十余人带着当地政府的重托和人民群众的殷切期望,去北京参加全国第三届民间音乐汇演。那次增添了一支笛。表演大厅里,箫音笛声,仿佛从九霄悠然落下,在低空回旋,细润柔滑婉转。团团云朵在空中飘游,变幻无穷。观众席上一片寂然,人们唯恐忽略掉哪个细节。那美妙的情景使他们产生了奇异的联想,也许天上真有神仙,你看,那不是仙子下凡了吗?灯如新月,盏盏晶莹;仙子们身材苗条,面露微笑,往而复来,萍踪依依。有文人附耳议论:这不就是郭沫若先生笔下《天上的街市》中引人神往的境界吗?只不过彼为虚拟,此乃实况,非梦非幻,伸手可触。如今的人们,自由,快活,多么幸福啊!观众们神入灯景,忘却了自身的存在。渐渐地,空中出现了八个硕大的白玉般的字:“天下太平五谷丰登”。表演结束,国家文化部授予一等奖,并受锦旗一面,他们集体获得一个天鹅牌金杯。现场亲切接见他们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慨然曰:朵云片云五彩云,云后雨,雨后龙,象征着大自然的丰收。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今天,大关的人们仍把当年周总理的话铭记在心,每忆及,眉宇间掩饰不住骄傲和自豪。总理那句话的含意是相当丰富和深刻的,它既是对云阳云彩灯表演成功的充分肯定,也是对农村连年丰收的高度概括和喜悦,蕴含着对广大农民的关心。

云彩灯因为风格独特,多年来不断赴外地展露丰采。一九九九年元宵节赴县文化局举办的文艺晚会演出,因其优秀被选送南阳演出;二00三年去南阳金玛特演出;二0一二年冬赴五朵山参演省举办的篝火晚会,同年农历十二月下旬参加县春节文艺晚会;二0一三年七月参演县办《人间仙境五朵山》,之后去北京《星光大道》;二0一四年赴南阳参加《唱响白河》的表演。

武黉,这是个有几分神秘的地名。清朝时候,城里路南的一座院落里驻扎过军队,后来那院子被称作武营,路北有一所黉学,是培养秀才和举人的地方。建国后,这两个地方所处的街道被划为一个行政单位,各从名称里抽出前一个字,合称为“武黉”。

武黉的背枴同样闻名遐迩。

背枴是几个青壮汉子,各各肩上束缚一个丈余高的木架(现在是不锈钢材质),上头站着一个三四岁的姑娘,有木头卡住姑娘的腋窝。下边的人扭动身板,上边身着戏装、仙女一般的姑娘便随着扭动。表演的故事有:昭君出塞、文成公主赴西藏、宋太祖戏京娘、吕布戏貂蝉等。这是一种乖巧精致的艺术。上头姑娘的舞动全仗下面的巧妙动作;背者既要承重,还要确保上边人的安全,又要戏剧性地扭动身板,很辛苦,甚至有点提心吊胆。但其艺术效果甚佳,他们走到哪里,观众追到那里,争看稀奇。

在过去相当长的历史阶段内,西关曾经是苍凉萧索的地方。那时房屋低矮破烂,与偏远的山村无甚差异,老百姓多以种地谋生,农闲时取腐土熬成硝、铲灶灰熬成碱换成钱假以度日。

但西关却有出色的民俗艺术,打擂花,舞狮子,样样精彩。

打擂花是在街上用秫秸或芦苇搭一道墙,上面插满柏枝,柏枝的间隙缀满鞭炮,表演者操一把铁勺,连续把身边滚烫的铁汁洒上去,铁汁所到之处,鞭炮争鸣,宛如千万朵金色鲜花的火星竞相飞溅,煞是壮观。

西关的舞狮别有特色。它不攀登桌子,但领狮者用上了武功。两位领狮者手持刀枪,鹞子翻身、凤凰展翅、金鸡独立、猛虎越涧-----各种招式,杂然纷呈,让人看到了古战场上敌对双方你来我往耍枪弄刀惊心动魄的场面。

舞狮套用武术颇有渊源。清朝晚期,西关人冯成化在河北给人当保镖,因为其它的机缘,举家人要迁到禹州居住。冯成化不愿无所遗留地离去,与街坊们祖祖辈辈在一条街上居住,大家都是好邻居,世道不算太平,总有歹人作乱,那就把自己身上的功夫教给大家吧,让邻居们护身用,于是手把手地教各种招式,大家悉心学习,终于学会了些功夫。

西关人并没有把这功夫用于其它方面,他们突发奇想,用于舞狮,自那时起,不曾丢弃,而名声愈来愈大,以至周边一些县的人皆知云阳西关的舞狮跟别处的不一样。

据有关媒体调查,现在南阳市那么多民俗团体中,舞狮运用武功的仅云阳西关。但西关人却觉得他们远不及湖北的,人家的狮子会走梅花桩,而自己不过是做一些传统的动作,无甚妙招,只能望人家项背。

西关人在坚持着自己的功夫,在旧社会物质匮乏的岁月,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所谓的阶级斗争很严峻的时代。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他们不再用真刀真枪,那些东西都缴给了上级,而是用假的,是商店里卖的刀枪。假作真时假亦真,刀枪相撞,依然发出清脆的金属音;大刀从头顶划过,依然呈现一道耀眼的弧光;表演有条不紊激烈地进行,依然招来热烈的喝彩。他们奉献给观众的是戏曲武打场面,是影视剧中扣人心弦的情景。

西关人是不忘旧恩的,至今他们还深深怀念着那位传授给他们功夫的冯成化老师,他们决心永远发扬下去,这是传统啊,决不能失去。已经一百多年了,不管遇到怎样的风雨,他们都不曾放弃,今天更是如此。遇上了好时代,年轻人跃跃欲试,老年人悉心指教,他们深信,他们的舞狮永远伴随着刀光剑影。

在城中四个居委会坚守并弘扬民俗文化的同时,其它民俗团体悄没声地诞生并发展起来。

老年协会是老年人自己的组织。还是新世纪之初,四五个上点年岁的人碰了一下头,这组织就成立起来了,后来像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城内老年人日渐增多,劳碌了大半辈子,现在闲下来,忽然觉得不能只“老有所养”,还应该老有所做,老有所为,于是便决定成立一个腰鼓队。其始是男女混搭,四年后成了清一色的娘子军。她们年纪都在五十岁以上,可是脸上、嘴上抹点颜色,着一身新鲜衣服,就变成了水灵灵的大姑娘或年轻媳妇。小鼓横挎在腰间,按鼓点挪动脚步,那神态,那阵容,不由不让人击掌赞美。这腰鼓队一诞生,便引起城内外人们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民俗艺术与云阳张春然中州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