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新生向前苍洱之间的白族风情大
TUhjnbcbe - 2024/5/11 17:58:00
                            

编者按

回望40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10载传统村落保护工作,为加强全省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云南省先后出台了《云南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指导意见》《云南省“十四五”城乡建设与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规划》《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等12部门关于在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实施方案》等政策文件,编撰《云南传统村落丛书》,通过构建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纵向保护工作机构、加强顶层政策设计、建立保护管理机制、制定保护技术规范、树立保护传承案例等工作手段,逐步构建了保护内涵丰富、对象分类科学、管控措施有力、工作成效明显、云南特点突出的城乡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和传统村落保护发展道路。

本期“新”生向前云南十城二十村保护工作系列报道带你走进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它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构成部分,同时也是省级历史文化街区,镇区包含喜洲村、周城村、上关村、城北村、庆洞村等中国传统村落。

青瓦白墙,雕梁画栋。

九曲小巷,四围香稻。

喜洲镇位于大理市北部,东傍洱海,西依苍山。

这里是白族典型的商业集镇

有着“小上海”的美誉

喜洲镇现今的整体空间与形态,特别是街巷空间格局,是从明朝末年到民国时期漫长的历史演变中逐步形成的。

这里是大理喜洲

老舍笔下的“东方剑桥”

电影“五朵金花”的故乡

有着浓郁的白族风情

喜洲村于年被列入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喜洲街区于年被列入省级历史文化街区。

喜洲镇保存着风貌良好、特色突出的白族传统民居建筑。

看见喜洲的麦田生活

关键词:风貌历史保护

苍山五台峰下、洱海西岸畔,滚滚麦浪上滑过下关风的形状,送来路旁破酥粑粑的香气……视觉与嗅觉几乎同时袭来,提示着我们,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喜洲镇的距离已越来越近。

喜洲金黄的稻海给人以无限遐想和闲适

一块喜洲破酥粑粑,可以把关于喜洲的记忆留在舌尖。

苍山水系汇聚成万花溪依村北自西向东奔赴至洱海,这座形成于南诏国时期的传统村落就平铺于这个得天独厚的平地坝子。

记者黄兴能拍下的喜洲金色麦田,放眼望去,蓝天白云下,麦浪已悉数镀上金黄,映衬得周遭或青瓦白墙,或黄墙青瓦的白族传统建筑愈发清丽古朴。

国道、大丽公路及洱海生态廊道穿村而过,四通八达的交通为喜洲带来了融入苍洱环游路线的先机,成为了洱海环线上的重要节点。

苍洱环绕间的喜洲气候宜人、风景秀丽,是最适合人居住的地方之一,有着“四时之气常如春,寒止于凉,暑止于温”的美誉。

宋代以来,大理世居民族与内地移民长期在喜洲共同生活,相互融合,成为了今日我们所见的喜洲白族的主体。喜洲曾经是唐代南诏国的第一个古都,既是内地汉文化与西南各民族文化互通的桥梁和纽带,也是中国西南多民族地区文化融合的核心区之一。

在旧时,建盖一所像样的住房是白族人家花毕生精力的大事,白族特色建筑离不开精美的雕刻和绘画装饰。

若要形容对喜洲的初印象,那一定离不开“体面”。老舍曾这样形容喜洲:“喜洲镇却是一个奇迹,我想不起,在国内什么偏僻的地方,见过这么体面的市镇。”足迹亲吻喜洲,“体面”是这里最不难寻找的印记了。

白族建筑多采用殿阁造型,飞檐串角,再以泥塑、木雕、彩画、石刻、大理石屏、凸花青砖等组合成丰富多彩的立体图案,显得富丽堂皇,又不失古朴大方。

严家大院、董家大院、杨家大院、赵府等余院白族特色传统建筑,走过历史烟云,传承至今,已形成一整片白族民居建筑群。有着悠久商业历史的喜洲商帮也是从这里走出,民国初期,喜洲的社会贤达和工商巨子还在此创办了大理地区最早的喜洲小学,形成了喜洲经济发展与文教繁荣相互助益的良性循环。

除唐代和南诏的建筑遗存外,喜洲现在还保有百年以上明清和民国时期的古院落多座。年6月,喜洲白族民居建筑群被列入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深厚的工商业文化底蕴和开放进取的文化精神,被深深地烙印在喜洲雕梁画栋、精美绝伦的传统建筑中,也烙印在喜洲人的吃穿住行中,成为今天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们,在此得以解析历史记忆的密码。

喜洲的每件物品似乎都藏着一段故事

传统村落是在长期的农耕文明传承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凝结着历史的记忆,反映着文明的进步。

白族自古以来从事水稻为主的农业生产,如今成为了喜洲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近年来,大理市在传统村落及历史建筑的保护发展上,遵循“科学规划、整体保护、传承发展、注重民生、稳步推进、重在管理”的方针,成立大理市传统村落保护工作领导小组,依据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和村庄规划引领保护发展,改善人居环境。同时,充分发挥群众参与村落管理和保护的自觉性与主动性,形成了“政府主导,村民参与”的协调机制,为传统村落保护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

历史名人流传下来的事迹增添了喜洲建筑群的文化魅力

喜洲作为西南古代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与中原等内地文化联系密切。

为做好传统建筑风貌管控工作,喜洲出台了《喜洲古镇建筑保护、整治与新建街巷环境保护与整治导则》,是省内率先实施编印的村镇之一,从建筑形式、体量、材料、装饰等方面引导全镇传统建筑保护修缮工作,做到修旧如旧,避免破坏性建设。

