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老病死,这是每个人都逃不了的规律。当“大限”来临之时,人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和这个世界好好地告别。
只是同样都是去世,为什么有的人用“享年”相称,有的人却用“终年”相称呢?这两者究竟有何区别?
词性不同
有关享年和终年第一个区别,便是两者词性上的不同。无论古代封建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享年一般都作敬辞,表示对死者的敬重。
至于终年,则通常在语句中用作名词,并没额外且特别的含义。
倘若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其实也比较简单。某位老人去世之后,若是人们与之关系亲近,那就应该以享年相称,若是关系一般,通常则以终年就好。
当然,若是某位老人对整个国家或者社会等贡献巨大且突出,那么亲近与否,都应用享年称呼才对。
就像明朝初年跟随朱元璋一同打天下的汤和,为人谨慎、沉敏多智,立下无数功劳后,又深谙明哲保身的道理。
《国朝献徵录》便有评价:称汤和考以令名终斯固保身之有道,而始终不倦可谓盛也巳。
时至公元年,汤和因病去世,被朱元璋追封为东瓯王,谥号“襄武”,是明初极少数寿终正寝的开国良将。
对此,史学家们在描述汤和去世的时候,就会以下享年六十九岁相称(汤和出生于公元年),以示对汤和的尊重。
表达意思不同
至于享年和终年的第二个区别,主要就是表达意思的不同。享年称死去的人活的岁数(多指老人)。
此外,如果是某个王朝的结束,其实也可以用享字相称,只不过享年就要变成享世。
反观终年的意思,既有全年、整年之意,也代指人死亡时的年龄。不过享年的年龄段有所要求,终年的使用范围则比较宽泛。
民间固有认知中就曾有一种认知,即终年代表某个人是在某个年龄死去,人生究竟是否幸福圆满,旁人并不清楚。
可如果换做享年,那就说明此人生前已经实现了个人人生价值,并未带有任何遗憾。
用这种方法去描述某个人的时候,其实也会简单很多。尤其是对年龄界限模糊的情况下,就可以通过对他的生平进行判断。
只要没有遗憾,用享年未尝不可。若是抱憾离世,则终年更为恰当。曾经六出祁山,却依旧没有完成北伐大业的诸葛亮,史学家们就常常以终年相称,原因就在于此。
不仅是因为诸葛亮去世时,年仅五十三岁,更重要的是,他在离开人世的时候,仍然带着遗憾。
对象不同
最后一项不同,则是享年和终年的对象不同。终年,无论表示年轻人还是老年人都可以,并没明确的年龄限制。
享年则不同,最起码要在六十岁以上才行。古代人以六十岁为高寿,自然是活到了六十岁之上才算是享受了人生。
同样是明初的武将,甚至被朱元璋倚之为“万里长城”的徐达,为什么常常以终年相称,而并非享年。
要论功绩的话,徐达绝对不输汤和。原因就在于徐达死时,仅仅只有五十三岁。年龄上没有达到“要求”,后人也无法将实际使用进行更改。
不过真要深究起来,用享年又有何不可呢?明初无数武将,还真没有多少人能够和徐达相提并论。
尤其是为官之道上,其他将领居功自傲时,唯有徐达知进退、晓变通。朱元璋心里想什么,徐达第一时间就明白自己该做什么。
如此优秀的臣子,真是打着灯笼也难找。
可古人坚持的一些习惯,现代社会反倒出现了不小的变化。今人发讣告的时候,终年用的越来越少,享年则用的越来越多。
事实上,究竟应该如何用,决定权依旧属于死者亲属。而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使用习惯,当属三十岁以下的“年仅”,三十至五十岁的“时年”,五十至七十岁的“终年”,以及七十岁以上的“享年”。
《礼记》有云: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享年和终年究竟应该怎么用,今人完全不用太过苛责。实用主义思想的引导下,民俗传统的影响早已被弱化。
面对历史传承下来的文明,我们可以接受,但不能始终被限制在里面。唯有真正将古代文化精华以及现实用需求结合在一起,才能更好地适应时代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