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笔者参加了场宴会,缘由是有男方到姨家表妹那里“统一”。
所谓“统一”,即烟台民间对婚礼前之“定亲”(订婚)环节的称呼。从小时候起,笔者就常听大人提起这个概念。长大之后,自己也亲身经历过此环节。但时至今日,笔者仍不确定这两个字的准确写法,只知道发音接近于“tǒngyǐ”。
由于“一”和“日”在烟台方言中的发音都接近于yǐ,民间在书写这两个字的时候也存在多种不同的形式。有的写作“统一”,有的写作“统日”,还有的写作“通日”。
(本文配图均为胶东婚礼上常见的面塑)
前已言道,“tǒngyǐ”的本质,就是婚礼之前的“定亲”。而定亲又有两大核心要件,一则送彩礼,二则定婚期。从这些内容来看,“统一”、“统日”、“通日”都能解释得通。为叙述方便,本文暂且以“统一”作为代称。
按照烟台民俗,“统一”这天,男方的父母要携带彩礼(现金)以及其他相应礼物,前往女方家中做客,女方邀请姑伯姨舅等亲戚相陪。见面之后,先互通姓名、呈上彩礼、通报日期,再进行简单的茶叙。临近中午时分,女方就会设宴款待男方。等到觥筹交错、宾主尽欢、宴席结束之后,“统一”的环节也就圆满完成了。
不同县市区之间,具体流程可能略有差异,但总体内容基本相同。此次的“统一”,笔者表妹籍属福山,而男方来自莱阳,习俗并无太大出入。青岛、威海是否也是如此规矩?笔者没有仔细打听,不敢武断。
在“流行做媒”以及“通讯不便”的过去,“统一”是一道实质与形式并重的环节。而在“自由恋爱”和“信息发达”的今天,“统一”的形式意义已经明显大于实质。因为,在“统一”之前,双方父母可能就已经彼此熟悉,结婚的日期双方也已提前商量好,到了“统一”这天,只不过是走个过场,以便亲友们共同庆祝。
民俗的发展是一个传承演进的过程,烟台婚礼中的“统一”,实际上也是从古代习俗演化而来。
根据《礼记》等文献的记载,古代的婚礼可分为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个环节,合称“六礼”(现在的婚礼,狭义上仅指亲迎、迎亲环节)。不过,由于六礼的程序太过繁琐,一般只有帝王将相之家才严格遵循,而庶民之间联姻,逐渐简化为“纳采”、“迎亲”两个环节。
比如在民国版的《牟平县志》、《莱阳县志》当中,提及婚礼流程,都只提及纳采、迎亲。按照书中的说法,纳采其实就已经包含了其他那几项环节中的内容。如《牟平县志》载:“旧式结婚,全由父母之命,初聘用媒妁,然后纳采,不计彩礼轻重,男女家各会亲族,备书柬礼物往还,谓之定亲。”从这个描述来看,其实跟现在的“统一”就基本相同了。
只不过,在老县志当中,仅提到“纳采”或“定亲”的字眼,也并没有提到“统一”、“统日”或“通日”。“统一”的称呼从何时兴起,典出何处?笔者暂时还不得而知,在这里也请各位朋友多加指教。(本文作者:耳左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