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文化视点月光下守望美好情怀品味民
TUhjnbcbe - 2024/5/14 18:31:00

月光下守望美好情怀

——品味民间文化里的中秋

高阁明月(二次曝光)。崔鸿伟

刘文江

中秋节,古代又称作月节、月夕、端正月、仲秋,民间俗称八月半、八月节。在这个传统节日里,老百姓们祭月、赏月,全家团圆,其乐融融。

“中秋”一词在中国历史上出现很早,《周礼·夏官·大司马》中记载,“中秋,教治兵”,意思是到了秋天的中段,农事已毕,就要训练军队,保持战斗力。当然,由于历法调整的原因,那个时代的中秋未必能对应现在的八月十五。但据民俗学家研究,至少在唐朝时中秋赏月已经很流行,而到宋代,中秋作为节日已基本成形。

中秋节是文化的节日,也是生活的节日。在口传的民间文学中,这两方面都有许多记载,广泛出现在民间传说、谚语、歌谣各类体裁里。它们讲述的内容,除了我们熟悉的赏月、团圆外,还有游艺、求子、伤怀、相思、吃食、风候、时令等各类不同的主题。

先说赏月。赏月又叫“玩月”,除了欣赏皎洁的月光之外,还有一些游戏项目。比如文人雅士会登山赏月,或者联句酬唱,苏东坡著名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是在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之后所作。据说这首词传入宫中,宋神宗赵顼看到“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一句,感慨地说:苏轼终是爱君。于是就命令将他从黄州转任到离汴京更近的汝州去。这当然也是传说,《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年作于密州,而东坡居士从黄州到汝州,已经是年的事情了。但不管怎样,在这里能看出老百姓们还是希望苏轼多舛的命运中能少一点风波。

中秋节是团圆节,民间关于中秋有不少这样的谚语。

兰州人说,“中秋月儿圆,家家庆团圆。”团圆节上大家总要“张罗一桌好饭”,所以在武威流传一句谚语:“五月端午穿出来,八月十五端出来。”意思是端午节气候适宜,可穿夏装、春秋装;而中秋节粮食丰收,瓜果飘香,经过春夏两季辛苦的人们总算可以庆贺一下,因此这一天吃饭,就该是最丰富的。

对于农民来说,中秋这一日和下半年的气候有重要关系。中秋节这一天不能太热,庆阳环县的谚语说:“中秋热得冒了烟,三九冷得没处钻。”“中秋月明,一冬干冷。”“中秋月当空,十月就见冰。”中秋晚上最好没有云彩,因为兰州的谚语说:“今年中秋云遮月,明年元宵雪打灯。”临夏和政县的谚语说:“中秋不见月,冬天多大雪。”这些都是从中秋来预测冬天和来年的天气。“观赏中秋月,来年麦不多。”这是以今年之有余而思来年之不足。另外,不误农时,是传统社会中对劳动者的一个基本要求,因此甘谷县的谚语说:“年怕中秋月怕半,庄稼怕的误时间。”所以,如果知道来年光景“不成”,谚语里也会提示“你”得勤快一点,别光顾着玩。

中秋节时,吃食的风俗也很多,老百姓常常说:“八月十五月儿圆,西瓜月饼显得全。”“八月十五月正南,瓜果石榴摆满盘。”

说起摆放西瓜、石榴的盘子,在这一时刻可并不普通。本地老百姓把给月亮端的瓜果叫“献盘”,又叫“拜月”,过去人们认为西瓜、石榴多籽,是与增殖后代相关的好彩头。《诗经》上说,“绵绵瓜瓞”,而石榴的谐音更直接,“石榴籽”谐“实留子”,因此人们在家里拜月,多少还蕴含着一重“求子”的意义。

这里还有一个有趣的风俗,就是“偷瓜”,也叫“摸秋”。清朝乾隆时江南有人写过一首《竹枝词》:“八月中秋偷北瓜,相逢不当贼来拿。芋头多子亦遭窃,佳贼原非饱自家。”不像西瓜,北瓜没有固定的指称,而且南北方差异很大。北方几乎没有北瓜,有些地方把某一种南瓜叫北瓜,还有把西葫芦(番瓜)也叫北瓜的。南方某些地方则把笋瓜叫北瓜。北瓜以及诗里的芋头,同样也是“多子”的象征。

除了食用瓜果之外,中秋宴席上还有别的食品,各地多有不同。居住在南方的同胞们家宴上就有全鸡、全鱼、方肉、肉圆,分别象征吉利、有余、福气、团圆。说起来最早的中秋“专用”食物出现在宋代,那时的一本古籍《膳夫录》上说,宋人过中秋要吃“玩月羹”,但这本书没有记录做法和食材。根据前面现代人的菜单,我们大胆发挥一下想象力,推测应该是将鱼、羊肉剁成“细细的臊子”,再混以淀粉含量较多的薯类烹制而成。

金城之夜。田蹊

中秋节的吃食里,月饼最重要。有关月饼的民间传说也很多,这里单说一则我们甘肃的传说。

在泾川县的高平乡,老人们说,八月十五吃月饼和董永七仙女有联系。说是七仙女回天宫时给董永撇下一个儿子,儿子长大了,可小伙伴们总说他是个“没娘娃”。孩子难过极了,哭得死去活来。天上的天将吴刚听见了,可怜这个孩子,就拿出自己的驾云鞋,让孩子在八月十五这一天月亮最亮的时候,偷偷上天找妈妈。孩子到了天宫,见到了七仙女,仙女妈妈亲手用月宫的桂花蜜糖,拌上核桃仁、大红枣、花生米,做成甜蜜蜜、香喷喷的仙饼,给儿子吃。谁知这事被玉帝知道了,他很生气,下令把吴刚罚到月宫里砍桂树,永世不得离开。又令天将脱下董永儿子的驾云鞋,叫麒麟驮他回人间。

董永的儿子像做了一场梦似的,对天宫的仙境记得模模糊糊,只记得他妈做的可口的仙饼。后来,他当了官,就叫当地的百姓到八月十五这天,都来仿做这种饼子,摆在月亮下,表示对亲人的怀念。因为这种饼子像一轮圆月,所以后人就称它为月饼。

中秋时节盼团圆,除了家人,分离的爱人也会相互思念。清水县的一首《情歌》这样唱道:“八月里是中秋,我送情哥下苏州,买个丝帕来包头,将情哥爱在心头。”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十二月念情》里唱道:“八月里到了月圆了,阿哥的远路上照了;有心变只相思鸟,多早儿一搭里到了。”

我们榆中老家的人说:“年过中秋月过半,人老难以再少年。”张掖有一句谚语说:“年怕中秋月怕半,男儿立志在少年。”这其实是在告诉人们,要珍惜时间。

一千多年过去了,有很多事情发生了改变。比如月饼就从实心的变成了带馅的。而且有广式,有苏式;有五仁馅、莲蓉馅、蛋黄馅。可是总还有一些没有变化,就像天上那一轮圆月,应该还是东坡先生仰望过的同一个吧!

1
查看完整版本: 文化视点月光下守望美好情怀品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