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家三年不沾红,育儿五年莫养宠”,是一句农村俗语,现在很多年轻人不能理解其真实的含义,容易出现误读。
要准确理解这句话,就必须在过去农村风俗和传统育儿理念的背景下,进行解读,要不然在解读上就会与原来的意思南辕北辙。
1、丧家三年不沾红
一、如何理解俗语之中的“丧家”?
“丧家”,通常的解释是有丧事的人家。但是从农村民俗习惯来来,并不是所有的有丧事人家,都要遵守“三年不沾红”的旧礼制或规矩。因此,这句话之中的“丧家”,指有老人去世的人家,进一步说,已经是为人父母的人去世的人家,有后代为他们守孝。
比如说,有一些人家幼儿,或者未嫁娶的年轻人去世,对于其家庭来说,也称为“丧家”,旧时农村民众认为,此种情况,没有必要遵守“三年不沾红”的旧礼制或规矩。同样,一些没有结婚的男女,即使到了中年或老年,去世后,其所在家庭也是丧家,但按照旧时礼制,其亲属一般不要为他们守丧,也就没有“丧家三年不沾红”的说法。
二、如何理解“三年不沾红”?
现在有一些人说到“三年不沾红”,容易理解成有丧事的人家三年不能贴红对联。这种理解虽然不能算是错,但这只是一个方面,因此是不全面的。“三年不沾红”之中的“红”,一是指春节所贴的红对联,二是指操办红喜事。
其一,红春联
过年贴红对联是我国民间的民俗传统,但是,过年进家里能不能贴红对联,是有一定讲究的。通常来说,只要是不守孝的人家,即丧家,都可贴红对联。丧家则三年内不可贴红对联。
所谓守孝人家,不一定是单个家庭,可能是多个家庭。比如,父母生有多个儿子,儿子分家出去另立门户,就属于不同的家庭了。如果父母去世,那么父母所生的儿子都是“孝子”,要守孝三年,他们都属于“丧家”,各自的家里在过年时都不能贴红对联。
通常来说,过去,农村人家遇这种事情,一般有两种做法。一是三年都不贴任何春联和挂红灯笼。二是三年内贴春联,比较普遍的做法是:“一白,二黄,三绿,四红”,意思是第一年贴白纸春联,第二年贴黄纸春联,第三年贴绿纸春联,三年期满,到了第四年就可以贴红纸春联了。灯笼也是如此。不过,不同地方风俗上有差异,有的地方不贴白春联和黄春联,而是三年都贴绿春联。
其二、红喜事
红喜事是指家里除白事外,值得庆贺的喜事,包括结婚生子宴、建房宴、进新屋宴、庆生宴、考取功名宴等。也就是说,家里有老人去世,三年内不得办这些喜宴。
后来,有一些地方专指结婚(娶亲)喜事,也就是三年(有的为二十七个月)内不能办娶亲喜酒。也正因为如此,旧时有一些农村人家,当老人快不行了,急忙把婚事办了,以免耽误婚期。有的地方甚至还出现老人去世时,先办红喜事,再操办白事,其目的也就是为了抢时间,希望能够早日繁衍后代。
当然,也有一些地方认为三年时间太长了,也就缩短为一年,老人去世一年内不得办喜事。还有一些地方,则在守孝三年内,以新生命出生为标准,家里有小孩诞生,意味三年的守丧期提前结束,俗称“一喜压三灾”。这可能与古人所说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有关。新生命的出生就是对已故老人最大的孝道。
现在一些农村(不是所有地方),老人去世后,一般只在三年不贴红春联,三年上新坟方面还非常讲究。在操办红喜事方面,很多地方已不太讲究了。
2、育儿五年莫养宠
这句话容易让人误解的是“莫养宠”。现在有人认为,“莫养宠”就是家里不要养宠物,对儿童的成长不利。如果这句俗语是旧时城市俗语,或者是现代俗语,这种解读也不错。人不能养成玩物丧志的习惯,要从儿童抓起。现在很多家长就有此种想法。
然而,这是旧时一句农村俗语,那时的农村,除了极少数的人家为大户人家,过着养优的生活外,绝大多数的农民都要靠种庄稼,或者兼职从事其他行业,比如手艺、贩卖等,养活自己和家人。
