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寒江雪
清河坊是杭州仅存的历史街区。百年前,这里就商贾云集。明代江南才子徐渭的“八百里湖山知是何年图画,十万家烟火尽归此处楼台。”便是当年清河坊繁华盛景的真实写照。
如今的清河坊,仍然是杭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区之一。张小泉、胡庆余堂、方回春堂、状元馆、仍集中在这一带。同时,许多新生网红店也进驻了清河坊,有餐饮、饰品、小吃、书馆、特色工艺品等。所以,清河坊是一个有文化,有历史,有情怀的宋韵街区。
年9月25日我曾初访清河坊,它那无处不在的市井民俗烟火味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于是就执笔随写了《走进河坊街,遇见南宋御街》的美篇。美友不老松(炳)老师给我的拙作留墨推荐了河坊街上的江南铜屋。所以此次(10月9日)来杭后,我第一时间安排了清河坊。
来到南宋御街的时候,街灯依然亮着,受强冷空气影响,杭城一夜入秋。袅袅秋风起时,御街两边寂寥的梧桐叶子在秋风中飒飒作响。
欢度国庆的横幅和飘扬的五彩旗帜,烘托着节日的氛围。宋韵市集里冷冷清清,独自一人漫步在御街,晨风吹来,寒意从四面八方涌来,不禁感慨天凉好个秋!
钱塘自古繁华,公元年,南宋定都临安,筑九里皇城,开十里天街。这个神秘的“十里天街”就是眼下我正在行走的南宋御街。
它是南宋都城临安铺设的一条主要街道。全长约米。是南宋时临安城的中轴线。是皇帝于“四孟”(孟春、孟夏、孟秋、孟冬)时到景灵宫祭祖时的专用御道。
南宋御街和河坊街相互交织在一起,呈“十字形”交叉,形成“清河坊四拐角”。
中西合壁的南宋御街,以清末民国建筑为主,建筑风格以南宋盛景为主,清末民初为辅,有建筑博物馆之美誉。
沿着由青石板铺就的主路向鼓楼堂走去,这一路上有精致的饰品店,猫的天空之城,还有御街上的艺术品展示,九墙,鼓楼堂等。
值得一提的是九墙,它所采用的材质是夯土墙,整体的色调比较复古。这些镶嵌在墙壁上的自行车、楼梯、镜子、煤炉灶等物件都是从拆迁之前附近的老杭州人家里觅得,自带一份年代感的气息。
杭州九墙作为精心打造的九面艺术土墙,它重现了老杭州人的生活。看着九墙你仿佛回到了老杭州,仿佛看到了当年杭州人的生活场景。
宋韵清河坊,最能代表南宋记忆的我觉得当属鼓楼。鼓楼古代为滨海敌楼,始建于五代时期的南朝,距今约年左右,先后名为新城戌,朝天门,拱北楼,来远楼,镇海楼,民间俗称鼓楼。
重建的古楼已经成为了杭州的标志性建筑,与吴山西面的城隍阁遥相呼应。它是南宋时杭州作为古都的进京路线。如今这里车水马龙,热闹非凡。有南宋遗风,又洋溢着市井的气息。
最爱鼓楼这一带的小吃,羊肉烧麦、定胜糕、葱包烩,虾肉煎饺、五花八门,应有尽有,有人说世界上最治愈的东西,第一是美食,第二是文字。我喜欢美食,它能满足我的味蕾,在齿唇间留香。我更喜欢文字,它能愉悦我的心灵,让灵魂自带香气!
从鼓楼小吃一条街折回,经鼓楼堂拐进张小泉,胡庆余堂这条巷堂前往河坊街。河坊街是清河坊的一部分,全长多米。清河坊中大多数有名的店铺都集中在河坊街。
这条不长的街区聚集了老字号:孔凤春香粉店、张小泉剪刀;百年药铺:胡庆余堂、保和堂、方回春堂、叶种德堂;茶楼:太和茶楼、太极茶楼、翁隆盛茶号;特色展馆:朱炳仁铜雕艺术博物馆(江南铜屋)、观复博物馆、雅风堂、河坊街邮局等。
名人故居:胡雪岩故居、于谦故居、郁达夫故居。
杭城闻名的“五杭”(杭粉、杭剪、杭扇、杭烟、杭线)也出自于此。
这座位于杭州河坊街-号的神秘铜屋,就是中国第一座铜雕艺术大宅——江南朱家铜屋!它的建筑面积平方米,耗费铜材吨,历时17年,陈列铜艺术精品多件,至今吸引游客近亿人次。从这些数据中就能知悉江南朱家铜屋在清河坊的地位。它是整个河坊街最靓的仔!
遗憾的是我虽两次探访清河坊,却一次也没能如愿迈进江南铜屋的大门一步。尤其是这次,起个大早,为“伊”而来,却因庭院深深,只能在门前徘徊,望“伊”兴叹!也罢,留个念想,给下次出行多留一个借口!
最喜欢清晨时的河坊街,除了环卫工人,街上鲜有行人。店铺还没开张,自然就没了白天吆五喝六的闹腾。
这个晨早,从晨光熹微中出来,在南宋御街,鼓楼,河坊街的巷弄里漫行,在光阴的清浅和历史的厚重里穿梭。
街角的风景,巷弄的风情,市井的烟火,老底子的故事,都浓缩在“南宋记忆”的历史画卷里,都定格在我光影世界的斑斑驳驳里。
一个人静静地行走在清幽的河坊街,青石板铺就的街面,被时光的流水打磨得油光清亮,人行其中,能看到清晰的倒影。
在月色和晨光的浸染和辉映下,河坊街两旁的建筑物在光影的世界里明明暗暗,斑斑驳驳,有种梦幻迷离的美,让这颗温柔的心生出无限的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