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走笔
融媒体记者陈俊伟
宝贵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承载着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蕴含着悠久历史文化的“根”与“魂”。勤劳的英山人民在历史长河中创造了不朽的灿烂文明,也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大别山里的瑰宝英山缠花
说到英山缠花那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相传英山缠花起源于北宋时期,盛于明末清初,简称缠花,是传统美术类项目,属于装饰类。所谓缠花,就是用多色丝线在以纸板和铜丝扎成的人造坯架或实物坯架上缠绕出鸟、兽、虫、鱼、花、果、汉字等美术品,英山缠花是充满乡土气息的民俗工艺之花,也有“立体绣花”“线艺雕塑”“立体工笔画”之称。英山缠花注重色调与风格相统一,讲求形韵一体,所谓“缠花妙不妙,全在手牢靠”。
英山缠花寓意深刻,主要用于出生、结婚、祝寿、治丧等民俗活动,通过“读书晋学”、“十全十美”、“龙凤呈祥”、“早生贵子”、“福禄双全”等寓意来表达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带着对缠花的向往和一睹真容的渴望,我们来到了英山缠花传承人陈广英的家中,在她家中摆满了琳琅满目的缠花,美不胜收。
“凤穿牡丹”是传承人陈广英的代表作之一,该作品由一只红色彩凤,一只金色彩凤,四朵牡丹花以及两只彩蝶,共八个小作品组成,小配件共计个。“龙舟送宝”则是陈广英的另外一个得意作品,它由龙舟和麒麟两个单独的作品组成,小部件共计多个。一件件精美的缠花,令人赏心悦目,但在缠花背后却有着不为人知的坚守与支持。
陈广英告诉记者,“这里的每一件作品都是纯手工制作,可以说每一件作品都是一个艺术品。缠花耗费时间和精力,需要耐得住寂寞。为了制作缠花,我常常一坐就是一整天。因为一件缠花少则十天半个月,多则一年。现在我制作的最大一件缠花作品耗时多天才完成。”
年,英山缠花成功申报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年,传承人陈广英入选省级百名民间工艺大师。年,英山缠花还代表湖北省非遗项目到欧洲进行展演。
让人感心动耳的英山花鼓
具有关公楚韵的英山民间曲艺英山花鼓,其艺术形式多样,世代相传,独具典型的地方色彩,典型的大别山山乡风味。
英山花鼓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由天花鼓、地花鼓、南调花鼓、北调花鼓四种类型而构成,这四大类花鼓,无论是在曲目内容,表演艺术上还是音乐曲调上,都各具特色和风格,形成了不同的流派。
天花鼓,偏重于打击乐来烘托气氛,锣鼓伴奏,边打边唱。地花鼓,这种花鼓表演形式既有打击乐烘托气氛,也有丝竹乐器伴奏,大多是一人唱众人和,自打自唱自帮腔。南调花鼓,这类花鼓盛行于南河,东西二河则少有人传唱,其表演形式一男一女,男提小锣,女背花鼓,分解动作,造型频繁,表演优美,曲调轻快,婉转动听。北调花鼓,盛行于草盘、雷店一带,其声腔高吭激越,节奏鲜明,锣鼓伴奏,俗称“打拗经”,表演随心,曲目多以风土人情,咏物抒怀为主。“北腔没得南腔好,南腔没得北调高”。这是打花鼓唱词中所唱的,形象的写出了南调花鼓和北调花鼓的区别。
英山花鼓这一民间艺术形式也同其它一切事物一样,并非静止不变,它是通过古往今来人们生活交往和各种艺术形式的相互交流相互影响,通过广大人民群众代代口传身授,逐步发展而来的。新中国成立后,英山创作了大量新的优秀词曲,特别是年新冠疫情发生时期,很多英山花鼓民间艺人通过花鼓的形式把疫情防控小知识唱出来,再通过小视频用朋友圈、QQ群等方式发出,既起到了防控作用,又缓解了群众对疫情的恐惧。
年,英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成立后,中心从源头挖掘、收集、整理英山缠花和英山花鼓资料,并摄制成电视节目进行展播,同时举办非遗培训班,在社会上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