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草是医者钟爱的药材,是厨师的烹饪食材,是百姓的辟邪之物,同时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赋诗传情之物,根据这些而衍生出了“艾草文化”。那到底艾草的起源发展是怎么样的,你有了解过吗?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一下艾草的“前世今生”。
艾的起源
艾草是我国劳动人民认识最早的植物之一,最早可追溯到作为引取“天火”的材质。西汉《淮南万毕术》记载:“削冰令圆,举而向日,以艾承其影,则生火。”古人将冰削出球形透镜,太阳聚焦后产生高温点燃艾草,即可引得“天火”,艾草也因此又被叫做冰台。
艾草作为引取“天火”的媒介,随着火的起源慢慢出现,这是关于艾草最早的记载。
艾与巫术
在古人眼里,艾草是神圣的。当时人们常将艾草作为祭祀之物来用,巫师用“天火”驱赶邪气,用艾草占卜。据考证,殷商以前,艾草常作为占卜工具,预测吉凶。
例如,在古时的北方,巫术掌握在萨满手中,“蒿草卜”便是萨满运用蒿草杆预测吉凶的占卜术之一。
艾与医术
01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有了艾草医用的记载。《孟子》一书便有“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的记述。
02
到了两汉、两晋,艾草入药则更多地出现在药典古籍中。我国第一部中医理论著作《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奠基之作,书中主要叙述的是中医学理论,对药物记载较少,而艾叶却是《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为数不多的几种药物之一。东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提到预防瘟疫的具体方法:“以艾灸病人床四角,各一壮,令不相染。”
03
而艾叶作为药物正式记载,始见于梁·陶弘景《名医别录》,该书对艾叶的药性理论做了较全面的论述,并一直为后世所遵循。比该书更早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白蒿”,据考证白蒿就是艾叶。
04
唐代孟诜《食疗本草》最早介绍了艾叶的食疗方法及作用:“若患冷气,取熟艾面裹作馄饨,可大如丸子许。”“春月采嫩艾做菜食,或和面作馄饨如弹子,吞三五枚,以饭压之,治一切鬼恶气,长服止冷痢。”
05
到了明代,医圣李时珍在家乡湖北蕲州发现了蕲艾,并对其极为推崇,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自成化以来,则以蕲州者为胜,用充方物,天下重之,谓之蕲艾。”
艾与文学
艾是医家的宠儿,也是文人笔下的常客。收载我国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约年间诗歌总集的《诗经》“王风·采葛”就有:“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之句,以艾草表相思之情;其后,由战国时期著名诗人屈原撰写的长诗《离骚》中也提到艾,云“户服艾以盈要兮,谓幽兰其不可佩”。苏轼《浣溪沙》中“风来蒿艾气如薰,使君元是此中人”,还有著名的诗句“端午时节草萋萋,野艾茸茸淡着衣”,这些都是古人对于艾叶的描写。
而古人尊称长老叫“艾”,形容青年美貌也用艾,称为“少艾”;在《诗经》里,连保养都叫“保艾”;《史记》更是把太平无事称作“艾安”。也许因为艾与“爱”谐音,人们对艾草的喜欢是打心眼里的。
艾与民俗
艾草在古代,除了入药,入食外,在民俗上也有大量的应用,历代的一些经史,农学著作上也有她的身影。
明代农学书籍《群芳谱》对艾叶有这样的记载:一名医草,一名冰台,一名艾蒿,处处有之...五月五采艾,为人悬门户上,可禳毒气,。其茎干之,染麻油引火点灸,滋润灸疮不痛,又可带著草作烛芯。
每年端午,我国许多地方的人们都会在家门口悬挂艾草,关于这一习俗的最早记载是在晋朝。南北朝时期,为提高其“辟邪”功能,人们将艾草捆成人的形状;宋朝时,艾草则被编织成虎头形状挂于门上或者戴在头上,如今在很多地区依然保留这一习俗。
在历史的演变中,巫、医、文、俗的发展与艾草紧密相连,艾草在传统文化中意义重大。发展至今,艾草文化已经逐渐壮大,引起人们的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