农村养的家畜家禽倒是比较多,牛、马、驴等,是家里种地的主要畜力,要人看管,没有畜力很难种出粮食;猪、羊也是日常家养的家畜,主要用来改善家里的生活,或者用来增加家里的收入;家里养了鸡鸭鹅等家禽,一是用来改善生活,二是用来换钱增加收入。
家禽家畜可不是什么“宠物”,是农村生活的必需品,也可以看成是农业生产的一部分,现在称之为养殖业。农村普通人家的小孩子,从儿童开始就要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有放牛的,有放羊的,也有看鸭和鹅的,他们不是在玩,更不是玩物丧志,而是在帮家里干农活。
农村家里所养的两种家畜,在现在人看来,也可以看成是“宠物”,一种是狗,另一种是猫。狗守家,猫捉老鼠,各司其职,与现在一些人喂养的“宠物”相比,也算不上是真正的“宠物”。
过去农村,很多家长不让小孩子过多地接触狗,因为狗身上有跳蚤,与狗接触时,跳蚤就会跳到小孩子的身上。家长也不让小孩子过多地接触猫,农村人认为,猫阴气重,怕吸走孩子身上的阳气。实际上,主要是因为猫吃老鼠,怕猫身上带着不卫生的东西,给孩子带来疾病。
事实上,过去农村人家,面朝黄土背朝天,为了生活年年忙忙碌碌,干不完的农活,哪有闲情逸致养宠物?再说,我国民间养宠物的兴起,是近几十年来城里人的事,即使现在的农村,也很少有人养宠物,更何况过去农村,就更没有人养宠物了。因此,俗语中的“莫养宠”并非养宠物的意思。
那么俗语中“莫养宠”的意思是什么呢?主要有两种解读:
一是一种倒装,即“莫宠养”。这种倒装的作用,主要是为了俗语的前一句尾和后一句尾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因此,“育儿五年莫养宠”的意思是说,小孩子从能走路开始,就不能娇生惯养,不能宠着和溺爱他们。
二是一种比喻手法。“莫养宠”的意思是说,不要把小孩子像养宠物一样供养起来,同样也是告诫人们,对小孩子不要娇生惯养和溺爱。
那么这句话中的“五年”是指哪五年呢?
我国农村流传一句古老的谚语:“三岁看小,七岁看老”,也有的地方说成“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孩子在三到七岁时,可以从他们的行为表现和待人处事态度,能够看出他们以后的个性特点。小孩子三到七岁这个年龄段,所形成的个性就是成人个性的雏形。现代心理学也认可这种说法。
三到七岁,正好是俗语中所说的“育儿五年”。过去农村,三到七岁这段时期,在教育上是空白期,也是农村家长容易忽略的时期。
七岁以后,一部分儿童开始上学,受到学堂的管教。明清时期,乡村教育开始兴起,义学、家族私塾等这些儿童识字免费教育,在一些经济比较好的乡村发展起来,使普通农家孩子也有了读书识字的机会。还有一部分未上学的儿童,有的开始做学徒学手艺,有的开始帮家里做家务或者做农活,走进了人生大学堂。
3、结束语
传统农村俗语,是在当时农村生活背景下产生的,有很强的时代特点。现在时代不同了,农村风俗和生活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农村育儿,过去农村三到五岁的儿童,基本上过着自由自在的生活,只管他们一日三餐吃饿就行了,很少受到约束;而现在农村,三到五岁的儿童就进幼儿园了,接受幼儿教育。时代不同,育儿的条件也不同了。
但是,“育儿五年莫养宠”这句话,对现在的家长来说,依然有一定的借鉴作用。在家里小孩子处于幼年期,家里不要养宠物的想法,属于现在人对这句俗语的一种拓展思维,是另外一回事了。
因此,不能以今天的农村或城市社会生活为背景,以及现代人的思维来解读,这样就容易产生误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