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是中国古代论述人生修养境界的一部道德哲学专著,是儒家经典之一,原属《礼记》第三十一篇,相传为战国时期子思所作。其内容肯定“中庸”是道德行为的最高标准,认为“至诚”则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并提出“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学习过程和认识方法。宋代学者将《中庸》从《礼记》中抽出,与《大学》《论语》《孟子》合称为“四书”。
素隐行怪有述弗为,行道不可半途而废。
我们知道,孔子一向推崇真正的君子要行中庸之道,做一个堂堂正正的君子,为后世人作出楷模与表率。然而,做许多事情可以千古流名,载于史册,是不是这些事情都符合中庸之道,仁人君子都可以去做呢?孔子认为当然不是这样。想要做些事情让后人记住并不难,但是并不见得符合中庸之道的精神。
孔子说:“素隐行怪,后世有述焉,吾弗为之矣。”意思是说,如果我们一味去探索和研究那些隐僻的道理,一味去做一些怪诞不经的事情,虽然说也可以千古流名,载入史册,但是真正的君子是不会去做的。
在这里,孔子作了一个很明确的区分和定义,那就是君子要做些光明正大、光明磊落的事情,而不去做那些投机取巧、哗众取宠的低级层次的事情。他想告诉我们的是,真正的君子当然就应该去奉行中庸之道,但绝不是去做些行为荒诞、欺世盗名的事情,不是去钻研一些隐僻无用的假学问。这样只能误入歧途,和中庸之道背道而驰,结果离这种大道越来越远。孔子认为,好出风头的人不懂得什么叫作不偏不倚,持之中庸;好走极端之徒更不明白什么叫作恰到好处,无过之而无不及;那些大胆妄为的人也不懂得过犹不及的道理。而这些行为,都是不符合中庸之道的,是跟中庸思想截然对立的。所以,做这些事情的人肯定不是真正的君子,因为真正的君子绝对不会做出这种违背中庸思想的事情的,这些事情也是他们所不齿的。
宋代的赵普曾经说过,治理天下不需要别的大道,半部《论语》就够了。由此看来,《论语》中应该也包藏着丰富而深刻的智慧。而事实的确如此,《论语》的智慧,有些和中庸思想是一致的,它们其实都是孔子给予我们的一种恩泽。《论语》中的“子不语怪、力、乱、神”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孔子绝对不去和别人谈论,也不会去教导学生关于怪诞、蛮横、悖乱、*神这些不符合中庸思想的东西。在孔子看来,这些东西对正统的大道是有害的,如果学习它们只会让人们误入歧途,越来越靠近旁门左道,离中庸思想越来越远。
可以这样说,孔子是一位很注重现实人生的人,他
中庸思想要求秉持中庸,不偏不倚,古代的圣贤君子也力图做到这一点。他们不会去做一些欺世盗名、哗众取宠之举,也不会为了一时的热闹和个人的功利别有用心地对自己进行“炒作”。他们只会以自己的行动,去证明自己的人格,彰显自己的品格和人生境界。在道可行的时代,他们会乘势而济天下苍生,而在道不可行的时候,他们也不会随波逐流,仍然会坚守自己心中的一种原则和思想境界,不会随之而改变,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然而,今天的情形已经不同于那个遥远的时代。由于时代的变化,社会风气的转变,现实社会中的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他们的心灵越来越麻木,也越来越耐不住寂寞。他们向往和追求的是虚浮的奢华的东西,这些东西如同一面虚无而又真实的旗帜,在前边招引着人们,心甘情愿做它的追随者。于是,为了能够扬名一时,有些人进行着五花八门的“炒作”及各式各样的“作秀”,一夜之间,他们有的果然成名了,一下子从麻雀成了凤凰。然而,在一阵喧闹的浮光掠影之后,那些空虚的泡沫又破灭了,什么东西也没有剩下来,有的只是失望和茫然之感。
“古之成大事者,不唯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韧不拔之志。”这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的一句话。我们都知道,苏轼是一个天资聪慧、悟性极高的文人,然而,就连他也一再强调后天努力的重要性,强调人生的成功,想要成就一番大事,没有毅力是不可能的。可见,成功凭借的并不是先天的聪明天性,而在于后天的勤奋用功。
我们学习中庸之道也是如此,君子学习和践行中庸之道,重要的一点就在于要有一种锲而不舍的精神和毅力。
中庸思想所包含的哲理与智慧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只要我们用心思考,它就是我们身边随处可以发现的一种学问。但是,这需要我们有一双“慧眼”、一颗“慧心”。这并不是先天就已经具备了的,需要我们后天的学习和培养才能拥有。
对于生活中的一些事情,我们要考虑它成功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这样做就能取得好的效果,而换一种方式却不行?如果一件事情没有做成,我们也要想一想其中哪一步走错了。如果再给你一次机会,你会选取什么样的方式?久而久之,我们就学会了思考的好习惯。