喜洲商帮在艰难局面中走上了现代工商业之路

喜洲令人憧憬的麦田生活得以延续和体现,离不开“活态”保护传承模式。喜洲镇内有五个传统村落,喜洲街区为省级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好地方传统文化,发展特色产业,做好活化利用,使得发展与保护相得益彰。

在喜洲,许多契合当代年轻人消费理念的新业态正悄然落地。

如今,人们看得到的是喜洲的麦田生活留住了人、引来了人,同时,也看到了传统村落保护与发展的新路子。

延续喜洲生活的真谛

关键词:传承发展智慧

喜洲是一个从来不缺文案与生活的地方,小红书上、微博里、抖音中……人们对他的憧憬与向往从不加以掩饰,那些明目张胆的喜欢写满了喜洲生活的真谛,这种真谛,从明、清到民国,一直延续至今。

翻滚的麦浪已是喜洲生活的一张名片

喜洲为人们穿越时空、感受历史提供了一条罕见的建筑文化长廊和一座博大的历史博物馆。在喜洲的建筑群落里面,既有宗教文化和民间信仰的庙宇建筑,也有旧时用于表彰杰出的牌楼和牌坊,此外,与传统宗族文化相关的祠堂建筑与民居建筑也在其中相互交错。

喜洲建筑群落绵延近千年,除了典型的“三坊一照壁”和“四合五天井”外,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时代的风格略有差异。

位于喜洲古镇内的大慈寺是唐代南诏时期庙宇建筑的代表,“一进四院”的建筑布局和文化内涵尤为引人瞩目。抗日战争时间,华中大学曾南迁至此,一时间这里成为了我国著名学府所在地。

蔚蓝的天空下,金黄的麦田和土黄的外墙,组合成最直白的中国传统美学。

位于喜洲城北村5号的杨品相宅,建于年,坐落在一片金黄的稻海中,原先是喜洲商帮八家之一的杨品相的家宅,如今是名声在外的喜林苑。年,被评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喜洲地区大理石多,白族民居大都就地取材,采用大理石作为主要建筑材料。

喜洲的建筑群落中,清末和民国时期建成的建筑占了大部分,形式丰富多样,也反映了当时居民的文化和思想。

这是一座糅合了中西建筑艺术、一进两院的“三坊一照壁”结构的院落,其中的“杨家门楼”被誉为喜洲三宝之一。在典型的白族民居三滴水门楼制式上,令人目不暇接的飞檐斗拱、彩绘壁画无声地彰显着那段“体面”的历史。

喜洲的历史与记忆总会给人以惊喜

早年间,《白族民居建筑保护与修筑规划》出台,提出了将喜洲开发成一个既延续白族民居特色,又适合现代人居住的家园。

墙心粉白,檐口彩画宽窄不同,饰有色彩相间的装饰带。

屋檐与马头墙上的山水与文人字画,述说白族人家清新雅致的情趣。

记者从大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了解到,大理始终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基本原则,在对待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的关系上,结合苍洱山水田园景观、民族风情、独特的传统民居建筑艺术,利用传统村落和传统建筑文化资源,适度进行乡村生态民俗旅游开发。在不改变传统风貌的基础上,将喜洲白族古建筑群中杨品相宅、尹家院、严家院等一批传统建筑进行活化利用,成功打造为对外文化交流的基地,树立了白族文化旅游品牌,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院落布局、建筑结构和内外装修等元素来看,白族民居与中原民居建筑有着文化的交融。由于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上的差异,白族民居又有自己明显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白族民居的平面布局和组合形式一般有“一正两耳”“两房一耳”“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六合同春”和“走马转角楼”等。

一杯麦田咖啡、一块喜洲粑粑、一个转角楼冰棒、一碗大理卷粉……舌尖味蕾忙不迭品味喜洲生活的真谛,目之所及,皆是喜洲的“品位”。

明、清两代,喜洲镇中已有“一门三进士,同科四举人”的佳话,也有“二甲进士八十个,举人贡生数不清”的说法。

传统街巷也是喜洲的“品位”体现之一,是历史文脉的物质遗存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喜洲特色和品位的集中体现。

转角楼前品尝文创雪糕,历史在这里留下了新印记。

走在青石板铺筑的街巷中,你会发现,喜洲的老街几乎没有一条是直的,乘坐上喜洲人的“的士”——马车,穿过九曲小巷,每一个转弯都是如此令人意想不到,但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明晰流畅的乡村肌理中民居建筑规制是如此严谨,这便不难理解为何说“百二里迤西大地,无能出其右者,堪称典范”了。

四围香稻的喜洲如今是多少人向往的“诗与远方”。

如果说如今的喜洲是一位“流量明星”,那“流量”的背后,便是对其贯穿始终的保护。传统村落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有政府部门的监督引导,也有当地群众的意识,还有外地游客们的“打卡式监督”,共同推动了喜洲传统村落的保护发展。

喜洲似乎深谙,游人即是明镜,照看着乡愁和发展;亦是薪火,传播着山水和保护。

如今,在喜洲你能感受到,五湖四海的人追寻到此,延续着千百年来中国人亘古追寻的田园梦想,更用智慧延续着生活的真谛。

云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云南网

联合出品

监制:尹勇杨渝蔡葵赵志勇

总策划:陈宏玲孙于婷陈铎文

统筹执行:赵家琦陈烈吕柯芸和云娟聂扬

编校:李赟静乐诚弘韵

撰稿:张顺鋆赵家琦

摄影:黄兴能赵正银田维星王泽航杨金敏赵娜春晓

海报制作:潘思颖

实习编辑:曹路遥

视觉支持:小细节工作室赵正银杨吉娟

鸣谢:大理州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大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大理文旅大理融媒

防疫小贴士

原标题:《苍洱之间的白族风情——大理喜洲》

1
查看完整版本: 新生向前苍洱之间的白族风情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