冲菩萨是旧时句容各地庙会开展的一项最具特色的大型民俗活动。庙会这一天,附近各村抬着本村的菩萨去庙会,个个队伍争强好胜,临近庙会地点,纷纷发起冲刺,抢着上庙,故称冲菩萨。冲菩萨气势大,规模大,融文化体育于一体,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庙会的文化特色。
冲菩萨活动始于明朝,盛于清朝及民国时期,结束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
20世纪50年代前,句容地区几乎村村都供有菩萨,有的村子小,与别的村共一尊菩萨。
菩萨均为木雕全身坐像,真人大小,重50公斤左右,表面饰以彩漆。名号有金刚、太尉、土地、火神、水神、草神等。武官菩萨身着铠甲,头戴金冠,金冠上插一米多长两根野(读“哑”)鸡毛(雉尾),手握刀剑,威风凛凛。也有慈眉善目的文官。
菩萨平时供奉于各村的祠堂里,庙会前一天,打开祠堂门,为菩萨开光,擦拭修整,必要时加漆添彩。开光后,焕然一新,将其安置在木制轿内,轿似一把柜式椅子,菩萨就像坐在椅子上。装好轿杠,作好出行准备。
冲菩萨与抬菩萨的最大区别是“冲”,庙会这一天,天还未大亮,附近各村抬着本村的菩萨,在震天的锣鼓声中浩浩荡荡出发,前往庙会。临近庙会地点时,个个队伍争强好胜,纷纷发起冲刺,抢着上庙,即抬着菩萨打冲锋,俗称冲菩萨。一尊尊菩萨被抬着冲锋陷阵,声势浩大,场面壮观。
“冲菩萨”是取天人合一,人神共舞的意思。有去邪除魔、消灾祈福、冲喜山村、兴旺发达的愿景,村人希冀在“冲”中驱走晦气、带来好运。同时,也能凝聚本村人心,强化团体意识,激励进取精神。
在庙会民俗活动中,“冲菩萨”是最具特色的活动。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庙会的文化特色。
其中尤以西庙、十八庙、大卓庙、光里庙等庙会的冲菩萨最有名气。
西庙位于句容城西黄梅街道境内,距句容城老西门一里。西庙建于陶家,全称西祠山庙,是纪念张大帝即张祠山的祠山行祠。传说建庙时有99间半,后来剩30余间。建有观音殿、王中殿、东西大殿,南面还有一座建于嘉庆年间高约8米的万年台。
三月二十八,是西庙庙会。
八点一过,几声铳(用黑火药装于铁桶中,点燃后即炸响)响,伴随着锣鼓声、唢呐声,各村冲菩萨的队伍相继而来。首先是西庙的菩萨,西庙村的菩萨是杨家将中的杨六郎。队伍前面一杆绣有虎龙图案的丈余三角大旗,上书斗大一个“杨”字,旗杆为茅竹制成,一名壮汉擎住,三名拉纤汉稳住,后面,近百名年轻后生赤着膊,举着叉,拿着铳,燃放着鞭炮,挥着各色小旗,再后面,四人抬着菩萨,呐喊着冲来。
紧接着,滕家巷的城隍菩萨、井沟里的关公菩萨、张家上的太尉菩萨……蜂涌而至。有红脸、白脸、黑脸、花脸等等,十几尊菩萨同时被各村抬出,一支队伍多的有上百人,少的也有几十人。还有些挤不进来的小菩萨,则提前在三月二十六日就悄悄来过了。
锣鼓声中,一支支队伍由西向东,再折返由东向西,在大约近百米的距离,疾速的奔跑三五个回合。“冲菩萨”场面宏大,是西庙庙会的沸点。其时锣鼓声、唢呐声、火铳声、呐喊声,四周观望的人群的喝彩声,震耳欲聋。
过去,华阳街道云塘村曾建有一座云塘庙,《乾隆句容县志》载,云塘庙供奉的为张祠山大帝,县志并收录有《重修云塘庙碑记》,碑记载:“明洪武二十二年(年),礼臣奉勅建立,殿宇将圮,里人公议,合十八社老幼五千六百余口,乾隆丙寅十月落成。”云塘庙为十八社所建,庙会日子又定为每年三月十八,因此,群众就叫为十八庙。
十八庙重建于清代,比周边的寺庙规模大,庙坐南朝北,东边佛殿,五间四厢。西边三间宽敞大殿,从大门到后墙,足有50米。庙里供着关公、张飞、赵子龙的蜡像。庙前建有露天戏台,庙会前三天,请外地戏班子来唱戏。看戏的,做生意的,如过节一般。
三月十八庙会正日,当地21个自然村纷纷抬着菩萨来冲菩萨。各村按菩萨的官位和威望,依次出行,先文官万岁菩萨,后武官菩萨。
出行时,身强力壮的汉子抬着菩萨走在前面,打旗的,放铳的,敲锣鼓的跟随其后,全村村民簇拥着前进。到了庙上,几声铳响,各村队伍“噢”地齐声呐喊着,争先恐后,奔跑争第一。在庙门前路上来回冲锋三次,犹如古代军队冲锋陷阵。
大卓庙位于句容城北9公里处,因先有庙而后逐渐形成集镇。所以,集镇以庙得名,故称大卓庙。庙分两处,南为大,北为小。大庙七间二进,庙内安奉真武大帝,四大金刚,庙东侧有万年台(戏台),庙南涧边留有大广场,长、宽均有几十米。