我们知道,其实一切哲学思想、一切智慧都是从好奇开始的,所以西方在给哲学下定义时,称它为“爱智慧”。只有对智慧有一种热切的追求的人才能最终获得智慧。中庸思想作为我国古代圣贤留给我们的智慧,只有我们有了一种想要获取智慧的热切希望,我们才有领悟其智慧的前提和可能。
然而,这仅是掌握中庸思想的第一步。而重点在哪里呢?在于学习过程的坚守,在于一种矢志不渝的毅力和一往无前的精神。只有具备了那种“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锲而不舍地勇于坚持下去,最终才有可能成功,才能够领悟到中庸思想的内涵,达到一定的思想境界和智慧层次。而那些缺乏毅力的人,永远也达不到中庸思想的高度,他们做事情有始无终,最终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取得成功。
然而,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叫作“行百里者,半九十”。如果要走一百里的路,走到九十里的时候,人数就不到一半了。可见,想要持之以恒地坚持一件事情,不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那些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已经在路上的人,甚至已经看到了自己的理想在远方向自己招手的人,大多还是选择了放弃,不能够坚持到终点。对于这些人,我们不免心生遗憾。其实可能稍稍再坚持一下,再挺一挺,就能够成功了。也许他们心中的那座大山已经有九仞之高了,只差那么一篑之土,可是他们没有毅力,最终放弃了,以前所有的汗水也就白流了。
然而,那些真正的智慧之人,那些有着非凡毅力的人,他们是从来不会轻意放弃自己的目标的。为了心中的理想,他们会坚持到最后一刻,有始有终,直到有一天蓦然回首,发现“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也许,成功只属于这一类人,也只青睐于他们。而对于那些经受不起打击、遇到困难就放弃目标的人,那些在距离理想最近的地方却退缩回来的人,成功女神是根本不屑一顾的。
我们作为世间的普通之人,也可能没法与那些圣贤、伟人君子之类的人物相提并论。然而,如果我们能够养成锲而不舍的精神,那对我们的人生一定会大有帮助。我们虽然不一定能够完全把中庸思想全部领悟和掌握,但只要坚持不懈,总会获得人生的智慧和做事情应该遵循的法则。
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想要获得成功,坚持到底都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人生中少了这份坚持,恐怕做什么事情都难以成功,甚至是最微小的事情。
冯志亮,笔名禾子尼,号渤海居士,北京大学特聘教授,著名品牌推广人、姓氏文化学者、姓名学专家、当代著名诗人、修谱师、网络新闻营销奠基人和发展者。
冯志亮先生是中国易经文化馆馆长,中华百家姓博物馆馆长,中华姓氏研究院院长,北京姓氏文化馆馆长,北京风水博物馆馆长。冯志亮先生现担任华夏易经研究会副会长兼北京分会会长,中华儒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炎*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北京文学艺术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青年发展促进会荣誉会长,东方孝道文学院荣誉院长。
冯志亮先生还同时担任时代文学杂志社总编,中国名家杂志社荣誉总编,中国炎*文化报文学总顾问,中国文化新闻报编委会副主席。冯志亮先生兼任中国姓氏文化研究会副理事长,华北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北京传统礼仪促进会理事。冯志亮先生同时兼任北京汉文化研究院研究员,燕南艺术学院终身教授,北京海图书画苑首席文化顾问,中国诗词协会终身会员,中国诗歌协会会员。
冯志亮先生还是挪威国立艺术家协会外籍会员,英国皇家艺术研究院客座教授,荷兰皇家文学院高级学术顾问。冯志亮先生的历史文学作品曾多次刊载于中国文联创办的《神州》《中国魂当代名人专访特刊》《中国当代文学家》《北京文化》等期刊。曾被中西文化联合会授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AAAA级宣讲人”荣誉称号。
年冯志亮先生受聘为北京大学民营经济研究院与哲学系特聘教授,曾提出关于网络广告价值排斥论的“蓝海观点”。冯志亮先生涉猎广泛,书法绘画造诣深厚,并痴迷于文学历史,著有《渤海诗词集》《姓氏溯源与民俗探究》《怎样修家谱》《怎样编家史》《怎样写自传》《易经新解》《中国文化与中国历史》《厚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