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温州资讯网
温州网讯“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这些流传在民间饱含着生动民俗的诗歌,无不代表着每一个人对乡土的深深眷恋。民俗扎根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而一间“民俗博物馆”就是了解一个地方风土人情最直观的打开方式。龙湾区的白水民俗博物馆就是这样一家能把龙湾老故事讲得栩栩如生的百宝箱。
阀门生意人想做点有意义有文化的事情
白水民俗博物馆地处龙湾区天柱风景区,是龙湾民营企业家姜瑞玉先生与白水姜氏族于年8月在占地面积多平方米的姜氏宗祠里,投资多万元改建的。
该博物馆里的六个馆,总共收藏了具有龙湾风土人情的多件民俗物品,通过特色民居建筑、传统服饰、民间工艺、模拟节庆活动场景,生动展示了生产习俗(手工业、商业)、生活习俗、婚庆礼俗、岁时风俗、祭祀礼俗组成等,完整叙说了老龙湾往日的乡愁故事。
“我发现小时候看见的民间老物件越来越少,文化记忆也逐渐消失,所以想建一个民俗博物馆,为老物件‘安’一个家,保留一些文化记忆。”姜瑞玉回忆起博物馆初建期,总有说不完的话。“我经营阀门生意多年,商人的投资总想着回报。但是这一次建博物馆,我不图回报,只想做点有意义的文化事。”
萌生了建博物馆的想法后,姜瑞玉多次邀请市文物部门专家进行座谈,从博物馆选址到运营进行多方面交流。专家们研究论证了许久,最终推荐了一处绝佳地——姜氏宗祠。宗祠前面的河上横跨着一座石板桥,叫姜合桥,也叫上岸桥。此桥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是龙湾区迄今发现最为古老的一座石桥。若民俗博物馆建在姜氏宗祠民俗馆,就会与富有江南特色的千年古桥姜合桥,融合在一起,相得益彰,构成一幅古建筑经典画卷。“当初,我们决定将民俗博物馆建在宗祠里时,还得到很多姜氏村民的支持。他们主动舍弃了宗祠的租金。”姜瑞玉补充道。
解决了民俗博物馆建在哪里的问题,接下来重点考虑的是收藏哪些老物件,如何搜罗等问题。他一边发动农户捐赠旧物,一边去收藏品市场搜罗旧物。
村里的一些农户听说姜瑞玉要牵头办民俗博物馆,逐个将自己家里珍藏了几十年的柜、桌、箱等经典老物件免费捐赠给博物馆。他们只想让更多的人,全面了解龙湾人过去的生活习俗。
单靠村民的捐赠的老物件,肯定支撑不起博物馆的藏品量,姜瑞玉就去温州各地的收藏市场搜罗老物件。每一老物件,他都精挑细选,绕不开“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这几个字。
多媒体呈现“往昔时光”“民俗宴体验中心”打通文旅融合之路
进入白水民俗博物馆,每一个分馆都能看到随处可见的多媒体机,为观众带来详实生动的解说。这些“新手段”让传统的生产生活场景借助于视频“活”了起来。
农耕渔盐馆,描绘了古代龙湾人晒盐抹苎、捉涂打鱼……宛如一曲曲“劳作交响乐”。还有,墙上一张颇具特色的永强寺前街老街的意想图,生动反映了一条长长的古街人们“日看千人拱手笑,夜观万盏明灯悬”的生活故事;婚庆礼俗馆,模拟了古代迎亲的热闹场景;生活习俗馆,大多为“原木家生”等居家用品;百工商贾馆,展现了不同业态的老字号为主导的商贸模式;岁时风俗馆,则对古时龙湾人民生活中的信仰活动,做了完整的收集和描述。这些馆参观完了,大家就会对龙湾永强一带居民,唐、宋、元、明清时期的婚俗、岁俗、祭祀等有了详细的了解,也知晓了他们如何勤耕于农业、盐业、渔业、手工业等产业。
数年的创办过程中,白水民俗博物馆还与温州博物馆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合作,在藏品借展、藏品保护、合作办展、陈列展览、科学研究等业务活动签订了帮扶共建意向,广泛开展全方位交流与合作。
“我们正在边上筹建一个民俗宴体验中心,打算将文旅结合这篇文章做足。以后来这里就可遵循‘走、逛、品’。走一走千年古桥、逛一逛民俗博物馆、品一品民俗宴会。”姜瑞玉指着边上热火朝天的一个工地,信心满满地说。
本文来自温州资讯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及传播服务。
作者/来源:全国*媒信息公共平台声明:版权归原创所有,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