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疾病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清明,一个有内涵的中国传统节日
TUhjnbcbe - 2023/11/4 20:44:00
从宋代开始,由于理学压制等种种原因,自由不羁的上巳活动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三月二上巳节在大多数汉族人居住区已经走向了衰仁。上巳因俗成节,而民俗活动随着暮春巳日的时代发展,内容不断丰富,内涵也更加深邃。上巳节最终融入清明节中,除了节期相近、活动相似外,最主要的原因还是由于上巳节与清明节有相同的审美文化内涵,是潜在的审美心理起作用的结果。上巳节的民俗审美活动,无论是祀高祺、修拔模、会男女,还是后来发展出来的各种节日活动,无一不是人这一最大的民俗主体在严酷的自然环境之中高举人性,对于主体自由不断追求的生命审美。事实上,在人性维度中,生命美学和民俗是同一指向性的同构关系。一方面,生命美学指向人性和人的精神自由。马克思认为“人类特征是为自由的、自觉的劳动,人是自由的存在物,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在于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飞跃”寒食节一般设在冬至后一百苓五日,所以又称为“百五节”或“一百五”,其重要习俗为禁火、冷食,古文又称为禁烟节、冷食节。关于寒食节的起源,国内外学者多有争论,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有子推说、改火说、山戎说等。子推说是最多国内学者支持的寒食节的起源观点,也是民间流传最广的寒食节的来历传说。相对于在民间传播最广的子推说,改火说在学界更为流行,并得到了相当多国外学者的支持。寒食节的起源和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同样,寒食节的发展过程同样漫长而曲折,在此过程中不断有各种民俗活动加入寒食节的节日范畴,最终在唐宋时期达到顶峰,成为当时最为重要的三大节日之一。在寒食节的兴起、发展直至最终走向衰落的全过程中,民众审美心理因素的影响无处不在。寒食节兴起于“罢黠百家,独尊儒术”的西汉,介子推的典故虽早己有之,但西汉王朝对儒家学说的重视,使得广大民众在心理上以忠义节烈为美,《论语·八借》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述而》亦曰:“子以四教:文、行、忠、信。”但此时忠还只是人的一种美好品质,是人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伦理规范,而且对忠的要求也是有条件的,是双方面的。“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并非专指臣民尽心事上。而且,战国时代士人以君主对待自己的态度作为去留的标准,因而无所谓对君主的忠。所以介子推与文公互相尽忠,尤显难能可贵;除了忠,儒家提倡的义节也成为汉代士人的追求目标和行为取向,所谓“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但仅仅依靠忠义二字,介于推还很难坐上“帝乡之神”的宝座,在众多或真实或附会的子推焚死的传说中,可以看出民众对孝的推崇和向往。《左传·信公廿四年》记载介子推的事迹时专门提到了他的母亲:“其母曰:‘盎亦求之,以死,谁忍?’对曰:尤而效之,罪又甚焉。且出怨言,不食其食。’其母曰:亦使知之,若何?’对曰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一一是求显也。’其母曰:能如是乎?与女借隐。’遂隐而死。”正是在这一评价体系的标准中,通过由当时文人操刀加工的文公与子推君臣故事,介于推被推上了神坛,进而寒食节的地位也由小范围、地方性、单一内容的区域民俗纪念日走向大规模、全国性、多内容的正统节日。与儒家学说对介子推和寒食节的推崇相比,广大民间大众的集体无意识在寒食节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更加内在的作用。民众的集体审美心理更加朴素和根本,无论在国家*令对寒食节支持与否,广大民众始终按时坚持寒食禁火,表达对先贤的怀念和敬仰。但广大民众的意志,无论在哪个朝代或时期对民俗节日的影响,都是主观的、被动的,最终的决定因素,还是通过*令表达的国家意志。社日起源于远古先民对土地神的崇拜,中国有几千年历史的农耕文明,据考证,距今六千多年在*河、长江流域就己经存在早期原始的农业活动痕迹。随着农耕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生长出万物的土地的依赖H益深厚,逐渐将土地神化,产生了土地崇拜,柯斯文说:“在农业发展的基础上,对于地母的崇拜特别突出”。所以先秦时代出现社神这一土地神灵的现象是符合时代和文化发展规律的。在万物有灵的原始时代,有神就必然有相应的祭祀仪式,更何况是攸关吃饭的土地之神。古代祭祀社神的仪式主要是“玉者封五色土为社”,具体操作方法是“诸侯受命于周东青土,南赤土,西白土,北辅士,中央焘以*土,将建,凿取方一面之土,宜以白茅,以土封之”气封五色土祭社除了反映了中国古代原始的方位观和色彩观之外,还有极强的功利性,“社者,土地之主。土地广博,不可遍敬,故封士以为社而祀之,报功也。”杜日至汉魏发展为春秋二社,去春祈秋报之意,“春祭社以祈膏雨,望五谷丰熟:秋祭社以百谷丰捻,所以报功”。在中国古代广大的乡村社会中,社日带有浓厚的狂欢节意味,一到社日,平日相对谦恭拘谨的人们鼓乐喧天、狂吃豪饮,既娱乐神明,更娱乐自己,在下层民众心日中,“用献祭的方法与一切神抵分享丰盛的食物,便等于与一切神抵分享这天意底嘉惠了。”在中国农历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从节气上来说,它是24节气之一。从节日上来说,它是祭祖日。“清明”作为节气。在先秦典籍中己有记载,载“清明之,桐始华”《管子·幼官》:“十二清明,发禁”由于二十四节气比较客观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所以古代劳动人民据此来安排农事活动。清明时节,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从汉代至魏晋六朝,清明一直作为季节时序标记的节气而存在,在唐代以后才逐渐融合了时间相近、民俗活动相似或有重叠的上巳节、寒食节、社日等变成了一个以踏青、扫墓、娱乐、游玩等为主要活动的节日。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就有所区别,它包含着丰富的风俗活动内容,但其核心文化内涵是纪念祖先的节日,祭祖、扫墓、团聚、怀念,是人们慎终追远、敦亲睦族及行孝的具体表现。
1
查看完整版本: 清明,一个有内涵的中国传统节日