正月十一是大卓庙会,这天人山人海,香客游客熙熙攘攘;买卖红红火火,农具、日用家居、民间工艺品、风味小吃一应俱全;说书、耍猴、玩把戏、唱戏竞相上演,使人目不暇接,热闹非凡,冲菩萨更将其推向高潮。
大卓庙冲菩萨每数年一届,由周围十几个村庄(下岗头、沟西、丁村、上荫、胡家窑、马家山、张家窑、王店窑、范巷、朱巷、邰家边、老合村等)商定,安排冲菩萨的顺序以及各项事宜。各村由族长或德高望重的长者负责组织。
各村每年按四户一组(自愿组合)抽签决定先后顺序,鳏寡孤独、废弃户除外,然后轮流重复。每户必出一精壮汉子抬菩萨,有困难自己设法解决。
轮值四户负责检查补齐出行器具,菩萨、大小旗子、铳、锣、鼓、唢呐等。还须负责参与者起行前的伙食和冲菩萨后晚上全村男女老少的聚餐。届时全村妇女齐动手,杀猪、磨豆腐、蒸馒头,轰轰烈烈。
各村16岁以上登记在册的男丁,必须清晨到场集合,无故缺席者必罚,各村罚法自定。行前放铳三声开始点名,一般连叫三声后到场的算迟到,迟到者亦罚大香三炷,相当于当时1斗米的价值。
队伍出发,放铳三声,锣、鼓、唢呐齐鸣。扛大旗的走在队伍前面,大旗有2米长、1米宽的白布做成,有长方形,有三角形,有的旗上绣有图案,扎在直径约10厘米,四五米长的毛竹杆上,另有两人一人一边用两根绳背纤,以稳定大旗。后面紧跟敲锣鼓、吹唢呐、舞马叉的,继而由四个壮汉抬着菩萨,大队紧跟菩萨,每人手拿自制三角小旗,其中夹杂凑热闹未成丁的男孩,女人不参加。队尾有放铳的压阵。冲菩萨从村庄出发直线进庙场,遇麦田、油菜地直穿而过,进庙场时放鞭炮、放铳、呐喊助威,冲刺进场,真正是惊天地、动鬼神。
清晨,约七点左右庙门大开,冲菩萨按事先约定的顺序轮流抬着菩萨,打着吆喝由广场向庙里冲锋三个来回,其余人呐喊以壮气势。谁家的速度快、行动威猛利索,表示对菩萨崇敬,就最能上达天庭,赐福人间。冲菩萨时观者如堵,喊声直冲霄汉。
光里庙在句容城东北四公里处,是关帝庙,“关帝”读白了就成了“光里”,光里庙有两进,每进五间,一进门两边是四大金刚,中间为真武菩萨,后五间排几十个罗汉,每年三月三是光里庙庙会。
“三月三”影响大,庙会期间,小商小贩云集,买卖和交换物资的生意十分红火。锄头,扁担,篮筐,桌椅,泥人、风车,糖葫芦、糍粑等各种农具、日用家具、民间工艺品、风味小吃一应俱全。古戏楼上好戏连台,有锡剧,有京戏,整天整夜的连演连唱。庙上,玩龙、舞狮、玩猴,玩把戏等竞相上演,还玩“龙花船”,男扮女装到庙上占一个地方唱各种山歌小调。一时间,香火鞭炮不绝,香客、游客人涌如潮,逛庙男女,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光里庙原属大卓乡,今属华阳镇。这一带几乎村村都供有菩萨,火神菩萨,水神菩萨,土神菩萨,草神菩萨,太尉菩萨……,据说有七十二尊菩萨。
三月三一大早,只听三声铳响,冲菩萨的队伍出发了。
一般每支队伍前面旗帜开道,一面大旗,几十面小旗。大旗旗杆长几丈,杏黄蜈蚣三角旗,一人举杆,二人一人一边用两根绳背纤,后紧跟锣鼓队,再后面是四个大汉抬着的菩萨。
菩萨最多的是“七阵卫”,由七个菩萨组成队伍,一路锣鼓喧天,旗帜招展,队伍能排半里路长。“青脸菩萨”“白脸菩萨”队伍有铳,有刀叉,有各种旗帜。
光里庙西边有座桥,叫“西坝桥”,到了“西坝桥”上,领头的人把拎着的一只大公鸡头拧下来,队伍才接着上来,轮流抬着菩萨冲庙。
上庙先后原先是约定俗成排好次序的,但个个队伍争强好胜,都想争头名,接近“西坝桥”,纷纷发起冲刺,抢着过桥上庙,一时间锣鼓声,呐喊声此起彼伏,惊天动地。
约7点钟开庙门,等各路菩萨到齐,在庙内落座一段时间,来上庙的队伍便各自将菩萨抬起,又在前五间冲来冲去。
冲菩萨气势大,规模大,融文化体育于一体,形成了不同于其他庙会的文化特色。
年前后,庙会成了历史,冲菩萨也定格为历史记忆。但它所体现的那种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直在延续。
该项目对于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增强社区凝聚力具有重要意义,亦有民俗学、艺术学、历史学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